新时代教育督导的创新界定和使命担当
二、(四)学生的成长发展(督什么,导什么)
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做出系统设计,为全国各地教育督导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的出台是新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意见》,标志着我国教育督导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历史阶段。基于我国持续的课程改革,我们要对新时代的学校教育督导进行重新考量,明确学校教育督导的重新界定和使命担当。
一、教育督导的创新界定
二、教育督导的使命担当
《意见》要求教育督导开展工作,要及时向被督导单位反馈督导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意见书,提出整改要求,这对我们教育督导工作的公平、公正、专业、精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督导,应乘新时代督导体制改革之东风,做有责任担当的督导人,奋力谱写教育督导新篇章。在开展督导工作时要敢于监督,善于指导,督出实情,导出实效,树立督导权威,科学把握督导分寸,做到专项督导抓落实、随机督导抓巩固、跟踪督导抓整改。过程督导要实、问题查摆要准、原因分析要透、指导工作要新、问题整改要效。态度上要无私无畏,敢于碰硬,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督导的价值所在。
就教育督导的具体内容,《意见》指出:在督政方面,构建对地方各级政府的分级教育督导机制,督促省、市、县三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在督学方面,建立国家统筹制定标准、地方为主组织实施,对学校进行督导的工作机制,指导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评估监测方面,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就具体而言,我们应注重后两条,学校是基层单位,是教育真实发生的地方。按照《意见》要求,教育督导,“督”什么,“导”什么?新时代教育督导的使命担当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管理
(二)教师的继续教育
(三)适合学生的课堂
(四)学生的成长发展
学生,在父母眼里,不管他(她)聪明俊秀还是愚笨丑陋,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殷殷的希望,是父母幸福的要素。教师对学生,应和父母一样寄予厚望,一视同仁。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的教师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最为常见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等级,好、中、差各为点三分之一。教学中只抓好的,中等的稍微照顾一下。差的就不顾不问了。笔者认为:一个学生,在学校(班级)他(她)是千(百)分之一,在家庭他(她)就是百分之百;教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有这样想法的教师主要是不了解学生是什么。
1.对学生的认识(“督”对学生的认识,“导”认识了解学生的真正意义)
对学生的认识,就是清楚学生的含义。关于“学生”的含义,说法有很多,如国家的文件上说他们是“受教育者”“接班人”; 书籍上说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一代新人”;老百姓说他们是“上学的”“念书的”。这些都是从接受知识的角度讲的学生的含义,未能说出学生的真正意义。那么,学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适时施教”认为:“学”,是指学习;“生”,是指生活、生存、生命。学生就是学习生活知识、学习生存技能、学习生命意义的人。
⑴学生的真正意义:①学习生活知识。是指学生要学会吃饭、睡觉等生活常识,学会料理自己,学会关心、帮助别人,学会尊敬师长,学会同别人一起合作共事,不给父母、老师添心事、找麻烦。②学习生存技能。是指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多技之长,通过对知识的掌握进而化为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③学习生命意义。是指学生要学会有尊严地活着,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知道学习在人生中的作用,懂得知识对家庭、社会、国家意味着什么,要用学习来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用爱父母、爱学校的情感让自己的生命放出光彩,用为祖国、为人民的雄心壮志去创造生命的辉煌。
⑵明确学生的权益。①学生的权利(5条):A.学生的人身权在生命、身体健康、肖像、名誉、隐私方面,享有不受侵害的权利。B.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的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教育证书。C.和教师共同享有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等资料的权利。D.按照国家规定条件申请奖学金、贷学金。E.参加校内合法的学生团体,通过适当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F.对学校、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提出申诉。G.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②学生的义务(6条):A.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B.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C.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D.服从教师适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指导。E.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F.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2.提出适合学生的要求(“督”适合学生的要求,“导”适合学生要求提出的科学依据。)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具体要求:
求学必先立德,立德以信为本,有尊严地活着,是学生做人的根本。作为学生应该做到:孝父母,在家庭做个好子女;敬老师,在学校做个好学生;讲文明,在社会做个好青年;爱祖国,在世界做个好华人。
这个要求,从个人的角度,由小到大,贯穿一生;从家庭的角度,由自己到外人,深入社会;从国家的角度,由内到外,屹立世界;从学习的角度,可谓终生学习;从服务的角度。可谓普天覆盖;从做人的角度,可谓孝顺当先;从爱国的角度,可谓忠诚国家……
【资料】学生应养成的十个二好习惯 学生应养成的十二个好习惯。学生时期的德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核心是学会做人。学生应养成的十二个好习惯是: 1.诚实守信:说到就要做到。 2.尊重别人:耐心倾听别人讲话。 3.规范行为:按规则行动。 4.不忘责任: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 5.学会节俭:节约每一分钱。 6.健康第一:天天锻炼身体。 7.物归原处: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8.勇于表达: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 9.成功必备:做事有计划。 10.喜欢清洁: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11.乐观向上:开启全新的一天。 12学会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信息。 |
3.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⑴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分为3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6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18个基本要点。
①文化基础: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一是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二是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②自主发展: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素养。一是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二是②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③社会参与: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一是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二是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⑵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①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不以学生的成绩成为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②多注重学生的性格与本性发展。③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怎么学习,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④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信他们,让他们能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4.当代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督”学生应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导”职业掌握这些知识技能)
我们的学校应是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学校。培养出能了解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这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
中国是我们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今天的中国学生将是明天世界的主人。这不是霸权世界的野心,而是作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壮举,是年青一代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行动。
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学生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学业技能。①写作技能。②阅读和理解技能。③数学知识。④科学知识。⑤计算机及其他技术的技能。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技能。⑦研究和应用数据的能力。⑧对世界历史和世界事务的理解。⑨世界地理知识。⑩外语知识。
⑵个人技能和人际技能。①口头和书面交际技能。②判断性思维及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③自律。④适应性和灵活性。⑤关键的人际技能。⑥肯定努力的价值,理解工作道德,人人作出贡献和自律。⑦对生活充满激情,树立终生学习的目标。
⑶公民技能。①对多文化的理解,包括多样性的洞察力和国际展望能力。②调解技能和谈判技能。③理解并实践诚实、正直和“一诺千金”。④理解并尊重与自己不同者——欣赏多样性。⑤对自己行为高度负责的能力。
4.不可忽视学困生(“督”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导”怎样为学生解困)
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上的“差”生。“适时施教”认为:应把这样的学生称为“潜能学生”,取意为“具有发展潜在能力的学生”,能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在教师眼中,学生应是一样的,没有优劣之分,好孬之别。他们都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应该关心爱护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数量的老师做得不好,一接班就不加思考的把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好的1/3,一般的1/3,差的1/3。我曾遇到这样一位教师,从来没有讲过学生的优点,讲的都是学生如何差、如何笨,成绩如何不好。这位教师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我曾不客气批评了他。我认为:只要教师有信心、有爱心、有耐心把握学困生的特点,因人适时施教,是完全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才的。
⑴不歧视学困生。上海医科大学青少年卫生教研中心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学习困难发生率近20%。这些学生中,真正由低能和学习无能所致者仅占7%左右。
⑵满足学困生的渴望。学困生处于自我意识的提高期,由于成绩从来没好过,使他们内心感十分自卑,但又要自尊,处于矛盾之中,这是他们的心理障碍。
⑶帮助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策略是科学有效的学习的保证,我们对初三432名学生做过调查:学困生明显同优秀生、中等生相比在学习策略上存在差异。
⑷排除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明显低于正常发展的学生。缺乏进取心,认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行,“样样不如别人”。缺乏必要的抗挫折和摆脱不良心境。
5.培养学生的最佳学习心态(“督”学生最佳学习心态的内涵,“导”怎样培养学生的最佳学习心态)
“培养学生的最佳学习心态”是个深奥的话题,也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作为教师一定要把轻松、新奇、愉悦、成功的种子播洒给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充分发挥其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信。本文就是笔者在这方面做出的探讨。
学生接受的过程是学生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内容、有计划主动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的总和。它是一个认知和情意交织在一起的相互接触、作用和交流的过程。成功的教育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进行的。在最佳心态下,学生的潜在智能,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必须重视学生最佳学习心态的培养。
⑴学生最佳学习心态的形成。学生的最佳学习心态由轻松感(学生没有精神和外界压力的一种状态)、愉悦感(学生积极情感的心理表现)、好奇感(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奇异现象的敏感直觉和好奇心态)、成就感(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感觉)组合形成。学生最佳心态的培养是极为复杂的劳动,做为教师应用自己良好的心态来培养学生。
⑵学生最佳学习心态的培养。①轻松感的培养。②新奇感的培养。③愉悦感的培养。④成就感的培养。
⑶最佳学习心态的核心。最佳学习心态的核心成分是思维。在思维训练的具体做法上,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操作点。①概括是思维的基础。②培养思维品质是突破口。③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⑷最佳学习心态的方法(习惯)。①平时温习。②课前预习。③课堂学习。④课后复习。⑤课下练习。⑦考试与检查。
6.鼓励学生创新思考(“督”学生创新思考的思想内容,“导”学生创新思考的科学方法)
⑴学生创新的定义和层次。学生创新是个新话题,在实际的学校教育工作中,领导、教师很少提及,有的根本连想都不去想,学生能“创”什么“新”。实际上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低估。据报载:“双刃绣花针(两头尖、针鼻子在中间)”是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青少年发明金奖获得者——湖北省武汉市义烈巷小学三年级学生王帆发明的。基于这个案例的启示,笔者有些新的想法。
学生的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层次:相对于学生自身而言,采用自己未用过的途径与方法;相对于全体同学而言,采用其他学生未用过的途径与方法;相对于社会而言,采用社会尚未用过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二层面的创新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并无现实价值。第三层面的创新具有社会价值。由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因而,对于学生而言,应以第一层面的创新为核心,以第二层面的创新为奋斗目标。
⑵学生的创新思维特点。①创新思维的敏捷性(敏感快捷)。②创新思维的流畅性(流利通畅)。③创新思维的变通性(变化通达)。④创新思维的多路性(多条通路)。⑤创新思维的独创性(独特创造)。⑥创新思维的预见性(预先见识)。
⑶学生的创新思维原则。①把欢乐自由还给学生。②创新面前无“差生”。③活动是创新的生命。④教师的示范作用。
⑷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段要求。确立不同的创新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内容和途径。具体地说也就是对小学、中学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创新要求。(略)
⑸学生创新的方法。①“做一做”创新法。②类比发明法。③模仿创新法。④缺点列举法。⑤希望点列举法。⑥焦点组合法。⑦逆向思考法。
“学生成长发展”案例:
案例一. 叫响学生的名字
说明:2001年是我从教30周年,也是进入21世纪的起步之年。暑假里,几位做校长的学生来看望我,在谈话中,我们谈起了师生关系的话题。笔者认为:作为老师知道、记住、叫响学生的名字,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喜欢。待学生走后,我信手整写出了这篇小文。
叫响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我们知道,自己的名字由别人叫响,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但是在适时施教的育人过程中,它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和重视。每一次提问、每一次操作、每一次谈话、每一次见面,学生都渴望老师叫响自己的名字,特别是被自己所喜欢的老师注意。有的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甚至故意惹个祸,借此加深老师对他(她)的印象。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读小学二年级的一件事:当时我在我们村小读书,班主任是位女老师,个子高高的,长得很漂亮,说起话来很甜美,讲起课来很动听,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我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喜欢。可能由于我顽皮的缘故,慢慢地我发现,老师并不喜欢我,因为她经常叫错我的名字,惹得同学们讥笑我。每次都叽叽喳喳地纠正,老师总是抱歉地笑笑。后来老师很少再叫我的名字了,有时上课或课上依次练习时,她就绕过我喊后边的同学,这使我很难过。如果老师记不住或叫错自己的名字,那种被抛弃的滋味、被不重视的感觉,现在想来还令人难受。
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后做了老师。凡是我教的学生,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叫响他(她)们的名字,和学生的关系极为融洽。“亲其师、信其道”,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在30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深切感到:作为教师,看到学生就要有亲切感,要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叫响每个学生的名字,这会使学生激动不已。
那是1992年,我去看望时任滕州师范学校党委书记的王洪先先生,王先生曾在高中时教过我,是我高中时的老师,我大学毕业后安排到偏远的乡村任教,这期间虽有书信、电话问候,但也有20年的时间未见到老师了,我当时担心王先生记不得我了。当我走进他的家门,院子里没有人,我亲切地 叫了声“老师”,就听到房内传出了王先生的声音“是振远来了”。我听到王先生叫响了我的名字,我激动得如上学时那样。时间漫长老师仍能记住我的名字且从声音上听出是我,这多么的让人激动,多么的让人难忘啊!
后来我作了中学校长,我就要求我的老师:在一周内记住学生的名字,一个月内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每次提问、操作、见面、谈话都要叫响学生的名字。这个要求很好地融洽了师生的关系,促进了管理水平、育人质量的提高。
要记住:叫响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是教师必修的一课
案例二.令人难忘的瞬间:我抱学生进课堂
说明:此文是在2012年4月21日晚上急就而成。当时由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服务中心举办的“全国教研员高级研修班”在上海开班。笔者有幸主持了这次有意义的活动。在上观摩课是一位小学生脚受伤,笔者看到孩子行走困难,就抱起她,直截送到了座位上。参加会议的江苏省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的白建国老师,拍下了这张照片,晚上就发到了我的信箱,看到照片拍得很好,就随手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令人难忘的瞬间:我抱学生进课堂
2012年4月21日,由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服务中心举办的为期一周的“全国教研员高级研修班”在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市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中小学教研员参加了学习,笔者有幸主持了这次有意义的活动。
4月24日,“全国教研员高级研修班”的全体学员,来到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观摩课堂教学。在小学组的会场,三年级的小学生高高兴兴的有序进入课堂。这时,我发现一个男孩单脚跳跃,艰难的向自己的座位“走”去。原来这个男孩脚上有伤,行走不便。他们的老师又组织学生进入教室,又要安排听课的教研员,没有注意到这个情况。我看到后,很快地走到这个男孩跟前:
“小朋友,你怎么了?”我说。
“老师,我的脚受伤了。” 男孩看着我,不好意思的说。
我要搀着这个男孩走,男孩不要,但进入教室的学生、老师太多,为了不影响上课,我对男孩说:
“来吧,我抱你进去!”
“不,不要……”男孩在推迟。
看着男孩羞涩的表情,我一下子抱起他,向教室里面走去。按着男孩指给我方位,我把男孩放到了他的座位上,男孩不好意思的直说:
“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伯伯。你是他的爸爸吗?”坐在旁边的一个女孩天真地问。
“我是老师。”我摸了一下男孩的头说。
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离开座位,有的去洗手间,有的在说笑。那个脚伤的男孩,似乎想要去洗手间,可又不好行走。正在为难时,我看出了他的意思,就又抱着男孩去了洗手间。
非常感谢江苏省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的白建国老师,他抓住了这个美丽的瞬间,给我们留下了这幅难忘的照片。
(蒋振远在北京“学习优势”开发与教学策略创新研讨会上作报告)
蒋振远: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全国100名),墨子研究学者。从教50周年,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论著多部。现任: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