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人自称几乎都是自称“我”,但是古人与今人不同,有着各种各样的自称方式,比如“在下,鄙人,愚兄,不才,老朽,余,吾”等等,数不胜数。
古人
那么,作为九五至尊的帝王又是如何自称的呢?
我们在影视剧中也听到过一些帝王的自称,最多的就是“朕”,还有就是“寡人”,“孤”等,那么这些称谓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先说说“朕”:
我们知道,“朕”是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能使用,即便是附属国的国王也不能使用。但是“朕”作为皇帝的专用称呼,是秦朝才开始使用的。
秦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当然了,“朕”是比较书面化的称呼,皇帝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自称“我”,“吾”,“孤”等。
秦始皇
“朕”这个字并非秦朝才发明的,秦之前早就有了这个字,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是作为自称的,但又不同于“吾”,“我”等,而是作为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
例如:《尚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那么,“寡人”和“孤”又是怎么回事呢?
古时候,君主、诸侯王大多自称“寡人”。这时有人就会问了,古代君主、诸侯位高权重,众星捧月,怎么就成了“寡人”了呢?
其实,这里有个误解,我们大多人认为“寡人”是取自孤家寡人之意,但实际上,寡人指的是寡德之人,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跟我们认为的孤家寡人是不同的。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但在先秦时期,并不是君主专属,诸侯王、士大夫等,均可以自称为“寡人”。《左传》中记载:“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那时候,不光是男人可以自称“寡人”。女人也可以,《诗经》中曾经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就曾自称过寡人。
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而周天子则自称“予一人”。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
唐顺宗
古代皇帝以真龙天子,九五至尊自诩,自然要显示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无论是“朕”还是“寡人”,都是为了突出皇帝的尊贵,更体现了皇权的不可逾越,以达到控制人心,巩固江山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