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主要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还是概括性?

各位同学大家好!思维的特征这个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基本的含义大家都能理解,但是某些例子,特别是面对俗语的考察大家经常混淆,当前,各大教育机构对于这个题目的说法众说纷纭。

今天,小小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准确的辨析吧!

话不多说,我们直奔主题: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这么两道题,大家一起来辨析一下。

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主要体现的是思维的(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直接性 D.敏捷性

2.人们多次观察到月晕就要刮风,房基石潮湿就要下雨这些现象,于是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体现了思维的(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问题性 D.生产性

答案:1.B,2.A。

怎么样?你做对了吗?会做吗?想必很多童鞋在做这两道题的时候,听了不少机构的不同老师的讲解,被各大机构的“大佬”们教了很多的辨认技巧,已经一团乱麻了,小小也是在翻阅了目前能翻阅到的各家学者、教授出版的典籍之后想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思维特征】的知识点:

思维特征:

1.间接性:是指人脑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2.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可以看出,间接性强调的是不直接感知,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事物的,比如早上推开门,发现地上是湿的,就知道昨晚下雨了。再比如科学家没有拿着称去称过月球,但是通过一些计算公式计算出了月球的质量。概括性强调的是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与规律,比如把毛笔、铅笔、钢笔、画笔、圆珠笔等概括为笔,进而又将其概括为书写工具。又如,我们通过感知觉,多次地看到水壶里的水被加热就不断地冒热气并且逐步减少,地面水遇到日光热也慢慢减少以致最后完全消失。而我们通过思维,就能把水和热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水加热要蒸发的因果关系)概括出来。


那我们再来看第1题,如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根据月亮周围云彩推知将要刮风,根据地砖潮湿预测将要下雨。强调的是通过其他事物推知,因此第1题的答案选择B间接性,我们姬建锋,贾玉霞两位教授在他们主编的《心理学》一书中也有明确的论述: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谚语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1)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谚语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2)

接下来看第2题,多次观察到月晕就要刮风,房基石潮湿就要下雨这些现象,于是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强调的是通过某种现象,然后概括出一个结论,因此第2题选择A概括性,诚如心理学教授杨善堂老师在其主编的《心理学》一书中明确论述到的一样: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谚语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3)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谚语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4)


综上所述:敲黑板!!重点来了!!!

针对于思维的特征考查俗语的单选题当中,不能简单粗暴的一言以概之,要根据题干的出题方式来判定到底属于概括性还是间接性:

如果题目直接呈现谚语、俗语,体现的是→间接性

如果题目先介绍一些现象、问题,后得出某一个俗语、谚语或者得出某个结论,体现的是→概括性

好了,讲到这里本堂课基本上也就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啦,但是在最后,还想让大家对我恋恋不忘,出两道题吊吊大家的胃口,HIA~~HIA~~~HIA~~~~

3.古代谚语所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反应的是思维的(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问题性 D.生产性

4.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观察,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结论,体现了思维的(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直接性 D.敏捷性

答案:3.B。4.A。

怎么样?简单吧!哈哈哈~~~下面给大家附上这两道题的来源:

第3题,见陈力老师主编的《医学心理学》: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谚语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5)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谚语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6)

第4题,见张道祥老师主编的《当代普通心理学》: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谚语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7)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谚语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8)

以上就是关于“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主要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还是概括性?这类型的题目的做题技巧,根本技巧就是如果题目直接呈现俗语体现间接性,如果题目呈现依据某某现象得出某某俗语结论体现概括性。抓住它,然后开始盘他,你就是最棒的!

好了,小小今天写了这么多字,好累了,先歇息一下,吃根棒棒糖补补脑。

我们下次继续,当然,如果小可爱们有什么难于区分的点,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