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2年,赵国被秦灭亡,它是继韩以后第二个被灭的国家,本有实力守住自己的城池,却没成想成了秦朝统一的垫脚石。

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争霸,自然是大大小小100多个小国不能比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开始走上富强,要知道从前它的国土面积可是七国里面最小的,所以说商鞅功不可没。

但要真说起“功臣”秦国有,其他六国也有,赵国文臣蔺相如、武将廉颇,两人双联壁合,本该打造天平盛世,奈何一出负荆请罪后再也没有“同台演出”的机会了。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1)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廉颇和蔺相如又有怎样的下场呢?

武将廉颇

战国时代四大名将,廉颇榜上有名,他出生于中山郡,为苦陉县人,年少成名,一身武艺震四方。廉颇是赵国人,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谁都想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七国的战斗力排序,除了秦国就是齐国。

公元前284年,为了打击齐国,赵国联合秦国、韩国、魏国、燕国形成五军之师讨伐齐国,大败齐军。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齐军反扑,为了防止齐军的进攻,赵惠文王派出了年轻的廉颇担任主将,廉颇不负众望,带领赵军长驱直入齐国都城,攻取阳晋,威震诸侯。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2)

因为颇有战功,廉颇班师回朝后,被封为了上卿,在赵国,上卿的官职是最高的爵位,这也足见赵王对廉颇的厚爱,赵惠文王二十年廉颇领军再次攻打齐国,破东南军队,二十三年廉颇率军攻打魏国,将其几乎成功占领。

赵惠文王三十年,秦昭襄王进攻赵国,赵奢大败秦军,秦军不甘心再次进攻,这次廉颇直接送秦军回了“老家”。那时候战功赫赫的廉颇本以为可以在为国征战二十年,可没想到赵惠文王崩殂,孝成王继承了王位。

孝成王生性多疑,虽知道廉颇功在社稷,但怕他功高盖主,每天诚惶诚恐,唯恐廉颇犯上作乱,秦军因不甘心被打败,再次发起进攻,那时候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只有廉颇能阻挡。前期的战争秦昭襄王根本没想把大将白起这么早地派出来,于是王龁作为先锋出战,廉颇的三道屏障死死地阻挡了秦军进攻。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3)

于是为了打击廉颇,秦国宰相范雎在赵国都城邯郸到处散布谣言,说廉颇老矣,不敢出城迎战,最主要的是他是为了秦军打过来直接投降到秦国封侯拜相,其实秦军根本不怕廉颇破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要是赵括领兵秦军必败。

一出反间计,直接打到了孝成王的心里,廉颇迟迟不出兵已经让他大为恼火,这些传言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孝成王信了。于是发下圣谕让赵括换下了廉颇,然而他不知道的时候,在他换了将领的同时,秦军那边把王龁换成了白起。

白起不必多说,整个战国时代的战争,一共打了三十年,有白起参加的战斗70余场,没有败绩,有人统计过整个战国时代因战争伤亡的人数多达二百万,白起自己就打了二分之一,所以一场必胜的战役白起一点也没有手软,赵军四十万人被白起活埋。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4)

因为这场战役,赵国损军折将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那时候燕国见状想趁机灭了赵国,赵孝成王在危难时刻才想起来自己有个武将廉颇,廉颇被启用后,大破敌军,俘虏燕国宰相,被封为了信平君,出任假相。

只可惜,子随父,赵孝成王死后,儿子赵悼襄王继位,第一件事就是解了廉颇的军权,廉颇晚年迟暮,又受到排挤逃往魏国,但毕竟不是自己国家的人,魏王并未对他重用,楚王得知后非常惜才接廉颇入楚,在楚国的日子廉颇过的抑郁烦闷,最终撒手人寰了。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5)

廉颇死后,赵国也在不久之后灭亡了,一代武将一代悲鸣,“功高震主”是那个时代的“毒疮”,如果说怕武将造反,那么文臣又该如何自处呢,蔺相如如此为国为民,下场没有比廉颇好半分。

文臣蔺相如

说到蔺相如,就不得不提“和氏璧”,这块价值不菲的国宝至今下落不明,可在当时蔺相如因为和氏璧传过一段佳话。蔺相如本是赵国宦官缪贤得舍人,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偶然得到了一块和氏璧。

这件事被秦昭襄王知道了,于是秦王写信愿意用五十座城池换这块和氏璧,秦国的历代国君就没有说话算数的,赵王自然不信。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6)

可是那时候赵国压根比不过秦国,如果不去,打起来,秦国的白起顶了赵国所有武将,但是如果去了恐怕结果就是城池拿不到,玉璧还得拱手相送,再犯难之际缪贤推荐了蔺相如。赵惠文王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有什么本事能让他去充当使者?

缪贤说当初自己犯了死罪,准备出逃燕国,因为在赵燕会晤上燕国国君对我很是尊重,但是蔺相如阻止了我,他说燕国国君之所以看重我是因为当时我在赵国,赵国强大,他不敢不尊重,而现在我犯了罪,燕王自然不会因为我得罪赵国,所以劝我不要这么做,我最后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您也赦免了我,我认为蔺相如有大智慧。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7)

赵惠文王听完后随即决定派蔺相如前往秦国送“和氏璧”于是才有了精彩的故事“完璧归赵”,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就是奸险狡诈,只想独吞“和氏璧”根本不会交付五十座城池。最终蔺相如让手下的人化装成乞丐把玉璧送了回去,这件事激起了秦昭襄王的不满。

蔺相如用智慧保住了国家玉璧,赵惠文王很是高兴封他为上大夫,没过两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赵国,赵国损失两万士兵,为了减少伤亡赵国派人与秦国求和,秦国当时也想停火,毕竟想腾出手来对付楚国,所以双方有了“渑池之会”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8)

渑池之会蔺相如出尽风头,为了保住赵惠文王的颜面以身犯险,威胁秦王给予公平待遇,秦王不悦但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也因此整个会面秦国没有压倒赵国,反而被蔺相如威胁的不敢动弹,回国后的蔺相如得到赵惠文王重用封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

本该有大好前程的蔺相如与廉颇一样遇到了赵孝文王,一朝天子一朝臣,廉颇蔺相如是老爹一手提拔起来了,对于赵孝文王来说并不看重,对于廉颇孝文王十分忌惮,对于蔺相如估计印象也好不到哪去,蔺相如文人躯体,古代大多数文人都活不久远,为国操劳半生,蔺相如病重卧床。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9)

在这个时候他听到了一个噩耗,赵孝文王要换下廉颇换成赵奢的儿子赵括为主将对付秦军,不顾病体的蔺相如上书赵孝文王决不可重用赵括,他认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变通。如果赵括任主将赵国将会亡国,赵孝文王看到奏折根本置之不理,结果长平之战赵国被白起活埋40万大军,蔺相如知道后吐血而亡。

如果说廉颇是一介武夫,那么蔺相如就是一朝谋臣,但都因猜忌得不到重用,导致晚景凄凉,那么为什么蔺相如要阻止赵国换将,替廉颇说话呢,还得说到他们生死之交的友谊“将相和”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10)

“负荆请罪”

廉颇是武将军功卓著被官拜上卿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蔺相如也官拜上卿官位还在廉颇之上,在廉颇眼里就是侮辱、嫉妒、不服气。他认为蔺相如只是动了动嘴皮子,凭什么官位比他高,总想找个机会侮辱蔺相如,这件事被蔺相如知道后,开始对廉颇避而不见。

每当上朝蔺相如就推辞说自己身体抱恙,在路上见到廉颇的车子掉头就走,那些跟着蔺相如的人气愤难当,觉得如今蔺相如官位已在廉颇之上,可还是胆小如鼠实在不是君子所为。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11)

蔺相如说道:“跟秦王相比,廉颇将军如何,肯定是秦王厉害,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知道秦国不敢对赵国进攻,是由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不能齐心协力,那么赵国将亡,面对国家利益,私人恩怨又算什么呢?

这几句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感动不已更是羞愧难当,最终脱光上衣“负荆请罪”,上演了一出最好的“将相和”

廉颇与蔺相如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12)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时势造英雄,那时有名的文臣武将层出不穷,但如果说最令人佩服的绝对是秦国君臣,并不是秦国最终胜利了才被世人敬仰,是因为自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君主虽说大多对其他国家都不讲信用,但对待自己的将领十分信任。

“功高盖主”在封建王朝十分忌讳,但是懂得“功成名就”、“韬光养晦”的并没有几个,廉颇死的憋屈,蔺相如死的悲壮,这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