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的理解是,任何道理和规律都可传道,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对任何人都适应的通常道理——“常道”,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真学习思考并灵活运用。

比如:“三思而后行”,太多的人承认其正确性,可也并非对任何人都适用。孔子在《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章中,就强调:有的人有些事,“再,斯可以。”

原文注释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行父,被谥号为“文”。

憨聊译注

季文子办事非常谨慎,遇事总要反复考虑多次却迟迟不见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这就可以了。”

憨聊俗解

孔子非常重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当他听说谨小慎微、顾虑重重的季文子,也强调自己做事情“三思而后行”之后就指出,像季文子这样的人遇事思考两次就足够了。

孔子给学生一个重要的警示:凡事理都有一个度,不慎重思考就草率抉择是鲁莽,思考过头犹豫不决就演变成怯懦。

“三思而后行”是一句传世名言,很多人奉之为处世法则。孔子告诉学生,遇事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权衡利弊是正确的,但绝不能错失行动的最佳时机。因此,孔子说:“慎重的人遇事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还有,急性子的人,如子路,遇事“三思而后行”是非常必要的,而像颜回这样谨言慎行的仁德君子,“两思”就足够了。处理事情,一定从自身实际出发。

浅悟零存

常人遇事三思,分清主次,掂量缓急,权衡利弊,果断决策,迅速行动。

论语公冶长10则(论语公冶长5.20季文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