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七律诗全文(赵鹤龄登环翠楼七言排律诗赏析)(1)

1900年在威海卫城东城门上拍摄的东街街景(今和平路百货大楼南门往西)

一、诗作背景

明弘治二年(1489年),奉皇命巡察海道的山东按察司副使赵鹤龄巡查至胶东,见刚刚建成80多年位威海卫诸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他深为兵备废弛之状担忧,遂禀请上峰动用泰山香钱加以重修并对废弛兵备进行整饬,“乃惩饬之以宪度,振肃之以纲纪,起附近州县人夫数千名……将威海等卫、雄崖等所三十二处,赤山等巡司二十处,凤凰山等墩、龙虎山等堡四百余处,甲胄干戈之属,政令乖戾之类,一旦焕然一新。”(刘珝:《新建环翠楼记》)为感念赵鹤龄修复卫、所、墩、寨等海防设施之功,时任提调官兼文登营把总、威海卫指挥佥事王恺倡导所属成山、靖海、宁海三卫指挥以及即墨、登州营指挥、宁海州知州、文登县知县等人捐出薪俸在威海卫西城墙靠近北端的高岗上建一座楼以示纪念,并委托总督备倭将军姚升邀请当时在家养病的大学士刘珝(山东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人,今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作记。因楼所处之环境“沧海山水之胜甲天下,山光水色峥嵘于前”(《新建环翠楼记》)故名“环翠楼”。

登楼七律诗全文(赵鹤龄登环翠楼七言排律诗赏析)(2)

建于威海卫城西北角山冈平台上的环翠楼

时隔一年,也就是弘治四年,威海卫环翠楼建成。这年的三月初一,赵鹤龄或许是受到了特别邀请,再次莅威,受到了热情款待。文登营等处地方官员还特意为新建环翠楼落成及赵鹤龄修复卫城等军备设施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暨庆功大会,“旌旗影里排干羽,鼓角声中杂管弦”(“干羽”,盾牌与雉翎。《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地重游,赵鹤龄被这种旌旗飘扬、热情狂舞、鼓角管弦齐奏宏大而隆重的场面以及大学士刘珝的《新建环翠楼记》深深感动了,他登上了崭新、巍峨且装饰精美的环翠楼。站在环翠楼上,他极目远眺,自己刚刚付出努力,因之焕然一新的威海卫城尽收眼底,感慨良多,欣然挥毫用写下了这首长诗。全诗如下:


威城楼枕翠微巅,环翠名楼一扁*悬。

百尺崚嶒台奈古,数层缥缈阁凌烟。

栋梁金碧翚仍革⑴,斗拱玲珑丽且坚。

明净八窗纷洞达,清虚一闼⑵绝尘缘。

登临有兴襟怀阔,瞻望无边景物鲜。

聊仗云霞开境界,不须阆苑觅神仙。

银河皎皎天连海,绿水茫茫海接天。

众派朝宗难画量⑶,群山奔赴类擎拳。

火精冰鉴扶桑⑷出,白练红绡渤澥湔⑸。

岛屿参差还荡漾,龟龙出没更盘旋。

任时旱涝潮何变,随月盈亏信罔愆。

声韵大驱雷鼓震,浪头高卷雪花颠。

乾坤都向寰中括,星斗移来波底躔⑹。

蜃现楼台微雨后,鹏搏霄汉大风前。

渔舟倚港垂纶钓,盐镬沿汀拾卤煎。

山鸟徒劳填木石,麻姑浪说变桑田。

城中烟火千家屋,城外膏腴万顷阡。

松柏行台坚晚节,杏桃绕郭⑺斗春妍。

阁头堪折蟾宫桂,山麓频观玉井莲⑻。

一带金汤严保障,三齐⑼疆土乐安恬。

旌旗影里排干羽⑽,鼓角声中杂管弦。

文德诞敷⑾因被远,夷航通贡递争先。

区区倭种而今遁,赫赫神威自昔宣。

分寸微劳惭⑿未效,文和椽笔谬蒙编。

太平臣子无多事,但祝皇图亿万年。

弘治四年季春朔旦⒀

赐进士 中宪大夫 山东按察司奉 敕巡海副使蜀泸赵鹤龄书

——————

*扁,同“匾”,匾额。

⑴翚仍革,翚,读Huī,本指五彩野鸡,此处借指五色皆备,喻新建环翠楼装饰得五彩绚烂。革,指翅膀。翚仍革,意为如五彩鸟展翼欲飞。语出《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郑玄笺:伊洛而南,素质,五色皆备成章,曰翚。翚者,鸟之奇异者也。

⑵闼,小门。

⑶众派朝宗难画量,诸多河流东流归海,难以分清它们间的界限。众派,诸多河流。画,《说文解字》:“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用手)画之。”

⑷火精冰鉴扶桑,火精,太阳。冰鉴,月亮。扶桑,泛指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小岛国,句中指东方。

⑸白练红绡渤澥湔,白练,白色的绢,此处指浪花。红绡,红色丝织物,句中指日月光或霞光之下的海浪。渤澥湔,用渤海之水冲洗。渤澥,渤海。湔,本指水流的前锋,即俗称“水头”,句中意为用水冲洗。

⑹躔,①日月运行的轨迹。②足迹。诗句中意为(天上的星斗)似在海底闪动。

⑺杏桃绕郭,卫城之外西南有杏花村、桃花岭。

⑻玉井莲,是一个典故,出自唐韩愈《古意》诗:“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玉井,在华山西峰下镇岳宫院内。诗中作者用典指代环翠楼左前方的荷花池,即今环翠楼公园内的宝泉普济井。乾隆《威海卫志》“山川”:“荷花池在环翠楼东北,往时,荷花盛开。赵副使‘登环翠楼诗’:‘山麓频观玉井莲’即此。”

⑼三齐,古地区名,泛指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秦子婴元年(汉元年,前206年)12月项羽分封诸王,以齐国故地立故齐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田巿(音fú)为胶东王,都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此称为三齐,也是古山东的代称。

⑽排干羽,指代庆典之上舞者队列。《尚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意为舜帝于是开展礼仪教化,人们在朝堂两阶之间手执盾牌与雉翎,载歌载舞。

⑾文德诞敷,广布文德。文德,指与“武功”相对的礼乐教化。诞敷,遍布。诞,大,敷,施,布。

⑿惭,惭愧。原碑文诗人写的是“惭”的繁文异体“慙”字草书。

⒀季春朔旦,(农历)三月初一。季春,也称暮春,春季最后一个月。

登楼七律诗全文(赵鹤龄登环翠楼七言排律诗赏析)(3)

二十世纪末威海城区东南村(今奥特莱斯)

赵鹤龄的这首诗,原为自书草体刻碑立于环翠楼,后来被毁。新发现的该诗碑文拓片为善本,不仅内容完整,字迹也很清晰,为甄别通行该碑文拓片错误提供了可信依据。

二、诗歌赏析

这首诗歌,全诗洋洋洒洒25联50句,一气呵成,一韵到底,堪称大作,称其为鸿篇巨制亦不为过。这是首位以外人的眼光对威海的赞美之歌。诗作大气磅礴,视野辽远,从眼前大海,远眺银河;联想丰富,古今一体,自现实之景,写到古老传说,引用精卫填海、仙女麻姑典故。威海兴于海,设卫只为镇海防倭,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又让威海人尽享鱼盐之利。虽说清代的甲午一战,遭到惨败,然而,如邓世昌一辈英雄以身殉国不屈精神却昭示了民族脊梁。

内容简析

就诗作内容看,全诗可分为四部分:介绍环翠楼—登楼所见之景—卫城内外百姓的生活与生产—对当地官民厚爱的感念。

开头四联八句具体描述、赞美新建环翠楼的雄姿与壮丽。

威城楼枕翠微巅,环翠名楼一扁悬。

百尺崚嶒台奈古,数层缥缈阁凌烟。

栋梁金碧翚仍革,斗拱玲珑丽且坚。

明净八窗纷洞达,清虚一闼绝尘缘。

首联从威海卫城位置特点着笔引出环翠楼,凸显环翠楼所挂匾额。这是“环翠楼”名称首次面世。二三四联描写环翠楼结构,二联用“百尺”“缥缈”等词汇描绘环翠楼雄姿与特点,“台奈古”,意为环翠楼落座于奈古山一座平台之上;第三联、第四联写环翠楼装饰与结构,“栋梁金碧”,描绘其装饰一新的梁柱;“斗拱玲珑”,赞赏楼内部结构的精妙;“八窗洞达”“ 一闼绝尘”,则从外观描写楼的精巧。

登临有兴襟怀阔,瞻望无边景物鲜。

聊仗云霞开境界,不须阆苑觅神仙。

银河皎皎天连海,绿水茫茫海接天。

众派朝宗难画量,群山奔赴类擎拳。

火精冰鉴扶桑出,白练红绡渤澥湔。

岛屿参差还荡漾,龟龙出没更盘旋。

任时旱涝潮何变,随月盈亏信罔愆。

声韵大驱雷鼓震,浪头高卷雪花颠。

乾坤都向寰中括,星斗移来波底躔。

蜃现楼台微雨后,鹏搏霄汉大风前。

接下来的十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抒发了登楼临此楼所见及触发的联想,借以抒发登楼所产生的宽广胸襟。第五联为过渡联,由对环翠楼的介绍过渡到对登楼所见景色的描写,也是这一部分的领起句,抒写了登楼感受。第六、第七两联,目击上天,写云霞,写银河以及遥远的海平线;第八联写天下江河东流归海,群山耸峙;第九、第十联写极目远眺潮水与海岛;第十一联写潮水恒定;第十二联写大海咆哮与桀骜不驯;第十三、十四联写静态潮水与海上蜃楼及鲲鹏与海浪搏击。

登楼七律诗全文(赵鹤龄登环翠楼七言排律诗赏析)(4)

2018年版环翠楼

渔舟倚港垂纶钓,盐镬沿汀拾卤煎。

山鸟徒劳填木石,麻姑浪说变桑田。

城中烟火千家屋,城外膏腴万顷阡。

松柏行台坚晚节,杏桃绕郭斗春妍。

阁头堪折蟾宫桂,山麓频观玉井莲。

一带金汤严保障,三齐疆土乐安恬。

接下来的六联称颂百姓的生活及卫城为百姓带来的安宁保障。十五联,海边渔民垂钓与海边灶户煮盐。十六联,由操劳的渔民和灶户联想到精卫填海与麻姑献寿两传说,引用了两个典故。十七联,写卫城内居民与卫城外万亩良田。十八联,由环翠楼下的松柏写到卫城西南塔山脚下的杏花村与布鸽夼村南的桃花岭,看似写的是卫城的周边环境,实际上,其中隐含着对百姓生活的祝福。十九联,由百姓生活,联想到环翠楼必定给威海人带来更多幸运,可助更多威海读书人金榜题名。二十联,是以上内容的最后归结:固若金汤的卫城,必定给百姓筑起一道安定生活的保障。

旌旗影里排干羽,鼓角声中杂管弦。

文德诞敷因被远,夷航通贡递争先。

区区倭种而今遁,赫赫神威自昔宣。

分寸微劳惭未效,文和椽笔谬蒙编。

太平臣子无多事,但祝皇图亿万年。

末尾五联为最后一部分,写眼前的和乐景象与对国朝远景的期许。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联,由眼前热闹场面联想到皇威恩及,天下太平,四海来贡。二十四联,作者的自谦与对当地官员对自己的厚爱表示的感念。最后一联,对金汤永固大明江山的称颂与远景的期许。

艺术特色赏析

这首排律诗属于律诗中的一种,律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歌形式,包括绝句和律诗,又称格律诗,字数、平仄、对仗、韵脚等都有严格规定。排律诗,又叫长律,是律诗中的一种长大体制形式。排律最短一首五韵十句,长的多达五十韵(一百句),还有百韵(二百句)以上的,赵鹤龄这首排律为二十五韵(五十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必须对仗,各句也要遵守平仄格式。从律诗这些规矩来看这首诗,堪称佳作,可见赵鹤龄不愧为吟诗高手。

那么,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有那些呢?

毛泽东说过,诗是要用形象思维。作诗都避讳直说,赵鹤龄这首诗在表现手法方面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譬如,“赋比兴”的手法的运用,成语典故的引用等等。

首先是比兴手法的使用,这是作者诗中使用最多,也是使用最娴熟的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为比喻与比拟之合称,比拟,包括拟人、拟物。兴者,起兴之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下面我们就此结合诗作做一简要分析。

比喻手法的运用:翚仍革,把环翠楼比喻为五彩鸟展翼欲飞。类擎拳,把耸立的群山比喻为举起的拳头。火精冰鉴,把太阳比喻为火精,把月亮比喻为冰鉴(清冷的镜子)。白练红绡,把海浪比喻为漂动的白色丝帛,把映在水面上的霞光比喻为涌动的红色绸缎。声韵大驱雷鼓震,把大海的咆哮比喻为震天的鸣雷与擂鼓声。浪头高卷雪花颠,把翻滚的白色海浪比喻为飞舞的雪花。膏腴万顷阡,把万亩肥沃的良田比喻为“膏腴”。折蟾宫桂,把科举考试金榜题名比喻为蟾宫折桂。金汤,把坚固的城堡比喻为固若金汤。

拟人(包括拟物)手法的运用:众派朝宗,赋全天下东流归海的江河予人朝拜先祖的动态。群山奔赴,赋天下高耸静止不动的众山予主动奔跑的态势。信罔愆,赋没有思想意志的海潮予遵信不爽行为。星斗移来波底躔,星斗本为静止,赋映于波底星斗之光予随波浪跳动之态。松柏行台坚晚节,赋本无思想的松柏予寒冬“坚晚节”的人格。杏桃绕郭斗春妍,赋本无意志的杏桃予争斗的行为等。

作者在诗的开头先说环翠楼所处的环境,“威城楼枕翠微巅”,即为起兴手法的运用,引出环翠楼;第二部分“登临有兴襟怀阔,展望无边景物鲜”,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从艺术表现方法看,用的则是起兴手法,引起下文的景物描写。

诗中作者也用了“赋”的方法。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诗的第二部分对所见景物的描写、第三部分对百姓生产生活的描写,用的都是这种方法。

借代手法的运用:翚仍革,用五彩鸟展翼欲飞指代环翠楼(飞檐)。城中烟火,用做饭使用的“烟火”指代居民。膏腴万顷阡,用形容肥沃的膏腴指代良田,用田边沟阡陌指代田地。排干羽,用舞蹈所用道具“干羽”指代起舞。杂管弦,用乐器“管弦”指代音乐。

引用手法的运用:翚仍革,典出《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山鸟徒劳填木石,这句引用了“精卫填海”的典故。麻姑浪说变桑田,这又是“麻姑献寿”典故的引用。玉井莲,典出唐韩愈《古意》诗:“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玉井,在华山西峰下镇岳宫院内。作者这里用典指代环翠楼左前方的荷花池,即今环翠楼公园内的宝泉普济井。文德诞敷、排干羽,指庆典之上舞者起舞,实行礼仪教化。典出《尚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意为舜帝于是开展礼仪教化,人们在朝堂两阶之间手执盾牌与雉翎,载歌载舞。

登楼七律诗全文(赵鹤龄登环翠楼七言排律诗赏析)(5)

赵鹤龄手迹(《登环翠楼七言排律诗》集字)

其他表现手法还有夸张:分寸微劳,既是作者自谦之词,也是一种夸张手法的运用。皇图亿万年,作者运用夸张手法祝愿大明江山忆万年永固。反问及其它手法的运用:潮何变,意为海潮从未变化过。对偶、对比,除了首联与尾联,中间每一联都用了对偶,对偶之中亦可见对比手法的运用,等等。

书法欣赏

赵鹤龄这首诗,由他自书勒碑,书体主要为行草,也兼有其它书体,譬如楷书等。

赵鹤龄的行草,可以说笔法洒脱,酣畅淋漓,但是,满篇行草中也不乏楷书身姿,如,“一扁”,(翚)“仍”(革),(明)“净”,“八”(窗),(海接)“天”,(群)“山”,“白”(练),“岛”(屿),“任”(时),(随)“月”,“麻”(姑),(桑)“田”,“城”(中烟火),“千”(家屋),(堪)“折”,“三”(齐),“干”(羽),“文”(德),(微)“劳”,(惭)“未”(效),(进)“士”等。令人意外的是竟然还出现了后世简化字体,如(神)“仙”,(任)“时”,(旱)“涝”,“乐”(安恬),(微)“劳”,“赐”(进士),(山)“东”,“书”等字,这些与后世简化字同体的字只是一种巧合,其实是这些字的草书写法。

三、赵鹤龄与威海卫

当今威海人知晓赵鹤龄全是由于环翠楼,其实,赵鹤龄与威海卫结缘远不止因感念其功绩建了一座环翠楼那么简单,赵鹤龄与威海卫的情缘早在建环翠楼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赵鹤龄,蜀泸(今四川泸州)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二甲赐进士出身。历任刑部郎中,山东监察御史、按察司副使、按察使。弘治元年(1488),重修灵山卫。二年(1489),时任巡察海道副使,动用泰山香钱重修威海等卫城、卫所、巡司、墩堡一系列海防设施。资料显示,赵鹤龄先后至少三次到过威海卫,与威海卫结缘始于建环翠楼之前。乾隆版《威海卫志. 重修威海卫志序》:“弘治改元,有纂修卫志之命,邑人王君悦首创一编以备采择,巡察海道副使赵公鹤龄更定正之。”这是赵鹤龄第一次来威,因朝廷敕命各州县编纂地方志,为督促编写《威海卫志》而来到威海卫。赵鹤龄来威海,取阅卫志和诗文旧著,见到王悦所撰《威海赋》,赞赏其文铺陈巧妙,气势磅礴,足以了解一卫之风物,堪称杰作,令载入志书。这就是我们今日尚能在《威海卫志》里看到的那篇4000余言、字字珠玑的鸿篇巨制《威海赋》。

来年(弘治二年),为修复损毁的威海卫城及周边多处海防设施赵鹤龄再次来到威海卫。赵鹤龄这次来威海,不光只是为修复威海卫城及域内卫所、巡司、墩堡等设施,而整顿海防设施涉及范围几乎遍及整个胶东半岛,他这次来胶东干了这么多事情,也跑了不少地方。这是赵鹤龄二次来威海,有可能这次就住在威海卫,并且住了不短的一段时间。这也是王凯主张在威海卫建环翠楼感念赵鹤龄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参加环翠楼落成典礼,赵鹤龄第三次莅临威海卫。明弘治四年,环翠楼建成。三月初一,赵鹤龄第三次莅威,受到了热情款待,文登营、威海卫等处地方官员还特意为新建环翠楼落成及赵鹤龄修复卫城等军备设施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暨庆功大会。故地重游,登上了崭新、巍峨且装饰精美的环翠楼。站在环翠楼上,他极目远眺,自己刚刚付出努力,因之焕然一新的威海卫城尽收眼底,感慨良多,欣然挥毫用草书写下了这首长诗。

赵鹤龄频繁抵威,不是因为他个人对于威海卫情有独钟,全是出于他任职山东按察司巡察海道副使的职责,那就是巡察兵备、学政、海防、清军、监军等需要,可以从中看到明朝廷对海防的重视。威海卫为明初四大卫之一,其他三大卫是金山卫、镇海卫、天津卫。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今上海市华亭县的筱馆镇(华亭,今松江旧称;筱馆镇,又称小官镇)筑城设卫, 因与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镇海卫(今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镇海村);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朱棣把“直沽”这个曾经的“天子渡河之地”赐名为“天津”,于同年设置了军事机构,也开始了筑城建设,称“天津卫”。按设卫时间先后顺序,威海卫排位第三,早于天津卫六年,为山东辖地内唯一大卫,备倭、捕倭最重要基地,因此赵鹤龄多次光顾,足见威海卫地位之重。

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有责任心的官员。他任山东按察司副使期间,因职责关系到过不少地方,整修过不少设施。到诸城时,修过孔子弟子公冶长墓;去枣庄峄城(今枣庄市箩藤乡)重修了二疏祠;还建了莒州文学书院等等。可以说,赵鹤龄还是个诗歌发烧友,所到之处几乎都留下诗作,他特别擅长律诗,现在所能见到的他所写的诗都是律诗。

登楼七律诗全文(赵鹤龄登环翠楼七言排律诗赏析)(6)

赵鹤龄《登环翠楼七言排律诗》碑文拓片

(姚留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