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聚焦:回家的路

文/耿世良

路,连着家,连着亲人,也连着乡愁,更连着希望。屈指算来,我已走过了60余载的回家路,步履运动成为我健康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为我走上成功之路夯实了坚牢的根基。

青少年时期,我走得是崎岖不平、尘土飞扬、苦不堪言的泥土路;中老年时期却走上了宽阔平坦、安全畅通、赏心悦目的柏油路。随着家乡道路的变迁,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过去那种以时间长短来判断路途远近的观点早已不复存在。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1)

我的老家是莱阳市穴坊镇石岭村,地处莱阳西南边界的偏僻丘陵山村,离城区55公里。这里地理偏僻,道路狭窄,三里五村也找不到条像样的路。封闭式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当地农副产品推销不出去,外地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引不进来,多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二三百斤,一度成为经济落后的“光棍”村,被戏称为莱阳的“西南非洲”。

1963年,我考取了莱阳县第六中学,成为三里五村的秀才。莱阳六中设在穴坊镇驻地,离家9公里,通往学校的路是条凹凸不平、乱石杂草丛生、恶狗出没狂吠的乡间小路,途中要经过四个村庄,两座丘岭,10余道沟坎。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2)

往返家校,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每到周六下了第三节课,我就急着往家赶,冬季白昼短,摸黑才能回到家。当时我是住宿生,在学校里就餐,每到周六要回家带粮食入伙。春夏季节往学校背地瓜干还算轻快,一到秋冬季节往学校背鲜地瓜就费劲了,一次要背三、四十斤才够吃一个周的。半口袋鲜地瓜压得我骨骼咯咯作响,一路上要歇七、八气,才能赶到学校,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屁股倒在床上,再也不想起来。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3)

记得有一次我返校途中,不慎被石头绊倒了,携带的一罐头壶豆腐鱼摔碎溅了一身,持续一周身上仍散发着臭味,同学们捏着鼻子,风趣地喊我“嗅豆腐”。还有一次返校途中,有幸遇到骑自行车返校的李同学,他让我坐他的车,我兴高采烈地坐上了他的自行车,因右腿搭放的姿势不妥,没行多远,右脚骨关就被自行车轮啃掉了一大哈子皮,鲜血直流,钻心的疼痛,李同学见此,赶紧停车用小手帕为我包扎止血,一直用自行车把我推到了学校。校医为我进行消毒包扎,让我卧床休息。上课时还须同学搀扶,一个多星期后才恢复行走自如。区区往事,至今仍让我铭记着上学路的艰难。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4)

1968年冬,我应征入伍走进了解放军大学校,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当兵梦。部队有规定,服役期满两年后,每年可休一次探亲假,但每次探亲我总是感到忧心忡忡,坐车、倒车、等车令人烦恼至极。

记得1973年冬我回家探亲时,顺便接受了一项去栖霞县蛇窝泊为战友入党的外调任务。一大早,我顶着烟面子雪去10公里外的岭南头车站乘车,在车站搓手跺脚等了一个多钟头才乘上了去莱阳的班车。汽车沿着凹凸不平的土路向莱阳进发,当汽车颠簸着跑了2两个多小时赶到大野头陡坡时,因为积雪路滑,不管司机怎么加油换挡,车子就是爬不上坡去,后轮不掩还要往下滑。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5)

实在没办法,司机让乘客们下车,在车头前拴上两根长棕绳,让旅客们奋力拉车爬坡,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把客车拉上了坡,直到下午一点多才赶到莱阳汽车站。

因为莱阳至蛇窝泊的客车没有开通,我连中午饭也未顾上吃,急忙租借一辆自行车往蛇窝泊赶路。莱阳城离蛇窝泊40多公里,一路上顶风冒寒、过沟爬坡、急走快赶,不小心裤子还被路旁荆棘划破一条大口子,直到掌灯时分才赶到战友家居住的小山村。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6)

我首先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完成外调任务;随后到战友家吃了晚饭,在热炕头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傍晚才返回老家。两天的艰辛的奔波,累得腰酸腿痛,全身像散了架……伤痛清晰地刻印在红肿的一双脚上。

1976年我退役后,被安排在莱阳市联社工作。当时妻子在村里干赤脚医生,既要为村民昼夜服务,又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耕种责任田,显得力不从心。安慰妻子、照顾家庭成为我回家的动力,每月坚持骑自行车回家一趟,特别到了“三夏”“三秋”大忙季节,我几乎每隔一周就要回家一趟,及时送回化肥农药和生活用品,尽力帮妻子减轻一下负担。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7)

那时回家的路是条土路,从城里骑自行车回家,途中要过6条河、翻4道山岭,行走4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家。一路上坑坑洼洼颠得我难受,抓车把的手震得发麻。

一到冬夏季节,大雪封路,或雨水冲路,有时还要人扛着车走,行进十分艰难,一旦遇上顶风骑行更是举步维艰。一路艰辛奔波回到家,夏天衣服能拧出水来,冬季手脚冻得猫咬狗啃似的。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8)

后来在同事的启发诱导下,我开始寻找回家的便利和窍门。提前与老家基层供销社取得联系,搭乘他们进城拉氨水的拖拉机的顺风车。我先从单位骑自行车赶到化肥厂,把自行车绑在拖拉机上,然后人钻进狭窄的驾驶棚里,一路上蹦蹦噔噔,扬着尘土,冒着黑烟,颠簸3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家。这样的回家方式,一直持续了近3年。那时一提起回家,就感到头皮发麻,望路生畏,畏难发愁。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梨乡大地,党的富民政策大快人心。“要想富,先修路”,路畅民安已成为振兴经济、富足民生、推动四化建设的举国上下的共同理念。这时政府开始规划扩建道路,开山劈岭、填沟筑墙、架桥铺路,回家的路逐渐由土路变成了沙子路、水泥路、柏油路。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9)

回趟老家,做公共汽车只需2个多小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莱阳市道路建设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规范有序的国省道畅通无阻;安全设施齐备的市镇道路纵横交错;硬化成网的连村路四通八达。如今我老家的路更是让人刮目相看,村路、市路、省路、高速路,路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

我们村北1.5公里处有202省道,村南1.5公里处有青威高速公路,6条连村路与之相衔接,部分路段还按装了路灯,即是夜间出行也便利。一条条宽阔、平坦、洁净的连村路,将人们带进了新生活。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10)

路通圆了致富梦。村民们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果蔬大棚生产。据统计,现在村中80%以上的农户都建起了果蔬大棚,黄瓜、甜瓜、葡萄等果蔬一年四季畅销不断档,即便在寒冷的冬季,照样可以吃上鲜嫩可口的果蔬。

菜贩们将购物车直接开到大棚地头,菜农早晨采摘的鲜嫩的果蔬,当日上午就能摆上青岛市民的餐桌。串季果蔬价格非常可观,每个大棚年纯收入可达四五万元,若一户经管两个大棚,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11)

村民的腰包鼓了,家家富得流油,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甜蜜生活,房屋及时修缮或重建,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许多连城里人都舍不得用的奢侈品也用上了,摩托车、电动车、面包车成为一般交通工具,多数家庭还购置了上档次的小轿车,以车代步成为新时尚。

1988年,家属按照党的优待政策,办理了农转非,我们全家搬进城里居住,成了城里人。这样回家的趟数自然少了,但老家还有一处老屋,还有祖父母和父母的坟茔,每逢清明、十一、春节等节假日,还要回老家看望、祭奠一番。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12)

如今从莱阳城区通往老家的莱穴路,更是让人称心如意。路面宽阔平坦,车流、人流络绎不绝,有的路段拓展成四车道,交通标线、标牌、护栏等安全设施一应俱全,监控探头随处可见,惩治违法维护秩序,公路一直延伸到家门口。

路政部门本着绿化美化与观赏净化相结合的原则,因路段制宜,在路两旁栽植了毛白杨、法桐、杨柳等落叶灌木,栽植的樱花、槐花、木槿花等三季接连开放,栽植的冬青、雪松、马尾松等四季常青。树下还栽植了各种花草,使人赏心悦目。路两旁还建起了苹果、葡萄、樱桃等水果生产基地,花香四溢,硕果累累。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13)

近几年又沿路建起了金属冶炼厂、大理石加工场、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等新兴产业,格外引人注目。沿路植被繁茂,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景物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回家的路变成了一条旅游观光的幸福路。乘坐自家的小气车,55分钟即可到家。

回家的路越走越近,越走越顺,越走越开心。

我心中的莱阳 莱阳聚焦回家的路(14)

【作者简介:耿世良,山东莱阳市人,大专文化。先后在莱阳市供销社、政法委、公安局等部门任职,撰写了上千份典型材料,推广了大量先进经验和做法,年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3次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酷爱新闻外宣工作,常年坚持实地调查采访,随警作战,勤奋练笔,笔耕不掇,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商报》《人民公安报》《大众日报》等新闻媒体采用稿件上万篇次,其中有百余篇作品获奖,被10余家新闻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10年被评为“莱阳新闻十佳”,荣获全国百名老兵“退役不褪色,勇当排头兵”的“榜样.战友”荣誉称号。】

【梨乡聚焦,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登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