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1)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2)

文| 木易

编辑| 棋茶论史

请您一边欣赏音乐,一边阅读此文。

前言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淀,柳琴已从一种地方戏曲伴奏乐器逐步演化成一种独奏乐器。如今,它广泛应用于民族管弦乐队中,在乐队中扮演着高音弹拨乐器的重要角色。

在1982年,作曲家林吉良为他的学生参加全国比赛创作了一首名为《草原抒怀》的曲目,将柳琴传统的演奏技巧与民族音乐元素相融合,不仅丰富了柳琴这一乐器的音乐表现力,还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通过这些进展和创新,柳琴在音乐领域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3)

一、作曲家简介

林吉良,生于1942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他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尤其在阮乐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上世纪60年代初,尽管没有任何曲谱资料,林吉良开始探索阮乐。他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少数民族音乐素材,通过改编民歌和创作古诗词的音乐作品等方式,丰富了阮乐作品的创作手法、音乐题材和乐器表现力。

林吉良不仅对中阮乐的专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还创作了多批风格各异的柳琴独奏作品,其中包括《草原抒怀》、《思恋》、《嘎达梅林》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在音乐创作中的独特才华。《草原抒怀》是林吉良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柳琴独奏作品之一。

该曲在1982年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中由周长花首演,并以满票的成绩获得第一名。1983年,林吉良将《草原抒怀》完整地改编成中阮乐曲,进一步拓展了该作品的演奏范围和表现形式。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4)

二、主题的创作

整首乐曲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辽阔的草原”、“欢悦的舞蹈”、“深情的歌唱”和“赛马”。引子段落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为基础,创造出旋律优美流畅、具有歌唱性的音乐主题。作曲家以散序的方式展开音乐,使原本规整的4/4拍子在速度和旋律律动上产生了变化,增添了音乐的活力。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5)

《草原抒怀》的音乐主题运用了音符的持续进行,特别是在6音连续持续四个小节十六拍的部分,上声部呈现出持续的音符,而下声部的打音则营造出音乐的运动感。

通过变奏和旋律装饰等手法,乐曲展示了柳琴独奏的表现力和民歌演唱中的唱腔特点。林吉良巧妙地改变柳琴音区和演奏技法,使乐曲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草原音乐的魅力。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6)

第一部分采用小快板的节奏形式。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手法,特别是通过重复来加深音乐的主题旋律。在旋律进行时,强调了调式主音6,并在主音符之前加入下方二度的音,以及在后半拍的音符前加上装饰音,以增加旋律的节奏感,突出音乐的风格。

通过前八个小节和后十六个小节的节奏型,展现了骏马驰骋在草原上奔驰的画面。在第二乐段中,作曲家插入了一段抒情性的旋律。在保持速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拉宽节奏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蒙古音乐的主题风格,使主题显得更加稳定而有份量,同时赋予音乐以歌唱性。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7)

此后,作曲家在琶音上临时加入了7音,通过扫弦的方式使音符轻盈而有质感,生动地描绘了蒙古人的歌舞场景。音乐持续进行到十六个音符,直到最后一个长音符消失。

作者运用点状音符与线状旋律交替出现的方式,形象地刻画出草原人民质朴而热情的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林吉良成功地创造出了《草原抒怀》中丰富多彩的音乐画面。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8)

慢板段落是《草原抒怀》中的另一个部分,它运用主题音调的音符持续进行,通过大段的长轮来模仿蒙古乐器马头琴的演奏风格,使旋律更具有歌唱性。

速度稍慢,同时通过节拍的变化来创造变化。作曲家还在音符上加入装饰音,以达到润饰音符的效果。这些装饰音技巧也是马头琴擅长的演奏方式,通过点状音符来加强主题音调,并采用变奏加花的手法对音符进行润饰。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9)

在节拍的变化中,从2/4拍到4/4拍再到2/4拍,营造出一种在草原上纵马奔腾、欢呼雀跃的氛围。随后,通过连接的十六分音符和节拍的改变,使旋律在节奏上拉宽,推动旋律的继续发展。

作曲家运用了富有装饰性的前倚音和打带音等技巧,体现了他将主题材料贯穿全曲的创作手法,将音乐主题深刻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理想生活的追求。

最后一段快板的起始部分与小快板部分非常相似,是对小快板部分的加花变奏。通过这样的处理,让音乐变得更加紧凑。同时,通过泛音与空弦的交替出现,使音乐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草原抒怀》通过这些精心的构思和技巧,成功地表达了蒙古族特有的草原音乐文化,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10)

二、演奏技巧的应用

(一)右手演奏技巧的运用

  1. 弹、挑

在快板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通过弹和挑的技巧呈现,仿佛描绘出奔跑在草原上的马儿。弹和挑是演奏柳琴时右手最基本的技巧,其他的右手技巧都是以这两个动作为基础。

弹和挑分为三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是准备动作,第二部分是琴拨碰到琴弦,第三部分是导向动作。这三个部分在音符的时值和力度上起着关键作用。

柳琴以点状发音为特点,音符常常是短促的,为了保持音符的连贯性,需要充分发挥第三部分的导向动作,将手腕尽可能甩到最大限度,引导音符的完成。随着速度的提升,音符仍然保留了一定的余音。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弹奏出的音符才能富有饱满感、平均性和连贯性。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11)

2.长轮

在慢板部分出现的长轮使旋律具有歌唱性。主题旋律从2/4拍转为4/4拍,长轮的加入使原本欢快的情绪变得抒情,将视线引向无垠的大草原。演奏时要求将弹和挑的音符充分连起来,以创造流畅的效果。此外,琴拨触弦的角度和深度也会影响长轮的音色,大指和食指握拨片的松紧度要适中,长轮的进出角度要一致。

在演奏大段长轮时,右手手腕要放松,通过强弱的变化使旋律有张弛有度的效果。低音区的轮奏增强了蒙古长调的特色,与前面的小快板段落形成对比,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和热情好客的特点,同时展现了蒙古草原的美景。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12)

3.双音轮

双音轮的出现将乐曲推向高潮,表现了作曲家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双音轮是指使用拨片快速轮奏两根弦,使其同时发声。在演奏双音轮时,要求两条旋律同时发声且连贯,并且要达到浑厚圆润的音色效果。

在这首曲子中,需要注重双音轮的涌动性和音色的均匀性,使演奏的旋律更具有画面感,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作曲家对草原的热爱。随着双音轮的层次变化,音乐流动性更加充沛,为整个乐曲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13)

(二)左手演奏技巧的运用

  1. 打、带音

在小快板部分中,快速的打音效果如同草原上马蹄声的哒哒声,突出了马儿灵巧奔跑的形态,并使主题旋律显现出来。打音与欢快的节奏相配合,使音乐更加生动形象。通过运用带音,音符变得更加灵活,音乐听起来更加生动。这样的技巧丰富了演奏的层次,使旋律变得轻盈而灵动。

在慢板部分,作曲家加入了带音的指法,表现了草原人民载歌载舞的景象,使音乐具有层次感和轻盈灵动的特点。通过巧妙地运用打音和带音,音符不再单调,演奏者需要运用巧劲,演奏出轻快灵巧的感觉,并通过节奏的变化来模仿草原上马蹄声的节奏。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14)

2.滑音

柳琴的音色与西方乐器不同,更注重旋律的横向发展,使音乐更具感染力。在《草原抒怀》中,出现了两种滑音效果,它们有一些区别。较大的滑音类似于波音的效果,在演奏时,左手需要突出整个滑音的过程,并配以右手的长轮奏。较小的滑音起到小装饰的作用,要听起来流畅。

在蒙古长调中,旋律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华彩技巧,乐曲中使用了大量的装饰音来装饰音符,增强了乐曲的华丽程度。在演奏时,要注意左手手指的滑动要与右手的轮奏保持一致,并保持左右手的手型稳定。通过这段滑音来模仿蒙古族乐器马头琴的效果,将浓郁的蒙古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通过小三度的慢速回滑,使音乐旋律具有华丽而委婉的色彩。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15)

3.泛音

在《草原抒怀》的尾声部分,作曲家引入了泛音,通过强渐弱的方式呈现了由近及远的景象。在力度上需要有变化,一开始是清晰的点状泛音,然后右手的琴拨逐渐变得浅薄,从而使力度发生变化,但紧凑的旋律线仍然存在。在乐曲结尾处使用的是自然泛音。

自然泛音需要在固定的位置演奏,演奏时要注意左手指尖的发音和音色是最佳的,轻按在品上,要做到“轻点虚按,蜻蜓点水”的感觉。泛音的音量也发生变化(如从强音到中音、轻柔音、极轻音),但紧凑的旋律线并没有停止。通过泛音和空弦的组合,使音乐具有形象感,展现了草原上马儿逐渐远离的景象,给听众带来一种独特的听觉体验。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16)

三、结语

柳琴经过几代的改革和发展,展现出了独特音色的魅力。在当时的背景下,作曲家们多以民族特色为题材进行创作,而林吉良在《草原抒怀》中巧妙地运用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使旋律充满了歌唱性。

这首曲子以欢快的节奏和优美抒情的旋律,诉说着草原人民的心声,展现出浓厚的蒙古地域风情。通过对这首曲目的分析,我们对于创作手法以及演奏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音乐情感的表达也更加深刻。

优美的柳琴曲(柳琴曲草原抒怀的主题创作及演奏技巧)(17)

林吉良在创作《草原抒怀》时,将柳琴传统的演奏技巧与民族音乐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进行了深入的加工和挖掘。这样的创作不仅丰富了柳琴的音乐表现力,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也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

这首曲目以少数民族为素材,将柳琴与蒙古族音乐的特色相结合,成为柳琴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宝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柳琴的独特之处,也为民族音乐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贾真珍.柳琴独奏曲《草原抒怀》的解析与演绎[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2)

[2]何颖升.浅析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与特点—以《辽阔的草原》为例[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1)

[3]王文洁.中阮曲《草原抒怀》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术分析[J].当代音乐,2019(11)

[4]李明. 柳琴曲《草原抒怀》的创作风格及演奏技巧研究. 《音乐艺术研究》, 2019年, 12期, 45-57页.

[5]王红. 从民族音乐角度解读柳琴曲《草原抒怀》. 《音乐文化评论》, 2018年, 5期, 23-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