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1)

巍峨的中条山横亘在河东大地,形成了永济虞乡与芮城之间的天然屏障,也给两地通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这就有了芮城虞乡之间的五条骡马古道。

据《芮城县志》记载:芮城县的陆路交通中,除沿黄河的几条古道之外,主要就是穿越中条山的盐运道和骡马古道。骡马驮运业是农家的一项重要收入,民国时期,全县尚有4000头牲口参加驮运。

这些骡马古道证明虞乡当时是经济重镇,货物交流集散地。芮城人,地处中条山南侧,受黄河和条山所限,多数时候要翻山越岭驮运粮食、各类物资。而虞乡人则因人多地少,需要山南的粮食,闲时虞乡人也开始了贩运生意。东阳朝村建有一座山神庙,就是因为从事中条山南北贩运生意,遇险后建庙烧香敬神。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2)

在芮城到虞乡间,从东往西,五条骡马古道:

1、芮城西陌乡禹门口村、麻峪村经青龙峪至虞乡陶家窑、石卫村;

2、芮城西陌乡葫芦坡村至虞乡二峪口、洗马村;

3、芮城古魏镇阴家窑村经百二盘至虞乡王官峪、清华;

4、芮城学张乡水峪村、铜瓦沟村至虞乡玉泉寺、扶窑、风伯峪;

5、芮城大王镇后坪村至虞乡黄家窑村。

这些骡马古道,最初是中条山两侧村民上山砍柴、挖药材形成的山路,后来为了方便运输民间物资或是运送食盐到黄河渡口,就利用骡马驮运,便形成了一条条骡马古道。这些古道一般全长约15公里,现在有的驮运道已改为三轮车路,山区的村民还偶尔通行。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3)

青龙峪骡马古道

这是一条顺着山谷溪流形成的山道,翻越一座分水岭,就到了芮城。条山两边村民经常走这条山路,运送盐粮等物资,或走亲访友。山中有石鹿峪村,有歇脚点水幽小村。途中有玉皇阁,位于水幽沟蛤蟆北东侧峭壁上的一处山洞。有著名的华胥峰,也称石锥山、铧居,海拔1512米,峰顶以前有华神庙。华胥峰南侧,山沟西侧半山腰上,有陈真人洞,也称三郎洞、石钟洞,曾有元华州陈道周喜石鹿峪之山水,在此修行。水幽沟东峪,古有龙山寺,建有三孔石窑,当地人称“三眼桥”,明正德五年(1510)有河津县清涧里张家庄和尚在此修行,化缘,重修寺院。在层岩下,利用自然地势,建有崖庵,放置了七八尊神像,以供人们焚香祈福。这些都说明,这条山道曾经人来人往,相当繁盛。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4)

二峪骡马古道

这也是一条顺着山谷溪流形成的山道,中途山上有一小村明亮村,再往后翻越一座分水岭,就到了芮城。有芮城网友说:他是芮城人,老家山村和永济虞乡就是一山之隔。小时,常听父亲讲从二峪翻过山就是山北虞乡。记得有一次,一个虞乡大叔回山北时,因时间晚了,还在我们家歇息了一晚,成了我父亲的朋友。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5)

王官峪百二盘骡马古道

这条古道,连接清华古市和芮城县城,途经王官谷百二盘、刘吕窑、分水岭到芮城。据王官村民杨立立讲:古时,芮城人牵着骡马驮着粮食或其它物资,翻山越岭,远远就能听见骡马脖子上挂的铃铛响,叫“过山鸟”,他们到虞乡驮上煤炭或到清华市上买些东西,早来晚归。人们经常来往于条山南北,互通有无,从中挣钱。当地村民结伙去山南贩运,那边粮食便宜,虞乡这边玉米0.5元一斤,那边才两三毛钱一斤,贩过来有利可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还和本村人,悄悄往山南担粮食,一回能担120斤,非常辛苦。在百二盘的石道上,还留有骡马的蹄印。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6)

土地庙遗址

这条骡马古道上,建有关帝庙、土地庙,关帝庙还有一块古碑,碑文记载:关帝庙创建重建于咸丰九年(1860年),费银130两,碑刻于同治元年(1862年),上有众多乡民捐资。这说明在清朝时,条山两边民众经常来往于古道,人们为了一路平安,建庙敬神祈福,也有了一个歇息的地方。

据半道村张孟六说:他以前是刘吕窑村民,现居住在半道村。过去在山上居住时,他经常在山里烧木炭,担到芮城去卖,来回七八十里地。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7)

芮城朋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虞乡上“运城师范学校”时,和几个同学早上7点后到灶房买几个饼子,从虞乡爬顺车到清华,那时山根有个水泥厂,再到百二盘,翻过中条山,经永乐宫到芮城县城,一共三四次。沿途风景很美,有冰瀑泉水,有水库。每次到县城就下午四五点了,能节省的火车票和汽车票钱也就两元钱。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8)

风伯峪盘山公路

在1940年之前,风伯峪山上有扶窑村、梯子沟、玉泉寺等自然小村庄,人们上下山非常艰难,要沿着山沟中的山路行走,经过小鬼腿、老驴半块脸、阎王匾等十分险要之处,担着担子更是困难重重。前往芮城水峪村,要翻山越岭。在北周保定元年(561年)创建玉泉寺,说明当年条山深处,环境优美,两边村民你来我往,商贸交流不断,有利于寺院兴盛发展。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9)

1941年,日本侵略者为方便虞乡与芮城两地物资、兵备运输及镇压中条山一带抗日队伍,加强对中条山南北的统治,到周围各村抽调民工,每天一两千人,开始修筑从虞乡县风伯峪村到芮城县水峪村的盘山公路,当时的日伪政府称为坦荡汽路。这条路蜿蜒曲折,有三米多宽,全长有二十多公里,在当时施工设备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开凿山石,工程极其艰巨。这条路,在日本侵略者投降时,也没建成。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10)

黄家窑骡马古道

这条骡马古道,是借助黄家窑村东峪自然的山谷条件形成的。这里东南有著名的五老峰,西南有雄伟的百梯山,村子在中条山北侧,属于永济市虞乡镇,而中条山的南侧属于芮城县大王镇后坪村。

村里的东峪,在经千万年的雨水冲刷、洪水作用,自横岭向北,自然形成了一条幽深狭长的峡谷,弯弯曲曲,直通村里,长十余公里。在横岭南侧,也形成了多条稍浅的山谷,向下汇聚成小溪,流向下方。在山谷边的高地上,有后坪村、前坪村等村庄,这里距横岭只有4公里。山的南坡,较为平缓,形成了黄土塬地,具有较大面积的耕地,物产丰富,粮食产量充足。但因当地南有黄河阻挡,北有中条山,交通不便。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11)

中条山横亘东西,阻隔了南北往来,但地处大山脚下的人们,经常上山打柴、挖药材,在山中寻找食物、山货,来接济生活。

因为南北面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在生活中,就有物资交换的必要。山南人有粮食,但缺少一些生活用品,如食盐、布匹等,就驮着粮食、土产、毛皮、中药材等翻山过来,上集赶会。村里的人,还有北边的人、经商的人,也会带着物资,翻山到山南去。

而东峪这条山谷,则成了南北交往的重要通道。一是它比较平缓,只需翻越一道山梁。二是线路比较便捷,两地都可从中受益。三是它位置居中,东边解州到西边的韩阳之间,近50公里,就数这条路好走。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12)

行走在这条道上,一是用肩挑,二是用骡马驮运。选择人挑,十多公里路,还要翻山越岭,比较累,最后人们就多数选择用骡马驮运。这样,时间一长,南北过往的客商,便逐渐形成了中条山的骡马古道。

往来客商增多,沿途就需要提供吃饭、歇息的地方,这样就有了茶房。沿途共有四处茶房:村北、东涧、槐沟,另一处在芮城后坪峪口,叫“河东万富茶社”。

万富茶社尚有遗址,院墙方石垒砌,地铺方石,占地四分半,且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石碑,其意为:茶社位于唐靖道院东,前为东通虞乡、解州、西连蒲城的骡马古道,因路人络绎不绝,涧水溪流,苍绿沁脾,避风向阳,商机无限,故芮城大王镇大阳村人盐运富商关怀良,在此还愿祝福世人,于道院北侧建茶社一座,采山中黄芩、山菊、条参、银杏等为茶,供路人歇息消困、解渴润体、赏景悦目。

这块石碑,距今251年,它记载了当年骡马古道上客商往来、繁荣热闹的景象。

在后坪村靖道院遗址处,曾有一块石碑《中条山靖院道堂碑铭》,记述了唐朝虢州刺史王颜以官俸在家乡中条山捐修靖道院,重建泰明观之事。碑文中记载,靖道院右方岩左五峰,以北20里有泰明观(在张家窑村东)。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唐代,这条山谷曾是古人寻仙求道的幽径。

芮城到重渡沟的最近路线(有五条骡马古道)(13)

在黄家窑村,也有一块石碑,是清乾隆六年的《佛菩萨移修碑记》。据石碑记载,在山谷里的高峪岔,曾建有一座佛菩萨庙。而当这座庙宇年久失修时,又是四方香客、来往客商,集资捐款,将庙中的三尊菩萨,移至村南的峪口东涧茶房观音殿内。

从这三块石碑上的记述,可以看出这条骡马古道,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它不仅繁荣了两地的经济,也让两地文化得到交流,同时在军事上,也有重要作用。中条山阻隔了南北,但骡马古道的形成,有效地方便了大山南北的通行。在方山,就一直有宋朝皇帝赵匡胤当年带兵习武的传说,而骡马古道,则是赵匡胤领兵进入方山的必经之路。在村里的山神庙后面,还曾有赵匡胤的上马石。上马石上,刻有一个反写的“马”字。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条骡马古道依然是中条山抗战的重要通道。

(拍摄、编辑: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