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无非就是想要在恰当的时机脑海浮现恰当的知识,否则记忆没有意义,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在三分钟内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在三分钟内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大幅度提高记忆能力)

在三分钟内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记忆力,无非就是想要在恰当的时机脑海浮现恰当的知识,否则记忆没有意义。

提升记忆力的方法在于刚接触信息时的处理方式。

处理的好,这就是一条胖胖的肥硕的,不容易消失的记忆。

处理的不好,干瘪、脆弱、细小的知识很快就会消失。

怎么才能养出健康营养的知识信息流呢?

请看下面正文


没有耐心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拉到最下面看结论!!!!!!!!!!!!!!!!

目录:

一、更好的记忆方法

二、让知识自己蹦出来的方法

三、如何变得更专注


一、更好的记忆方法

曾经看过几个实验,测试记忆力是怎样运行的。

Craik&Tulving于1975年关于记忆的浅层深层加工的经典实验,实验的详细过程和论文原文可参考文末。

给AB两组被试者出同样一组单词,让A组被试者数一数每个单词有多少个音节,

让B组被试者阅读单词的含义(或者设想单词可以被使用在哪些场景中),之后让两组被试者回忆列表上的单词,猜哪一组能够回忆出更多。

最后B组被试者的回忆单词数比A组要多很多。

结论:我们在记一段知识的时候,会将这段记忆的相关信息(比如当时的情景、环境是怎样的、空气中飘着什么味道的气息、光线如何、问题相关的背景、空间记忆)一起记忆起来,之后想要提取当时输入的记忆,就要看输入时的记忆是否丰满(是否多样化的捆绑这段知识),并且有没有重现记忆时的线索。

我自己举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脑子就好比是一个篮子,篮子的竹条很宽很大。

我们的每一条记忆都是小虫子。

竹条之间有很大的缝隙,我们在记忆时,如果没有把知识养大,当瘦弱的知识放进篮子里时,知识搭在了竹条上,

时间一长,我们要吃饭、运动、生活,慢慢瘦弱的知识会被抖到掉到地上,再无回忆起来的可能。(艾宾浩斯H.Ebbinghaus遗忘曲线)

想要回忆起来,只有知识足够肥,这样才不会从大脑中掉出来。

知识想要变肥,要多跟之前的知识挂钩关联,知识很特殊,不会因为你重复记忆而变得丰满,唯有将触觉、听觉、和以后要用知识场景都结合起来才会肥。

比如我们背单词,以字典Dictionaries为例,如果在记忆时不仅仅背字母顺序,手里还拿了一本沉甸甸的字典,能在脑海中想象着你的同学跟你借字典,或者你用到字典的场景,最好是自己造一句话,说出来,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把Dictionaries这个单词养肥、并且打上编号的过程。

这就形成了一条肥硕的记忆:

肥Dictionaries

如果我们仅仅单调,干巴巴的重复,那这条虫子会营养不良,从篮子中漏掉,掉到地上消失。像下面这只:

瘦Dictionaries

结论:!!!!!!!!!!!!!!!!!!!!!!!!!

对应的,你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做到:

1、记忆的知识要换多个地方记忆。

狗狗和人的大脑有一定的相似性,就是都对环境很敏感,狗子在家学会了口令,出门遛狗却不会了,因为外界的刺激太多,环境的更换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针对这样的特性,我们在记忆时,要经常的更换环境,这样能帮自己记忆的更加牢固。

如果一个知识点经过了→ 在宿舍、自习室、小花园、路上、图书馆这些地方的检验,同学,你已经忘不了这个知识点了。

2、记忆的时候要发散联想

也就是俗话说的老知识和新知识的结合,

把脑海中已经存在的知识、物品、人物进行结合。

比如最简单的记忆宫殿,进门的东线,每个知识点都寓意着不同的房间、或者不同的摆件等,

还可以想一些惊世骇俗的,比如钢铁侠在给一条哈士奇铲屎,将这些惊世骇俗的形象与知识进行连接,比如谐音、比如颜色、比如动作等。

3、记忆的时候要增加触感、听觉、嗅觉、等多元感觉。

背单词背到身边事物时,直接下手去抓一下,或者去实际应用一下,甚至可以把知识点教给别人,让别人给你复述一遍,这些都是多元从听觉、触觉去记忆知识的方法。

还有什么其他骚操作要看骚年自己探索啦。

我们都知道,知识仅仅记忆是没有价值的,知识要在我们需要的时机出现,那才是真正的知识,否则就是没有感情堆砌的废物。

下面的方法能够帮助你,让知识自然的蹦出来。

二、让知识自己蹦出来的方法

1.刻意增加动脑回忆的场合

这张老图,言简意赅

又祭出这张骨灰图

(1)与人讨论

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说出口之前的大脑整理,就是重复逼迫自己回忆的过程,建立一个小组,互相分享每天学到的知识,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情。

(2)写作

我现在就正在做这件事情,将之前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举一些自己发散联想的例子。

当你想要表述一个观点,找例子的过程,就是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过程。

把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话准确的说出来,其实挺难的。

强行在脑海中寻找类似的理论、别人说的话、相似的场景、案例、都是迅速把毛毛虫变丰满的方法。

写作你真的要尝试一下。

2.经历其他人的经历

我们人脑,对于别人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是有严格的记忆区域划分的。

没有谁能对别人100%的感同身受,看到别人撞碎玻璃门了,噗嗤你乐了,真要换成自己撞了就龇牙咧嘴只喊疼了。

虽然不能完全代入别人的感觉,但想象自己在别人的视角去经历,已经足够优秀了。

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想象【第一人称视角】,像玩CS,只能看到自己双手的那种视角。

用这种视角去想象,别人正在经历的事情感触是最深的。

3.将知识抽象化,将遇到的问题抽象化。

我们遇到的事情、一般都是非常具体的事,事情的细节将知识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领域里,好像无法总结出普适性原则。

抽象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特定情景下的知识,去除细节,往上再走一层。

树杈遇到的事情得出的结论,抽象总结一下到了树枝,再总结一下就能到树干。

总结的知识/经验到了树干,就能跨学科使用。

渣技术,跪了

就好像我们刚刚的例子,军队分散攻击攻下碉堡,和医学中多角度低能量攻击恶性肿瘤的原则是共通的,

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很难做到这点,但早点知道比晚知道要好,咱们一起加油。

4.对比经历。

将自己的经历与自己身边看到的,阅读中看到的其他人的经历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是考拉小巫努力学习英语的记录。

看别人的经历,能很好的与自己产生对比,小巫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自己却止步于此,两者一对比,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你是从业互联网的,去看互联网从业者写的书、经历等,对比自身所经历的,为什么他成功了、活下来了,自己却凉了?

有的人做什么,成什么,成功的因素有什么?

有的人在哪里都是失败者,为什么呢?

查理芒格总是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他在弄明白怎样成功之前会先去了解,哪些因素导致了失败。

反过来想的思维方式非常值得借鉴。

这条方法与各种传记更配哦~人物传记就是足够好的对比范本。

不管是金融市场还是人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三、更专注的方法。

《学习之道》曾经讲过两种思维模式,发散模式和专注模式。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很精明的仪器,它能检测到你对一个事物是否真的专注。

比如专注峰值是120,达到100就能启动发散模式。

这时我们在运动、洗澡、做家务时,虽然是做着与之前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但大脑后台还是在全方位的运转着。

很多科学家冥思苦想的难题,都是在一觉醒来、梦中、散步时灵光一闪想到的。

这“灵光一闪”的始作俑者,就是发散思维。

那么怎样进入专注模式,达到100分峰值呢?

1.培养专注力

能够迅速的忽视其他不紧要的信息,只接受单一信息是需要训练的。

在繁杂的情境下去进行一些单一信息接收训练,就非常好。

在公交车上、地铁、其他吵闹的环境,冥想、阅读书籍就是非常好的专注力训练。

2.做热爱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个理科生,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

却让你去做一个爱情导师、情绪疏导师,你觉得会怎么样?

或者让一个自由无拘无束的浪子去部队服役。

都很痛苦,很焦虑。

焦虑能极大的影响身心健康。

排解焦虑就会消耗很多的心力。

选错了路,越是专注,越是能敏感的感受痛苦。

心流模式的触发,就是要做心仪的事情,感受到峰值很高的愉悦,时间快速流逝,全身心的智力、体力都集中在一点上,心无旁骛。

努力之前,确定好方向先。

3.要事第一

《高能效人士的7个习惯》要事第一就非常经典。

二八定律也可以应用到这里,把自己80%的精力,用到真正重要但不急迫的20%的事情中去。

还记得神探夏洛克里的男主,关于犯罪的所有事情,近乎是所有事情,他都知道。

但跟犯罪无关的事情,他都基本是个白痴。

这种人把要事第一的原则发挥到了极致,把90%的精力集中到10%的事情上。

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精力,让他们消耗到对的事情中去。

4.制造环境

最近深有体会。

因为这几天我家特别乱,集中精力的效果也很差(我连着玩了2天,每天不低于3小时的火影)

但今天下午我去咖啡厅了,我看书看了一下午。(蛮专注的)

环境还真的挺重要的,一个整洁的环境有减少分散精力的可能性。


复习一下:

一、增强记忆的方法有:

1、记忆的知识要换多个地方记忆。

2、记忆的时候要发散联想

3、记忆的时候要增加触感、听觉、嗅觉、等多元感觉。

二、让知识自己蹦出来

1.刻意增加动脑回忆的场合,有教别人知识,写作,

2.经历其他人的经历

3.将知识抽象化,将遇到的问题抽象化。

4.对比经历。

三、更专注的方法

1.培养专注力

2.做热爱的事情

3.要事第一

4.制造环境

要结束啦,推本书吧:《奇特的一生》

参考文献:

Craik&Tulving的论文Depth of processing and the retention

Craik&Tulving的实验:level of processing - Craik&Tulving(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