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海燕

人在年过半百之际,总是有一段寂寥的日子,我每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临睡之前聆听文化学者《蒋勋细说红楼梦》,几百集的音频已反复听了二三遍还多。因为蒋勋老师的娓娓道来,我又一次爱上了《红楼梦》。

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我还是个16岁花季少女。那年高中毕业,整个暑假,我住满室书香的二姨家,白天帮着照看幼小的表弟表妹,晚上闲来躲在蚊帐里翻看《红楼梦》,姨父还开导说:你这孩子现在读《红楼梦》尚早⋯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王夫人、史湘云、秦可卿、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刘姥姥、尤二姐,甄士隐、贾雨村等人物,知道了荣国府、宁国府、大观园的繁华。

那时年少,只看到那些风花雪月中的人,看到林黛玉的才情和哭哭啼啼,看到贾宝玉的多情。但不知道,《红楼梦》就是一本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的经书,道尽了红尘一梦的苍凉。

红楼一场空梦(青未了人生如梦)(1)

少年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梦”中人。时隔四十年的我一边重读《红楼梦》纸质书,一边聆听《蒋勋细说红楼梦》,更有了一份真实的觉悟。听蒋老师讲红楼,如同喝一杯沉年老酒,时间越长越有醇味;又犹如春蚕,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是精华。受益匪浅,他是在普惠众生,。不知道渡化了多少梦中人?!

红楼之人物所经历的一切只不过是个道场而已,在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一旦谢幕,才是他们原来的自己。听蒋勋老师解读《红楼梦》,就是见天、见地、见众生,更是不断的“照见”自己的灵魂。

《红楼梦》个等众生,他们在世间的生活也许就是真做假时假亦真, 大观园里那些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梦,只是一首“好了”歌,道尽了人生的过往。师曰看待红楼人物,带我站在哲学、美学、道学的角度去解读,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在闻者眼中都无好坏之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不也是这样的吗?!

如果说300年前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眼睛,能带给读者的是人性的一面,那么蒋勋先生解读《红楼梦》就是剖析人性。而在我们生活中,人性的弱点又是什么呢?

红楼一场空梦(青未了人生如梦)(2)

宝玉在宁府上房看到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大智若愚的刘姥姥诠释的淋漓尽致!

一是她能屈能伸。家中贫穷,眼看就过不了冬了,刘姥姥无可奈何,只好放下尊严,到贾府“打秋风”。能屈能伸,无论处于什么境地,总能找到活路,是做人的通达;

二是她懂得感恩。得到贾府周济,来年地里大丰收了,刘姥姥留下最好的瓜果蔬菜,没敢卖,都带到贾府,感谢贾府的恩情。在贾府眼里,这些不值什么,却是刘姥姥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本分;

三是她心胸宽大。刘姥姥进大观园,众人拿刘姥姥取乐,刘姥姥也不恼,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逗得贾府上下一片欢声笑语,连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都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只叫“哎呦”。生活,无非是别人笑笑你,你笑笑别人。心胸宽大,乐观豁达,万事不萦于怀,是做人的智慧;

四是她重情重义。贾府被抄,刘姥姥没有像众人那般,躲瘟神一样躲着贾家人,反而上下打点,到狱中看望贾宝玉、王熙凤。巧姐不知下落,她挨家挨户四处打听。得知巧姐流落烟花之地,她毫不犹豫变卖所有家财,将巧姐救了出来。重情重义,无愧于己,无愧于人,无愧于天地,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刘姥姥,虽然是农村贫苦卑微的老婆婆,心灵却比千金小姐还高贵。她大字不识一个,更没有什么学问,谁又能说她不是智者呢?!

读《红楼梦》是观人生百态,尤其再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似乎游走在诗意盎然的大观园,欣赏着古典美学的养生之道,体味着红楼各色人等的酸甜苦辣与悲喜起落,透视着社会不同角色的现实生活,我看淡了人性,亦看清了那个真实的“自己”。伊古与今,好不惬意!

红楼一场空梦(青未了人生如梦)(3)

作者简介:王海燕,从事金融及其监管工作三十九年,退休前曾就职于人民银行、工商银行、银保监会,发表文章散见于《金融时报》《齐鲁晚报》《山东金融文学》等报刊媒体。业余爱好诗画摄影、瑜伽健步,美篇作品曾获山东省老年大学新媒体创作大赛三等奖。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