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玄灵奇说”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山海经》中的上古异兽“鬼车”,大家可能觉得上古时期哪里来的车呢,其实并不是我们现代所理解的车,是形容此妖兽出没的时候会发出类似于马车奔跑的声音。那和凤凰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下它的神话传说:

山海经里的无头四大凶兽(山海经上古异兽鬼车传说乃凤所化生九头)(1)

鬼车又称九头鸟、鬼鸟,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妖鸟。因为在夜里发出车辆行驶的声音,得名鬼车。(注:鬼车是在九凤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并非九凤本身。)

一、历史起源

九头鸟的传说起源甚早,传播极广,在久远的传播之中,各时代各地区差异很多,要追溯其最初的起源十分困难。从现存古籍文献中,我们找到几个起源。

1、起源于"九尾鸟"

《广韵》:"鸧鸹,《韩诗》云: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这种"一身九尾"的鸟,曾经被孔子看到过,当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非常怪异。后来有人将它叫做"鸧鸹",也就是猫头鹰一类的鸟类。九头鸟也许就是从九尾鸟演变而成的一种传说凶鸟。

2、起源于天帝游女

存在鬼车鸟的起源是姑获鸟的说法,但并不能认为姑获鸟就是鬼车,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以鬼车为姑获鸟者,非矣"。

《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这是最早的关于仙女下凡的传说故事。仙女下凡之后,穿着毛衣是鸟,脱下毛衣是女。她在与豫章男子结婚生女后,回到天上,后来又把三个女儿都接走了。所谓"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指她飞回天上未接女儿时,再到凡间来寻找女儿。为了防止她把别人家的小儿当成自己的女儿接走,于是民间形成了这种对它的禁忌。这个传说一直延续下来,各个时代有各自不同的版本。

《搜神记》卷十四: 豫章新豫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云,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水经注·江水》: 阳新县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

3、起源于"女岐"

《楚辞·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王逸注:"女岐,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

丁晏笺:"女岐,或称九子母。"

这是古代楚国关于神女女岐的传说。从女岐无合(无夫)而生了九个儿子,那么她九个儿子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取之于人",于是民间就有对她的禁忌,认为她会时常下凡来取人之子。又由"九子"演变成"九头"之说,后又与"天帝游女"或姑获鸟等传说糅和流传,形成九头鸟的传说。

4、产妇所化的厉鬼

这个起源说法仅见于《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作为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九头鸟传说肯定是一个多源而又分派的传说故事,要完全弄清它的源头和流变,尚须进一步的考证。

山海经里的无头四大凶兽(山海经上古异兽鬼车传说乃凤所化生九头)(2)

二、传说典故

九头鸟的传说,实脱胎于《楚辞》和《山海经》中的一些古老的中国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鸟身,名曰九凤。

这九头凤就是九头鸟的最早说法。也可以说九头鸟就起源於《山海经》中的九凤。凤本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九头凤就更加神奇了。《山海经》中不仅有九首之凤,还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等,而且在讲究阴阳和合的中国,九是阳数,寓吉祥神圣意味,所以九头鸟最初是楚地的神明。 关于九头鸟染上妖邪之气,在中国北方神话中演变成招人厌恶的反面角色,是从战国时期周人和楚人的战争开始,正如蚩尤是少数民族的神明却是华夏族的鬼怪一样。鬼车在北方的中国神话体系逐渐变成害人的怪物。汉代小说所载"周公居东,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犹余九首"开始的,后来的《荆楚岁时记》、《酋阳杂俎》、《齐东野语》诛书的记述渲染而广为人知。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留下《鬼车诗》一首,对此有最为生动完整的记述:"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属,弯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透,自从狗嗤一头落,断头至 今清血流,迩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咻鹠。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惊辄堕,有时余血下点呼,所遭之家家必破。我闻此语惊且疑,反祝疾飞无我祸,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细理莫详,占凶在人不在物,一去两头反为祥。……"这里讲,对九头鸟的仇视,是从春秋时曾被楚人战败的周公开始的。后来此鸟被天狗咬去一头一尾后,断头处血流不止,人们以为被血滴玷污即属不祥,於是九头鸟就成妖邪之物了。但欧阳修不信此说,而是主张"凶吉在人不在物"。由此可见妖由人生,同九头鸟的形态习性其实并无多大关系。

三、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明代湖北人张居正为相有关。这里又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张居正为相时,大权在握,整顿吏治,声誉日增。患病时,各地官绅纷纷为之建醮,迹近铺张,事为九大御史前后参奏,而张之地位并未动摇,九大御史反为张居正一一整肃,因此当日民间便生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谣,以为九头鸟再厉害,也敌不过一个湖北佬。在这个说法里九头鸟乃指九御史,并非湖北人。

其二是说张居正在整顿朝政时,保荐了九位御史,这九人都是他的湖北老乡,对贪官污吏严厉制裁,革新政风大有成效,那些受到整顿的贪官污吏,心怀不满,因而咒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由此可以看出,这九头鸟的谣传,原是当日政敌散布出来以攻击张居正的。另一说是这句谚语出於清初满人对湖北人的 诅恨 。据有关史料记载,鄂之圻黄地区,曾据山岩拼死抗清。大局既定后,那些难忘故国的遗民,又拒绝同清廷合作,如有受清廷笼络所利用的,众所共弃;乃使满人为官湖北者,莫不恼恨交加。在无可奈何之下,因荆楚向有九头鸟传说,於是编造了这句谚语。后来武昌辛亥首义的成功,再次证实了这句谚语的活力。因而在台湾出版的《湖北文献》上刊出的诗作,高唱:"武昌一夕鸟飞鸣,满族政权难自保,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

至于在民间,这句九头鸟的俗谚还有另一层意味。介凡先生认为这同武汉作为一个南北水陆交通中心,所形成的外乡人同武汉本地人之间的隔阂有关。凡是交通便利的地方,民众的知识开发较早,在社会生活中竞争较多,在彼此交往中狡诈较多。武汉三镇以外的各省人往往讨厌他们,见而生畏。武汉又是湖北的代表,本来是"天上九头鸟,地下武汉佬",因武汉二字早期比较生疏,后来就变成湖北佬了。

从这位深谙湖北风土人情的台湾学者的文章可以看出,九头鸟本是从楚人所崇拜的凤凰形象脱胎而来的,在中古时期才染上妖邪色彩进入民俗生活。明代以后,才把它和湖北人联络起来。但它并没有明确而稳定的含义,有时用以象徵湖北人的丰富智慧和对邪恶强暴势力的强有力抗争,有时则用以嘲讽在人际交往中的狡诈。这些含义和用法都是历史形成的。既然如此,我们在今 天也就没有必要就九头鸟本身确定一个或正或反的固定解释。随著湖北人地方性格及其历史地位的丰富发展,九头鸟这句俗谚自然也会具有新的内涵。

山海经里的无头四大凶兽(山海经上古异兽鬼车传说乃凤所化生九头)(3)

四、相关体貌特征

1、"九头"还是"十头"?九头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有九个头。但是在北方神话体系中鬼车是十个头变成九个头。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 今血滴人家为灾咎。……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

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 鬼车,……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

2、"色赤,似鸭。"(《三国典略》)

"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正字通》)案:"鸺鹠"今名猫头鹰。晋张华《博物志》佚文:"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酉阳杂俎·羽篇》、《玄中记》)

"身圆如箕,十脰环簇……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齐东野语》)

3、 昼伏夜出,鸣声丑恶难听,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博物志》佚文)"正月夜多鬼鸟度。"(《荆楚岁时记》)、"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表录异》卷中)。

4、 滴血或落毛,危害小儿

"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水经注·江水》)

"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玄中记》)

"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猗觉寮杂记》卷下)

关于九头鸟的特征,宋欧阳修《鬼车》一诗说得比较详细,今录如下:

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

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 今清血流。

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鹠。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

有时馀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山海经里的无头四大凶兽(山海经上古异兽鬼车传说乃凤所化生九头)(4)

介绍到这,大家应该对它应该有所了解了吧,对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着好奇与敬畏。感谢大家的品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