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期文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我决定继续更新下去。一来是为众多高中的家长朋友分享我的经验和教训,让大家少走弯路,二来也是梳理我孩子的成长历程,感谢大家支持!如果这篇文章的点赞过了100,我会让我孩子将高中三年的学习方法等等经验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先点点关注,点点收藏!

读高中要注意什么学姐建议(孩子在省重点高中读了三年后)(1)

前面陆陆续续讲了四个问题,这篇文章我想来分享另外两个很多家长朋友都关注的问题。一个是高中期间的男女同学交往问题,另一个是新高考下如何决定自己的选科。如果还想了解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到评论区留言,我一定会尽己所能全部分享给大家!

早恋(x) 男女生交往问题(√)

早恋一直是高中家长们经久不衰的话题,孩子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最着急的一定是家长,因为家长总是疼爱孩子的,希望孩子好的,一定会心急如焚的想要让孩子从中脱身。我相信这是很多家长的感受以及做法。

读高中要注意什么学姐建议(孩子在省重点高中读了三年后)(2)

早恋这个说法的定义一直不太明确,什么叫早?怎么样才算恋?我更愿意称之为男女生交往问题。家长朋友们想要真正的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就要代入到孩子的视角看一看,这种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孩子进入到高中后,大都在16--18岁这个区间,正值青春期和感情萌芽期,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甚至想要进一步的走下去。各位家长朋友想想自己上学时的经历,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一旦意识到“早恋”并不是什么新近出现的、新奇的洪水猛兽,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自然现象,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就走对了第一步。

在走对第一步后,我们就要看看男女生交往问题的危害到底在哪里。依据我的经验,至少在以下几个方向。首先,这个阶段的“感情”大多有着不稳定性,极大的掺杂了情绪的波动,在分秒必争的高中,任何不稳定的外界因素或者情绪的波动都将对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其次,高中的孩子们谈恋爱的时间大多在放学后,自习课写纸条等等,这本来是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却被用在了这些事情上,也对学习造成了影响,并且占用了孩子大量的精力,一个人心里装的事只有那么多,多装了点“爱情”,自然就少装点学习。另外,十六七岁的孩子尚未摸清楚性与爱的关系,如果将生理需求带到了男女生交往之中,就会造成一些可怕的后果。

现在,我要分享的是如何解决男女生交往问题。我有一个四字秘诀给大家分享:“细察攻心”放在第一位的是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否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以及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来决定要怎么处理。在具体处理时,一定不能过于粗暴(这一点我得到了教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攻心”,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现在不该把心思花在这些事上面,下面有一些干货句子可以用到

总而言之,一定不能机械粗暴的给孩子下命令“你不能怎么怎么样”,而是要讲道理讲清楚,让孩子自己去领悟,发自内心的认同,怎样才能真正的“治本”解决这个问题。

怎样选科

我们省的高考推行3 1 2的选科制度,在高一下学期进行选择,“3”指的是语数外,每个孩子必须学习,“1”指的是物理或者历史,二者选一个,“2”指的是政治、地理、化学、生物,选择其中的两个,最后组成自己的高考科目。选择权到孩子手里后,就给孩子和广大家长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该如何选择。大家考虑的因素无非这几个:难易程度,兴趣,对高考的帮助等等,在实际选择中,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我认为有几项原则

读高中要注意什么学姐建议(孩子在省重点高中读了三年后)(3)

原则一:选“2”时,兴趣为王。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说了很久,我认为也该将这句话应用到选科之中。但是有一个前提,如果你对一个科目很有兴趣,但是你在这门科目上的能力过于低下,甚至只有初中水平,我的建议是不要选,否则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我的孩子就是这样,还好经过一段时间后改了科目,才没有影响高考。如果孩子的水平处于中等,并且很有兴趣,那么孩子在这门课上的潜力可以说是无限的,可以对高考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像“物政地”“史化生”这样的组合还是不要选,学校也不一定开,重要的是,物理类考生长期以理科思维解决问题,面对政治地理这样的科目会比较乏力,而历史类考生的文科思维同样不适用于化学生物。

原则二:选“1”时,顾及高考。在很多新高考的省份,历史考生人数是多余物理考生的,但一本率要低很多,所以在选择物理还是历史时,一定要参考自己孩子的能力和前几届高考的录取情况。如果孩子能力很高,选择物理历史都可以杀到最前面,那么选择就很自由了。如果孩子能力一般,只能考到中等水平,那最好选物理,毕竟在物理向的中等还能上一个一本甚至更高的大学,而历史向的中等只能上一个二本甚至上不到。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功利一点,多想想对高考的影响

原则三:孩子第一,家长第二。相信很多家长在孩子选科时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和孩子相左,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建议是孩子的意愿是第一位的(前提是不是太离谱),家长可以进行劝导,但是不能逼迫强迫,这一点对于“2”还是“1”都适用,任何强迫孩子的选择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家庭关系、孩子厌学等等,对高考的影响都很大。家长朋友们要明白,最终参加高考的是孩子,并非我们自己,只有孩子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我们最多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劝一劝,切莫取而代之。

未完待续

这个系列的文章都是我的经验之谈,是为了和大家分享,一起进步。我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希望孩子好的,这也是很多家长朋友读到这里的原因。我会继续分享下去,大家可以多多关注、点赞、转发、收藏!不要错过后面更优质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进步!!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了解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一定尽己所能,全部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