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句俗语,原文出自《增广贤文》,在多部文学作品,如《金瓶梅词话》《西游记》中都有使用一般对这句话的理解,都认为是在强调家乡、故乡的美好所谓谁不说咱家乡好,山美水美人更美然而,这么理解这句话全面吗?会不会这句话还有深意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回得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回得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

回得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句俗语,原文出自《增广贤文》,在多部文学作品,如《金瓶梅词话》《西游记》中都有使用。一般对这句话的理解,都认为是在强调家乡、故乡的美好。所谓谁不说咱家乡好,山美水美人更美。然而,这么理解这句话全面吗?会不会这句话还有深意呢?

理解这句话,主要看怎么理解“美不美”“亲不亲”这两个句子。

如果认为“美不美”“亲不亲”是个问句,即“美不美?”“亲不亲?”,则这句话非常口语化,与“饿不饿”“想不想”“干不干”等问句十分相似。都是询问人的态度,让人在两者之间做个抉择。要么美,要么不美;要么亲,要么不亲。二选一,并无定论。

如果认为“美不美”“亲不亲”不是个问句,而是陈述句,那么,这个陈述句的意思则很明确,就是“美者不美”“亲者不亲”的意思。句意是“不美”“不亲”。

可见,以上两种理解中的“美不美”“亲不亲”要么是“悬而未决”的状态,要么是肯定“不美”“不亲”。都未得出“美”“亲”的结论。

那么,人们是怎么几乎一致地认为这两句话是在夸家乡水与故乡人的呢?

是“家乡”“故乡”的光环效应在起作用。离乡的游子漂泊他乡,即便不是颠沛流离,也总有思乡之情,免不了狐死首丘、叶落归根之意。所以,家乡故乡的形象就被主观美化了,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家乡故乡的缺点。

在这种光环的作用下,如果被问及“美不美”“亲不亲”,大概率都会作出“美”与“亲”的回答。甚至,更将这个疑问句视为反问或设问,将“美”与“亲”的答案先入为主的放在里面。

这么理解而作出“美”与“亲”的认识,符合人的基本感情,但是,却不符合《增广贤文》的总体风格。

《增广贤文》是明清时期长期流传,并被多位文人修订过的一部启蒙书,全书总体风格冷峻。《增广贤文》以冷峻的态度,总结揭示人间冷暖与待人接物的道理。全书充满了反思、提醒、教导的意味。

“思乡”是游子之常情,不自觉的美化家乡故乡也是游子之常态。这种游子的常情常态,即便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也会自发的表现,实在用不上再提醒、教导人们这么去做。然而,也正因为是常情常态,才更应该对其加以反思。

所以,《增广贤文》作出反思,提醒游子们注意,想象中的家乡的美好与乡亲的亲近,不一定是全面的。家乡也有不美好的一面,所谓乡亲也可能不那么亲近亲热。一味的美化家乡是片面的。

同时,《增广贤文》还提醒那些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人,不可以因为“熟视无睹”,就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轻视周围人的善意。要重视家乡,重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绝不可满不在乎,无端辜负。

只有提出了这样的反思、提醒、教导,发人深省,“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句话才符合《增广贤文》整体的冷峻风格。所以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句话,不仅仅是在片面的夸家乡,而是另有深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