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 名字(名叫星火)(1)

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近日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

在回信中表示,100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100年前,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问世,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种点亮了中国,也奠定了建党的思想理论基础。

100年后的今天,《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一群年轻人跟随着陈望道的足迹,追寻“真理的味道”。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是一支怎样的团队?

文汇报记者从复旦大学了解到,讲解服务队目前在岗队员共30名,全部是党员,平均年龄29岁,其中7名青年教师、20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23名学生志愿者都是“90后”。

这支志愿服务队取名“星火”,寓意星火一丝,可以燎原。志愿讲解队员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一位队员都是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每一个人都要成为“火种”,尽己所能传播“真理之光”“信仰之源”。

复旦大学陈望道旧居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开设已有两年。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学习之余,志愿为观众讲解,短短两年,已经服务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参加者五万人次,人均每年讲解700多场。

他们为来来往往的参观者讲解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的故事,他们自己在也讲解中不断学习,在讲解中坚定信念,寻找到人生的方向。

火星 名字(名叫星火)(2)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星火”志愿服务队的一些成员。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陆婷婷:我是001号讲解员,学习、超越和担当是我的感受

我是陈望道旧居的第一位学生讲解员。从2018年5月有幸为旧居的第一位参观者,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做讲解,到现在,不知不觉,我在旧居承担讲解工作已经两年多了。回首过往,我想用三个词分享我的体会:学习、超越和担当。

把厚厚的讲解稿背出来并通过考核只是我们学习征程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完成讲解工作,我们要充分用好学校提供的宝贵资源,多向前辈学习、向经典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前辈学习,比如党校办周晔老师讲解经验丰富,焦扬书记多次提到希望我们学生讲解员多多向周老师取经,望老的家属陈振新教授夫妇也很乐于和学生志愿者交流父亲生活中的小故事,再比如档案馆的钱益民老师史料积累丰厚,我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获益颇多;向经典学习,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进行集体学习的讲话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在给我们的回信中也勉励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院本身设有《共产党宣言》课程,讲解工作又激励我进一步原原本本学经典,同时结合“四史”学习,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向实践学习,一次次的讲解就是一次次的锤炼,我虚心听取听众的反馈,努力提升讲解水平。以上三个维度是具体展开的学习。

除此之外,我还想谈谈学习态度,学习望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为了译好《宣言》,他自述花了平时译书五倍的功夫;旧居展柜里陈列着他厚厚的学术剪报和摘抄;他的学术生涯“闭幕词”《文法简论》浓缩了他几十年来关于汉语文法的思考,他在1977年逝世前仍然在病榻上字斟句酌地修改;他对学生也是严格要求,比如《修辞学》课程的给分普遍是60到70多分;也是他提出在校庆之日开展科学讨论会(现称学术报告会),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今年校庆,我有幸主持了学校“相辉讲堂”,在聆听教授们作学术报告时,我一下子想到了讲解稿中关于望老在复旦倡导优良校风学风的记载,深切地感受到复旦师道和学脉的传承。

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张晓菲:用理科生的严谨、逻辑,讲好“红色故事”

两年前,作为“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首批队员,带着对陈望道老校长和《共产党宣言》的崇敬,我第一次走进陈望道旧居。那时的我正处于直博第三年这一关键时期,繁重的学业任务让我面临着巨大的学术压力与挑战,而数学科学学院苏步青、谷超豪等老一辈科学家笃志向学、立志报国的故事,也让我愈加清晰的认识到要想在求学之路上行稳致远,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所以我毅然选择在课业之余加入“星火团”,我笃信在这个展馆中我即将看到的、听到的、遇见的一切,不仅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也将帮助我成长为像望老一样为学科、为时代“立德”“立功”“立言”的复旦人。那段日子我随身带着的有两样物品,一件是我近期需要研读的学术论文或书籍,另一件是望道旧居的讲解稿,我常常会在一天繁重的课业结束之后抑或利用在校车、在地铁上的碎片时间熟悉、打磨讲解稿,也会在每次志愿服务尚未开始时,默默研读论文,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与时间赛跑的人”。

那段日子虽然有些辛苦,但成长与收获也让这段岁月写满值得。感恩这段“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岁月,它让我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也激励着我能够用理科生严谨、极具逻辑性和创造力的独特视角,用深入浅出和参观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播撒“红色种子“,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彰显愈加强大的生命力,我也坚信这段在望道旧居的经历,会让”红色“成为我青春最庄严的底色。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惊喜的发现在“星火团”的每一次讲解与其说是志愿付出,其实更多的收获与成长。讲解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展品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版中文全译本,党史界、文史界称之为“红本”。 “红本”的故事集聚了李大钊、陈独秀、戴季陶、邵力子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陈望道老校长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救民族于危亡的家国情怀,可以说它凝聚了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和一本书的一个红色故事,是红色基因在中华大地的接续传承!一次次的讲解,也让我看到望老作为革命家、学者、教育家背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踏实严谨的学风以及情系师生的情怀,而对《共产党宣言》研读也不断开拓着我的格局和视野,让我看到从”万国无产者团结起来“到”世界人民大团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共产主义理想!

而这一切也开始对我的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博士生,我能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数学作为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培养了我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我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奠定基础,而望老的一生所反映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也激励着我在立足学术的同时,在笃行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让基础学科的深蹲助跑,更好的铸就城市甚至国家民族发展的起飞跳跃。我相信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对“宣言精神”的最好践行与传承!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星火团全体队员备受鼓舞,这是我们的光荣,更是我们的责任!“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远望大道、追求真理,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李亚男:我是讲解场次最多的志愿者,我在讲解中收获了成长

陈望道老校长是我人生路上的启蒙老师,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类的书籍,大概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借来姐姐初中的历史课本阅读,在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中一章的时候,被一个叫《太白》的期刊和一个叫陈望道的名字所吸引,便去查阅仅有的一点资料,才了解到陈望道原名陈融和陈参一,是复旦大学老校长,29岁便翻译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留学日本信仰马克思主义后更名为“望道”,意为追望大道之意,而《太白》期刊则是望老在大众语论战中在鲁迅先生支持下所创办的期刊,是用来和“闲适文学”相抗衡的文艺阵地。这是我关于望老和马克思主义启蒙的开始。

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陈望道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和立体,2018年我进入复旦大学学习,入校后办好入学手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旧居参观,从工作人员那里得知旧居正在招聘讲解志愿者和计划组建志愿服务团队的消息,于是我便积极报名了旧居志愿者服务团队,在“星火”讲师团,我捕捉到青年复旦人的身影,见证了复旦青年人的力量,更对我们复旦青年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一年多以来,我已经和我的团队在旧居为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等不同的团队讲解过90余次,目前应该是讲解次数最多的志愿者。常讲常新,讲解的过程一方面是向望老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更是坚定自己信仰的过程,可以说一年多的讲解经历,已经使望老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了自己的灵魂。

回望大道,波澜壮阔,展望来路,其道大光,青年是一个美好的词汇,30岁的青年马克思写出了《共产党宣言》,29的望老翻译出了这部伟大的著作,说,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对于我来讲青年时代的第一粒纽扣便是学习望老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百年岁月,大师既去,但望老精神将于复旦人同在,作为新时代的复旦青年,我们身上凝聚着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面对未来无限的可能,我们必须要有“纵有疾风来,人生不言弃”的精神,要切实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内化于心,外见于行,并通过“星火”讲师团的理论学习输入和理论宣讲的输出,进一步厚植我们青年一代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真正的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绽放属于我们复旦青年人的光彩。

作者:姜澎,吴金娇,摄影:袁婧

编辑:顾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