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如何立意(浅谈立意关于写文章)(1)

一篇文章如何立意(浅谈立意关于写文章)(2)

何谓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主题思想或中心论点。

明末著名学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斯言妙也,形象地指出了立意对文章的重要性。

如何立意?

老愚写几条体会供参考。

一、抓住人物或事物的个性特征,抽象和概括出其本质属性或规律

先看材料:

爱因斯坦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他很少说话,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大喜欢他。

有一天上手工劳作课,同学们都把自己的作业交给了老师。老师从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蜡水果等作业中,拿出一条很不象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

孩子们都笑起来了,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

老师看了他一眼,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

爱因斯坦站了起来,小声说:“有的。”

同学们惊奇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象样的小板凳,摆在桌子上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比这两个强一些。”

依据这个材料写文章,可以有以下数个立意:

1、贵在认真

2、勤能补拙

3、天才出于勤奋

4、锲而不舍,金石为开

5、可贵的自信心

6、人格与人才

上述立意的文章标题,哪一个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呢,即从爱因斯坦身上发现了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质,或某一类人的共性与规律?

爱因斯坦为什么从一个笨孩子变成了世界闻名的大师级科学家?

因为他从小就具有此类科学家的心理素质和优秀人格--强烈的自信心。正因为有了这种坚定的自信心,他才做了第三条有所进步的小板凳,敢于理直气壮地回复老师对他的嘲笑。

然则,看这篇材料作文立意,难道第5条“可贵的自信心”就是最好的吗,非也,还有一个最好的。

二、改变视角,反转思考,识人之所不识

什么是改变视觉,反转思考?

请看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题西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富有哲理的名作启发我们:改变观察事物的视角,

就可以发现事物新的形态或新的特征。

上一篇材料,如果从爱因思坦对面的老师来看,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对任何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不可嘲笑、歧视,而应该关爱、帮助和鼓励,否则,像爱因思坦这样具有科学家潜质和前途的学生就会遭到伤害,未来的科学家就会扼杀在摇篮中。

至此,我们可以另外立意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标题是:

《老师:请不要扼杀未来的科学家!》

此标题的立意,对读者,尤其是教师,具有警示力、震撼力。

三、寻找突破口,再加一把火,深化主题

用柴禾煮饭,在将熟未熟时熄火,就成了夹生饭;如果再添柴加一把火,则满屋飘香,十分诱人。

写文章也是如此,感觉主题不深,分量不足,写不下去时,就须寻找突破口,再加一把火,升华主题。

2005年5月,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工作研讨会在我院召开,中央统战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皆有领导参加。

中央统战部干训局指定我院一位领导作中心发言,他请我写发言稿(当时我退休返聘期刚满)。

会前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写,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交卷。

殊不知那位院领导嫌发言稿篇幅短了(四千多字),可能成绩写少了,不大满意。他要一位处长又写了有两万字的第二稿,但篇幅太长,时间紧迫来不及修改,只好回过头来还是用我起草的讲话稿。

孰料翌日此院领导用此稿在大会讲话之后,获得了中央统战部干训局参会代表的好评,在数个讲话中唯一带回去了这篇讲话材料,并很快在《统战干部教育》刊发了。

这篇讲话稿内容是汇报我院开展弘扬中华文化的成绩、经验和体会,写到第三部分,除了一般性加强领导、设置专项工作机构、专人负责等,我再也写不下去了,总感觉分量不足,没有多少新意,必须突破局限,更上一层楼。

我思来想去,忽然闪现灵感:原省长储波在我院视察时说过“小天地要做大文章”。

我想所谓作大文章,必须扩大视野,突破小天地的局限,从战略高度上做文章。

于是,我写了第三部分的小标题:“从战略上着眼,敢为人先,作大文章”

然后写道:我院放眼全球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热潮,增设了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机构,抓住机遇,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合作,在北京承办了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此次参会的有来自海内外一千余代表,影响甚大,弘扬了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发展了文化统一战线工作。

元朝知名学者戴帅初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合乎正道之言),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精深之意),方可用之。”

此言当矣,告诉我们立意不要浅尝辄止,须经历三个阶段,突破思维定势,不断加深认识,深化主题。

四、小文章要有大主题

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文章,大都是篇幅短小而具有深刻道理的名作,诸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柳宗元·捕蛇者说》、《范仲淹·岳阳楼记》等等,无一不是以大主题取胜。

其中《岳阳楼记》尤为千古奇文,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成为人皆可诵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岳阳楼记》“先忧后乐”的主题,境界高尚,内涵丰富而深刻。

第一,提出了以广大人民群众忧乐为核心的价值观。

第二,提出了官员“忧乐应有时”的自律观。

官员的忧乐应有时间先后之分。先忧老百姓所忧;后乐老百姓所乐。这里还隐含着官吏乐应有度,不能脱离老百姓搞腐败的意思。

第三,坚持改革。

范仲淹是北宋知名改革派,屡遭保守派所贬,本文开篇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坚持改革为榜样,勉励改革派追求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理想。又用象征手法,借洞庭湖“春明景和”与“阴风浊浪”两种相异的景色喻指不同的政治气候,鼓励改革派不要怕保守势力的围攻,不怕失败,坚持斗争。

顺便释疑:历来有人说范仲淹是依据滕子京所寄的洞庭图画来写这篇文章的,其实范仲淹年轻时曾随继父赴任安乡县令后,在洞庭湖西侧的安乡读过4年书,安乡县志、常德府志均有所记载(见拙作《范仲淹与岳阳楼记及湖湘文化》一文)。

五、开口要小,发掘要深,去除枝蔓,突出主干

1972年,我被临时抽调到益阳县委办公室,参加全县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文字筹备工作,负责一个区五个公社的50多份参会材料修改。

我有幸见到下放当公社干部的新华社湖南分社资深记者胡老所修改的一份小材料。

原稿:

《某某大队发展副业生产,增强集体经济》。

全文2000千多字,层次很清楚:

一是发动组织五匠(木匠、铁匠、篾匠、泥水匠、裁缝)外出打工抓现金交生产队。

二是大队建一个打米厂赚加费。

三是每个生产队养一棚鸭子,提高产蛋率,加工成盐蛋、皮蛋出卖。

据我所知,这三项副业,几乎每个大队都是这样做的,但规模太小,收益不多。

这个大队的第三项做得很突出,每个生产队都养鸭子,大队集中办鸭蛋加工厂,生产规模化了。

胡老的修改稿:

标题《队队一棚鸭》

第一段交代背景材料--大队的方位(城郊),人口(多),地域特点(山塘水坝、溪流港汊甚多),以前有农户做过皮蛋盐鸭蛋等等,说明具备养鸭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让一个生产队先试点,养鸭成功后以点带面,队队养鸭,形成规模。

第三段科学养鸭,走访养鸭老农,学习推广经验,改变饲料结构,预防鸭瘟,提高产蛋率;与饲养员签定奖惩合同。

第四段与供社挂钩,打通销售渠道,创办鸭蛋加工厂,使鸭蛋增值。

第五段严格管理,群众监督,奖惩兑现。

结尾摆数据,说效果,谈经验,讲体会,有理有据。

修改稿开口小,标题形象具体,主题集中突出,各段观点鲜明,材料实在,不蔓不枝,全文仅600多字,短小精粹。

胡老不愧是资深编辑,我观其一文,胜读十年书。

以上立意五法,仅仅是我个人的体会。其实,还有不少的立意良方,诸如要有时代感,有新意,开辟新领域,提出新概念,思人之所不思,写人之所未写,等等。

文无定法,但有佳法。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全文完)

第一稿1984年5月在解放军长沙政治学院试教。

第二稿2015年在安化县委办主办的县属各单位办公室主任培训班讲授。

第三稿2020年11月6日修改于浏阳河畔家中。

一篇文章如何立意(浅谈立意关于写文章)(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