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帝热心书画,广事访求,囊括了清初几大藏家的藏品。《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三编,洋洋大观,其中法书占了相当比例。

清内府所藏法书在近现代遭遇外寇洗劫、逊帝溥仪窃取和国民党政府运台几次较大冲击,以致精品流失颇多。

清朝灭亡时紫禁城藏有书画多少(紫禁城里收藏了多少古代书法)(1)

王献之《中秋帖》卷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发展文博事业。195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派人赴港以重金购回典押在香港外国银行、即将落入外国人之手的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转送故宫收藏。随即,毛泽东主席将友人送他的明王夫之的《双鹤瑞舞赋》和清钱东壁的临《兰亭十三跋》转赠故宫。1958年又将张伯驹先生送给他的李白的《上阳台帖》转送故宫收藏。于此前后,文化部文物局向故宫调拨交了包括宋徽宗赵佶的《夏日诗帖》,张即之的《书杜诗卷》、元鲜于枢的《杜甫魏将军歌卷》、康里巙巙的《谪龙说》卷在内的大批古代法书。

故宫也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购藏法书佳作,弥补藏品的空白。2003年以2200万元拍得隋人《出师颂》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此外,个人捐赠也对充实院藏法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张伯驹先生一人所捐法书“大件”就有晋陆机的《平复帖》,唐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宋范仲淹的《道服赞》、蔡襄的《自书诗卷》、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吴琚的《杂诗帖》,元赵孟頫的《草书千字文》等多件。

截至2003年,院藏法书在账者达52845件。其创作时间上起西晋、下讫当代。书体则篆、隶、楷、行、今草、章草毕具。除一般意义上的书法艺术作品之外,尚有尺牍、写经、稿本、抄本、奏折、公文、题跋等手写文献。装裱形式丰富多样,有立轴、屏条、横披、斗方、贴落、匾额、楹联,也有手卷、册页、成扇、扇面、扇页、扇册等。质地有纸本、笺本、织本、绫本之分,墨色有墨笔、泥金、泥银之别。

清朝灭亡时紫禁城藏有书画多少(紫禁城里收藏了多少古代书法)(2)

《平复帖》

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相比,故宫博物院的收藏至少有三个特点:

第一,拥有一批晋唐宋元大家名作。如《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名家法书;王羲之《兰亭序》三种最佳唐摹本皆在故宫;王珣的《伯远帖》是王氏家族唯一的传世真迹。欧阳询行楷的《卜商读书帖》和《张翰帖》也堪称至宝。北宋李建中、范仲淹、文彦博、欧阳修诸人墨迹世所罕见。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四家真本,林林总总,有数十种之多。

第二,明清法书系统全面。帖学、碑学、台阁体、文人字、画家书的各个流派和代表书家皆有收藏。

第三,藏有大批珍贵的明清尺牍。它们具有文献及书艺双重价值,尚有待开发研究。此外,还有大量帝后“御笔”及“臣字款”法书、贴落,是研究这个历史时期庙堂书风的宝贵资料。

最传奇的是乾隆皇帝最珍爱的“三希”中的王献之的《平复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平复帖》为《晋贤十四帖》合装卷中的一件,曾经唐代梁秀、殷浩等人收藏(钤有印章)。五代时归王溥、王贻永祖孙。宋时先归李玮,后入宣和内府,徽宗赵佶题有金签,并钤诸玺。元代曾经张斯立、杨肯堂、郭天锡、马昫等人观题。明代先后归韩世能父子和张丑,并经董其昌题跋。入清后递藏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家,再入清内府。乾隆帝将其送给生母皇太后钮祜禄氏赏玩,太后薨逝,归成亲王永瑆。后辗转于诸王府第。1937年,恭亲王奕訢之孙溥儁售与张伯驹先生。1956年,张先生将包括此帖在内的一批法书名画捐献国家,由文化部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朝灭亡时紫禁城藏有书画多少(紫禁城里收藏了多少古代书法)(3)

故宫藏晋王珣《 伯远帖》

《伯远帖》在宋代为徽宗赵佶所藏,《宣和书谱》有著录。据明人记载,原有宋人章清跋及宣和诸玺。归安岐时只存明董其昌、王肯堂二跋。收入清宫后得到乾隆帝珍爱,将其与唐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宋临王献之《中秋帖》并称“三希”,在养心殿专室庋藏,反复题咏,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清亡后,此帖与《中秋帖》被瑾太妃盗售出宫,归收藏家郭葆昌。郭氏后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将其携至香港,与《中秋帖》一起抵押给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押期已到,即将落入外国人之手时,周恩来总理派员赴港以35万港币将二帖赎归,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遗憾的是,“三希”之唐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被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大陆人士难见其真容。

清朝灭亡时紫禁城藏有书画多少(紫禁城里收藏了多少古代书法)(4)

《敬胜斋法帖》

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藏25344件碑帖类文物。原刻石的刊刻时间自先秦迄近代,传拓时间自北宋迄当代。碑和帖之外,尚有少量甲骨拓本、铜器拓本、古陶砖瓦拓本、画像石拓本、线刻画拓本等杂项。拓本的装裱形式,有整纸原拓,整纸括裱折装本,整纸裱立轴、横披或屏条,整纸或剪裱手卷,剪裱册页,剪裱粘册,等等。总体上说,院藏碑拓数量、品种和系统程度优于法帖。

名品如《西岳华山庙碑》(华阴本),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四月二十九日,是我国古代山川祭祀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汉代隶书的优秀代表作品,又是现存最早的署有书家姓名的碑刻。其他如《宋拓大观帖》,宋代该帖刻成不久,即遭靖康之乱,拓本传世无多。时至今日,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和南京大学等处尚有零卷、残本数种收藏。

故宫所藏为新中国成立后购入之“王弇州本”及“杨氏海源阁本”。“王弇州本”为明代州山人王世贞旧物,后经华夏、董其昌、梁清标、李宗瀚等人递藏。三册一函,皆有缺失。册上钤名人印章110余方,承传有绪。每册更有清代帖学大师翁方纲的考据性长跋多段,极具学术价值。“杨氏海源阁本”为清代聊城人杨协卿旧藏,亦为三册,包括《大观帖》54开。册上钤印300余方,并有崇恩等人的题跋。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开放的故宫》】

清朝灭亡时紫禁城藏有书画多少(紫禁城里收藏了多少古代书法)(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