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里的小孩子,一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的祖辈,他们经历了近代中国炮火的洗涤,深知今日安稳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的父辈,他们大多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艰苦奋斗换来今天的安逸的晚年。他们是节俭习惯了,极少铺张浪费。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我们在努力创造条件,尽量让他们衣食无忧,但也不能忘记告诉我们的孩子们,其实还有很多国家的儿童吃不饱饭,更别说上学了,必须以勤俭节约与为美,以铺张浪费为耻。我们餐桌吃的每一粒饭,都凝聚了农民伯伯的汗水;我们身上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有凝聚着纺织工人辛苦工作;我们每开一公里车,都是钻井工人在野外劳作换来……
古诗中,就有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倡导我们要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诗句。饭后的时间,我们可以跟孩子们一起背背这些诗句,从爱惜粮食开始。
《悯农》一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尤饿死。
《悯农》二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江上渔者》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君子以俭德辟难。
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观刈麦》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太平乐词二首》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
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舞。
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丰收之年仍然不忘节约(储备)粮食,太平时期要重视防范避免战争。
《咏史》
作者: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蚕妇》
朝代:宋代 作者: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饭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南宋·朱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