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杜甫历经安史之乱后,居住成都时,在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中,为天下无房居住的寒士也包括他自己,而发出的无奈感叹。可令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身后的几百年中,还真有皇帝为穷人盖起了遮雨御寒的安居房子。

先来看看宋朝皇帝是怎样为穷人盖房子的吧!

北宋政府在首都开封设了四家“福田院”,每家福田院都有几百间住房,凡是逃荒入京的流民,赤贫破家的市民,无人奉养的老人,都有资格在里面居住,不管住多长时间都免费。不光住免费,吃也免费,政府供应一日三餐。不光吃住免费,就连看病也免费,太医院的御医定期给穷人做身体检查。

有人会说,这个福田院不就跟时下的救助站差不多嘛!那可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没去过救助站,不敢乱说。不过,各位仔细品品就知道了。

到了南宋,福田院没有了。政府开设了分工更明确、服务更周到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院,其中安济坊的功能是慈善医疗;漏泽院的功能是安葬无人认领的尸体;居养院的功能是让遭了天灾的居民和无家可归的乞丐得到住房保障。这个措施一直延续到南宋中期。

住房保障做得最好,甚至有些理想主义的朝代是明朝。确切地说,是明朝初年。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知道穷人没饭吃、没房住的滋味。所以,他做了皇帝后,就要求手下官员,一定要让全国所有没饭吃的人都能填饱自己的肚子,没房住的人都能住上自己的房子。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七年八月(公元1375年),朱元璋给首都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找一块空闲土地,盖二百六十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住。一个月后,他又给上海(当时叫华亭县)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给没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这两道圣旨下发后,南京和上海的地方官雷厉风行,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朱元璋很高兴,认为试点成功,想在全国推广。在当年年底,就给中央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这就是说,命令天下的市县领导,都要去访贫问苦,对无依无靠的穷人,每月都要给饭吃,给衣穿,没有房子住的,国家要给房子,而且全国都要这么做。

中央的官员一想,这办不到啊!于是就找朱元璋陈述困难,朱元璋说:“尔等为辅相,当体朕怀,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获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们在我手下做官,是我的辅佐,应当体会我的心情,我可不想让我的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房住,哪怕只有一个也不行!

也许朱元璋的要求有点高,当时大明刚从战乱中建立起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给全国每一个无房者提供免费住房。他手下的官员,在执行他的旨意时,肯定是阳奉阴违的。不过,不管最终执行得如何,朱元璋的出发点和理想是好的。中国有那么多皇帝,他是第一个逼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给穷人盖房子的皇帝。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在古今的很多演义和文章中,都把朱元璋描述成了一个使用严刑酷法,杀戮功臣的残暴皇帝,本人也写过类似的文章。细细想来,朱元璋还真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的脸谱化语言来描述的皇帝。他使用刑法严峻不假;他滥杀功臣也不假;他严惩贪官污吏,把贪官剥皮实草(把人皮剥下后,塞进干草,还原成人形后立于公堂),以儆效尤更不假。而他减轻徭赋,休养生息,使明朝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真的;他关心百姓疾苦,为了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逼着官员给天下穷人盖房子就更是真的了。如果杜工部地下有知,看到朱皇帝为天下寒士盖房子,不知会不会从地下爬起来,山呼万岁呢?!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