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


1月4日,是史铁生先生的诞辰,69年前他出生于北京。回顾先生的一生,有人这样形容:一位一生都在死亡边缘行走的作家。疾病从他上山下乡之后,就一直如影随形,折磨着他的身体。他曾经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合欢树经典语录(不要等到真正失去)(1)

史铁生生前近照

1971年,他双腿瘫痪,坐上了孕育着文坛新星的轮椅,6年后母亲因病逝世,7年后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开篇就洋溢着愤懑和不满,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专注写作,还在一座工厂上班,那是他的母亲为他讨来的工作。

《合欢树》是他在1984年写的一篇散文,借此怀念自己的母亲。那时他33岁,母亲已因病去逝7年。合欢树是他的母亲在路边捡来的“含羞草”,时隔多年早已开出了花儿来。

回首三十年,近前无故亲

母亲,在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地位。她不仅让史铁生重新找回了对生命的渴望,同时也让他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与愧疚。

他在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故意说自己可能还不到10岁的时候也得过,他不服气地呛了一句,就去做其他事情了。

和大部分小朋友一样,小时候的我们最想听到了总是鼓励的话语,对别人哪怕是父母的成就也会充满敌意。当父母回忆往事说起他们的成就时,无知的我们总会嗤之以鼻。时隔23年,他只能在文字中承认母亲年轻时的聪明和漂亮。

合欢树经典语录(不要等到真正失去)(2)

小时候的史铁生先生与母亲

他在《秋天的怀念》中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在似水年华,眼看着治愈无望,生活中没有了独立、健全和自尊,他曾尝试过自杀。

母亲从未放弃过对治疗瘫痪的渴望,四处求医问道,直到最后一次将他的双腿烫伤,母亲便生了恐惧,认了命。写小说,是史铁生在走过低谷,经过冷嘲热讽后的唯一爱好,也成了母亲呵护孩子,希望孩子茁壮成长的最后稻草,新的希望。

这一年,因急性肾衰竭、氮质血症、肾盂积水,多病齐发,史铁生进行完膀胱造瘘术,不得不休息。

同年,《秋天的怀念》正式发表。

同年,新人作家史铁生,成为了文坛升起的一颗新星。

同年,远在西北的编辑陈希米,因《爱情的命运》与他结缘,两人一直书信来往。

10年后,她飞奔到他的身旁,照顾他,陪伴他,嫁给了他。

合欢树经典语录(不要等到真正失去)(3)

史铁生先生与妻子陈希米

同样在10年后,世人熟知的《我与地坛》发表。

出名之后的史铁生,依旧感到孤独。那时的让他难以释怀的,还是母亲的离去。

经常听人们说起,孩子只有在父母离去之后,才会慢慢长大。但是对一个男孩子来说,母亲才意味着智慧、温暖、家的感觉,所以在母亲去世后,他搬了家。

30年前,母亲带着他来到这个世界;等到30年后,自己早已不是那个脾气暴躁,任性自我的孩子的时候,母亲却早已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了母亲的欣赏,一切的功成名就都失去了它们该有的色彩。

到最后,悲伤也成为一种享受

史铁生写道,“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一方面是因为搬了家,再去多有不便;另一方面,进出小院的过道,因为各家厨房的扩张,变得很窄,坐着轮椅的他无法进入。母亲一手抚育长大的合欢树,便再也无法看到,正如母亲一手抚养长大的他,再也难以看到母亲。

合欢树,是母亲带着他讨工作时在路边捡来的“含羞草”,经过了一年的沉寂,第三年开始发芽,如今,早已开出花儿来。合欢树像极了那个经过母亲协调,从陕北调回北京治病的史铁生,是母亲陪着他走出死亡的阴影,可等到他功成名就后,母亲早已远去。

合欢树经典语录(不要等到真正失去)(4)

史铁生先生生前近照

留给他的,只有一些碎片般的记忆。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进不去种着合欢树小院的“我”,只能“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上了年纪之后,对以前的事情越来越怀念,试图在琐碎的记忆中,找寻最清晰的图像,摹画出自己在意的人的摸样,以及那些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开始写文字之后,总想着将那些曾经的记忆,勾勒出诗情画意,却发现最简单的描写都难以记录那些珍贵的片段。可总是发现,尽管尝试了很多次,你拥有的依然只是那些碎片,断断续续,勾连着曾经的一切。

在母亲生前,史铁生并不知道母亲的病情,在《秋天的怀念》中,他写道:“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我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原来拥有的东西,即使用再大的努力也换不回来。如果再有一次重来的机会,相信他不会再那么暴躁,让那时候已经是病魔缠身的母亲也能感到一丝欣慰。

珍惜现在,不惧未来

曾经那个被病魔折磨的精神崩溃的男人,在母亲去世后,终于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我的地坛》。

长期的写作也让他开始思考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要弄清楚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

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

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

合欢树经典语录(不要等到真正失去)(5)

史铁生先生生前近照

1994年3月14日,史铁生写给柳青的信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写作世界。

“我经常,甚至每时每刻,都像一个临终时的清醒的老人,发现一切昨天都在眼前消逝了,很多很多记忆都逃出了大脑,但它们变成印象却全都住进了我的心灵。而且住进心灵的,并不比逃出大脑的少,因为它们在那儿编织雕铸成了另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而那才是我的真世界。记忆已经黯然失色,而印象是我鲜活的生命。”

没有了母亲的陪伴,史铁生并没有放弃写作,反而是在母亲去世一年后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小说《爱情的命运》,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陆续出版了影响后世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同时,他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妻子陈希米的出现,让这具饱受疾病折磨的肉体,在健康和爱情的选择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爱情。

合欢树经典语录(不要等到真正失去)(6)

史铁生先生与妻子陈希米

在文章的结尾,他这样写道,“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母亲的离去,让他懂得了珍惜当下,不再恐惧未来。

别了,我的母亲

《永别了武器》写道: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合欢树早已花开似锦,与房齐高,乃母亲经年手植也。

但却再也带不来母亲对他的宠爱,也带不去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合欢树经典语录(不要等到真正失去)(7)

合欢树早已花开似锦,与房齐高,乃母亲经年手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