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牧曾作过“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

这首诗讽刺了唐玄宗为了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不惜国家财政的血本,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含蓄委婉,意味悠长,传诵至今。

但是,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中文系的朋友,在教自己孩子时却犯了难:一骑红尘妃子笑,是读“jì”还是“qí”呢?

杜甫写春望时的年龄(一骑红尘妃子笑)(1)

按照他自己的理解,这里应该读“jì”,孩子却告诉他,老师教的读“qí”。为此,他还被孩子嘲笑为“文盲”。

那么,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其实“骑”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当它被读为“jì”的时候,它相当于是一个名词;而读成“qí”的时候,是一个动词。

这个字最初的读音是“qí”,代表骑马、乘马,后来引申出了新的意思,比如“一匹、一只、一条”,等于是把“一人一骑”组合成了一个数量名词。因为出现了新的用法,古人就给它添加了新的读音,用来加以区别,于是就读为“jì”。比如关公“千里走单骑”的“骑”,也是用“jì”的发音。

杜甫写春望时的年龄(一骑红尘妃子笑)(2)

显然,在这首诗里面读“jì”更恰当,理由也有3个:

一、从诗歌的平仄考虑。

长安回望绣成堆,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顶千门次第开。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骑红尘妃子笑,仄仄平平平仄仄,

无人知是荔枝来。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入韵平起平收式的格律诗,全诗并没有孤平、拗救等改变诗中某字平仄的情况。通过分析“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平仄排列:仄仄平平平仄仄。可知“骑”此处为仄,故而为“jì”。

杜甫写春望时的年龄(一骑红尘妃子笑)(3)

分列两个词(“jì”和“qí”),有助于汉语教学。因为教师在讲解“一骑红尘妃子笑”时,就不必额外解释旧读之音了,简洁鲜明,避免了教学上了对“骑”这个词的讲解歧义。我们不能因社会上的“读音普遍泛化”的行为,而将原本正确的读音盲从地跟随社会“将错就错”。

杜甫写春望时的年龄(一骑红尘妃子笑)(4)

三,从中华传承考虑。

中华文化是通过汉字这一载体传承下来的,若读音不定或无理据审定,会引起理解和使用的歧义,进而影响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领会。规范汉字的读音,我们可以让更多国人,通过正确字音了解其背后相关的历史意义,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保证我们在文化接收和传承上的纯正性,而不是让这些文化消失在随意的误读当中。

综上所述,一骑红尘妃子笑,读“jì”更恰当,不知道大家对此事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