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亶父迁徙岐山(历史上的古公亶父)(1)

古公亶父

历史是什么?我们怎么了解历史?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说,历史记录人类整体生活的面貌,我们的历史学习也是不断精进的,一步步更接近历史的原貌。

我在研究古豳历史文化当中,首先从彬开始,最早的的彬的演变顺序是:豳(与幽相似而变)--邠(过于生僻而变)--彬(现在的用字)。关于“豳”的由来,从“豳”的甲骨文可以看出“豳”是两个“豕”(shǐ)组成的,“豕”是指野猪,下面一个“山”,取“山上多有野猪”之意。很显然,豳地因多有野猪而得名,后发展成邑,筑城立国。那么就从彬县开始,我阅读黄金来老师的【邠州志译注】,曹剑老师的【古豳国考】,还有【直隶邠州志】等等以及网上对古豳的历史众说纷纭,对古豳的都城议论争分。【邠州志译注】书中邠州知州苏东柱写到:历史尊崇周代志乘,这是为了要依靠它来考察,国家的兴旺变化,民簇的风俗邪正,和朝政的治乱得失,历史的兴衰之迹,常在民情风习中,深有寄寓:志士仁人的磨砺造就,也需要有具体的事实例证来作借鉴。而志书确实和王者的好恶,亲疏相关。所以就史料来看。远自古代各个诸侯国,都曾有自己的志籍。邠州是周代王畿旧地,远从不窋失官,入于夷狄之域算起:不窋生鞠陶于狄域,鞠陶生公刘,公刘为了复兴王业,渡过渭水,平定夷狄,建造宫室,驻守豳地。吃粗粮,喝菜汤,除丛草,肯荒地,会集民众建立国家。这样,经过数代人的苦心经营,到古公亶父时,国家才更为强大,后来,又有夷狄的侵扰,蒙尘迁徒,暂住岐阳。但是,豳国却从来不曾为夷狄占有。可是从前,豳的建治之所,也并不一定就是今天的州治所在地。因为先周曾有过几代人的披荆斩棘,辗转迁徒过程,所以也就有了南北豳之说。但是朱熹认为:今天的三水县(即旬邑)就是古豳国所在地,实是不恰当的,这恐怕是他把豳的地域,看的太小的缘故,其实邠州在晋代以前,曾属于其他州郡,并没这个专名。直到拔䟦魏时才开始称州。所以现在仍然沿袭着那时候的建治,而为州邑,任本州知州的人,一踏上这块土地,就思念着,曾在这里兴王建业的先哲 ,仁人。深知他们的遗泽厚德,能施于人民,十分艰难,仅修纂志书而言,就比起其他的任何州郡,都显得意义重大。

邠乾关内道,布政司参议秦嘉兆说:邠州历史的源本及其发展演变,各种史传典籍中已有载述。在最早的时候已有记载。

上次说到关于古豳国的属地,众说纷纭,一说是甘肃宁县,一说是陕西彬州,两个地方均有历史记录。不管历史以前到底认为那个地方为豳州,我们都应该尊重历史,而不是强词夺理,或者有承认不承认认为古豳是那个地方的这个说法。陕西彬州也好,甘肃宁县也罢,他都是历史,我们不只是要了解历史这个演变过程,确实我们还要尊重历史文化。有人说:西方众多文化在观念上都强调标新立异,强调多样性和历史文化之间的死生循环,这种死生循环是消亡停滞之后的新生,但多样性的背后其实有共同的脉络,表面上已经死亡的文化实则可以成为新生文化的种子。历史研究追求掌握时间,时间问题离不开演化。中国文化不变的假貌,容易诱惑观察者寻找一个固定的定义,建构一套固定的认识,将古今混为一谈。

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上古周部落的领袖,西伯君主,号周太王,周王朝的奠基人。古公亶父是黄帝第16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是周部落兴盛的一位重要人物,后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为周太王,太吴姓族谱中,尊古公为先祖。

《诗经·閟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迁周部落于岐山之阳的周原和开始翦商的事业,是公亶父两项最大的功绩。

公刘居豳300百年之后,古公亶父继位豳公。他“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但这时商王武乙实施暴政,激化民族矛盾,导致戎、狄等游牧部落常常侵犯中原。 大约在公元前1191—前1113年之间,戎狄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古公亶父时期周族陷入了与戎狄间大规模的摩擦冲突中,考虑到整个部族的发展需要,亶父委曲求全向狄人进献物品以期在退让中求得发展和生存,但狄人不守信,仍对周部族进行袭扰。约公元前1113年前后,古公亶父无奈指挥部族迁徙,最初想迁至先祖后稷的领地有邰(今武功),但由于战乱影响,最终率姬姓氏族二千乘离开豳地向东南进发,翻越梁山后沿着沮水西进,然后渡过漆水来到岐山之下的周原。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这里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适于农耕与狩猎,本身又是天然的御敌屏障。经占卜后大吉,古公亶父决定在此定居,从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称为周人。豳地的人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纷纷复归。其他国家的人听说古公仁德,也多归附。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雏形,定国号为“周”,并得到了商王朝认可。竹书纪年》载:“(商王)武乙六年,邠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

太王亶父又称“古公”,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出自先秦佚名的《緜》这是周部族的史诗性颂诗。《大雅·緜》当是周王朝贵族为纪念古公亶父开疆创业之事迹而作。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廼立皋门,皋门有伉。廼立应门,应门将将。廼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全诗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兴,开首八字简洁地概括了周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正是太王迁岐的重大决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灭商建国的基础,如《鲁颂·閟宫》所言:“后稷之孙,实维大王。

古公亶父执政时,正是商武乙时代,他继承了周祖遗风,继续致力于豳地的开发。他勤于农业,所种田地收成丰美。每年春天,他和妻子太姜亲自下地,不怕劳苦,辛勤耕作。夏日暴雨倾作,他与青壮年一起,加固堤堰,疏浚河道。秋日黄叶飘零,他带领大家收割、打碾、贮藏粮食。冬季大雪纷飞,他忙着走家串户,访疾问苦。

公亶父改变了游牧的风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认可。“(商王)武乙六年,邠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竹书纪年》。因地处周原,故姬姓从此称周人,“定国号为周,粗皆国家雏形。”

古公亶父迁徙岐山(历史上的古公亶父)(2)

周文王

作为周国、的国君,古公亶父具体有几个儿子。史书里记载的有三位,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的生母叫太姜,季历的妻子叫太任,太姜和太任都是贤惠的妇人,太任为季历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昌,这就是姬昌。姬昌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在他的身上,甚至能看出一些圣人的气象。

据《史记》记载,泰伯、仲雍与季历均有依次继位的权利。为什么古公亶父没有让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继承,而是传位于少子季历,最后传位于季历之子姬昌呢? 一是季历是太姜所生,直接牵扯到姬姜政治联盟;二是因为季历的妻子、文王的母亲太妊来自殷商,季历因妻而显赫,他的儿子姬昌因母亲而显贵。因为姬昌是“大邑”商族的外孙。让季历继位可以巩固姬姜联盟,再传位姬昌可以得到大邦国商朝的支持。可见周太王高瞻远瞩很有政治眼光

公元前1231年,“古公卒,季历立”,史称“公季”。

作为商朝的诸侯国,周族崛起于西部地区,实力强盛,季历率领部族将士,四面出击,西灭程(今陕西咸阳),北伐义渠(今宁夏固原),先后灭掉了余吾戎(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始呼戎(今山西南部)、翳徒戎(今山西南部)、燕京戎(活动于山西中部太原盆地)等部族政权,所向披靡,八方震动,引起商王文丁嫉恨,于是以赏赐为名,将季历诱骗到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封为“方伯”,号曰“周西伯”,正当季历满脸惶惑之际,文丁脸色骤变,下令囚禁,季历被押入大牢,残虐至死,史称“文丁杀季历”。此后,其子姬昌继位,这就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

比起小弟季历的意外惨死,太伯与仲雍的命运要幸运得多。吴太伯

古公亶父迁徙岐山(历史上的古公亶父)(3)

吴太伯

始祖泰伯,生于公元前一二八五年正月初九,卒于公元前一一九四年三月初三,年九十一岁。系商末西岐君主古公亶父长子,才识卓绝,德行无边,助其父亶治理西岐,深得臣子之心。古公亶父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古公亶父之宠,并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意在传位于季历再传姬昌。但当时西岐礼法为传长不传幼,亶父只能作罢。然而泰伯察觉父亲之意,为成全父亲的心愿,避免龙蛇之争的祸害,遂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趁父亲病重之时托言至衡山采药,离开周原,后亶父病逝,泰伯仲雍赶回奔丧,季历与众臣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不受,丧毕携二弟仲雍再次离开周原,前往长江以南无锡梅里避居下来。后不久,季历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与侄昌再次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仍不受,便由其侄昌继承。泰伯与仲雍又返江南梅里,断发文身开发江南,引导人民兴水利养桑蚕种稻谷,使原本蛮荒的江南得到第一次文明的跳跃。教化乡民建立了江南第一村——荆村和江南第一巷——蛮巷,还有江南第一条人工河——泰伯渠;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了《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泰伯也因给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受到土著居民的爱戴,拥立他为国王,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勾吴。

泰伯到勾吴后未娶,治理勾吴四十九年,九十一岁寿终,卒后葬于鸿山之上,传位于二弟仲雍。至此,泰伯成就了两家天下,一为三弟的周天下,二为二弟吴天下,其让德之高尚使后人敬仰,也被后人尊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人文之祖。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参考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始祖泰伯公虽距今已三千三百年,但其德行仍为后辈之楷模,后世当善加学习以不没至德家风。

东吴之祖----太伯把周朝王位让给他的三弟,后携二弟一路向东,太伯的高风亮节感动荆蛮,归附他的有千余家。于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国家,国号“句吴”,并在今无锡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太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一一梅里平墟。

古公东迁意义非常,由豳迁岐,到达“周原”,周人以邑为名,故号为周,从此正式拉开了周人图得天下的序幕。《诗经·鲁颂·閟宫》载:“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就记述了古公亶父的这一功绩 。周族在周原繁衍生息,渐渐形成了一套发于宗族却又涵盖社会上达国家的祭祀系统,终西周之世岐都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迁周族于岐山之阳的周原和开始翦商的事业,是公亶父两项最大的功绩,以至先秦甚至汉以后几乎所有重要的典籍都提到了这一历史事件,这次迁徙之所以影响深远,并不在它的人数多寡和路途远近,而是古公亶父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表现出的人道观念与和平主义立场。

文章参与网上资料以及个别书籍,比较杂乱,过多资料未曾理清,需要以后更多的时间来整理,还望大家在阅读中多多指教。谢谢!

关中秦聲—古豳山農,原名李卫彬,陕西彬州市水口镇侍郎湖畔人,热爱文史,书法,秦腔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