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的光吸收图谱:

生物必修一实验汇总及原理(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1)

叶绿素a、b: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叶黄素、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以上色素对绿光的吸收值最低,故大棚不宜选择绿色薄膜,而最好选择无色或者白色的薄膜。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变小

【拓展:】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越大,物质交换效率越高。【注意看清效率、速率】

生物必修一实验汇总及原理(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2)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a.材料: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区别:根尖成熟区】

b.操作流程:根尖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c.染色剂: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

【特别提醒】:

1.在显微镜下不能看到根尖细胞持续进行的分裂;

2. 本实验中盐酸的解离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而非固定;固定是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试验中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染色体形态,以便于观察;

3. 注意实验流程:解离后是先漂洗,以避免盐酸处理时间过长破坏细胞结构,然后才染色,而非先染色,再漂洗。

生物必修一实验汇总及原理(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3)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a.材料:豌豆【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b.豌豆异花传粉的流程:母本去雄—→套袋—→采集父本花粉—→人工授粉—→再套袋—→获得成熟个体或种子;

c.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①选用了合适的实验材料——豌豆;

②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统计学;

③先研究一对性状,再进一步研究多对性状;

④提出了假说,并设计了适当的方法予以验证——测交。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生物必修一实验汇总及原理(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4)

说明:a.当Ⅰ、Ⅱ两组实验中,每个小球代表一个基因,则每次从其中某一个桶内抓取一个小球,可以模拟基因的分离,两个小桶内各拿出一个小球,则表示的是配子间的自由组合;

b.Ⅲ、Ⅳ组实验模拟的是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在抓取过程中,抓取的小球须放回原小桶;

d.在本实验中,每个小桶内的小球D、d所占比例相等,即各占50%,小桶内小球数目可不等,因为基因分离的前提是抽取D、d概率均等,跟数目无关。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注意实验材料:精母细胞(生殖细胞)

【注意:体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因而不可能出现四分体联会等现象】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a.试剂: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的作用】

b.【拓展:】

1.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低温、秋水仙素处理植株幼苗;

2. 诱导染色体加倍作用时期:有丝分裂前期;

3. 作用机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调查人类遗传病:

【注意区分:】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的是遗传方式,在人群中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a.材料选取:枝条上的芽数目需均等

b.对照组的设置:浓度梯度

c.正式实验前需先进行预实验。

d.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a.方法:

1.五点取样法:

2.等距取样法:

b.计数原则:【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a.方法:抽样检测方

b.【重要操作:】血小球计数板的使用:先加盖——再滴加菌液。(取液前先将试管里溶液摇匀)。

生物必修一实验汇总及原理(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5)

如上图中间有五个浅红色区域的大方格中有400个小格(小格25*中格16=400),对应的体积为0.1mm3,假如上图中五个浅红色区域中有细胞n个,那么,400格就应该有(n/80*400=)5n个细胞,那么,1mm3体积的细胞就应该是5N/0.1,换算成1ml中的细胞个数,就是5N/0.1*1000。如果取样液体是稀释过的,最后要乘以稀释倍数。

2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a.研究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b.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生物必修一实验汇总及原理(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6)

关于常见课本生物学史实:

a.对生物膜的探究历程:

①欧文顿: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②荷兰科学家用丙酮将人的红细胞中的磷脂提取出来平铺在水面上,其表面积为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双分子层必然排列为两层。

【拓展:】1.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和流动性这一结构特性,其中功能特性是由结构特性决定的;

2.胞吞胞吐(如神经递质由前膜的释放、分泌蛋白分分泌)体现的是流动性而非选择透过性

3.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穿过的生物膜的层数及磷脂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的计算

b.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普利斯特里: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萨克斯:通过曝光叶片与遮光叶片的对照,证明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实验前需黑暗处理植物,目的是消耗掉植物叶片残存的淀粉,碘蒸气处理前需用酒精除去叶片中的色素,目的是避免色素的干扰】

③鲁宾、卡门通过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O2中的O来自于H2O

④卡尔文通过标记14CO2 探明了CO2 中的碳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

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小鼠)——转化因子

②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没有“主要”】

③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④烟草花叶病毒实验——RNA是其遗传物质

【拓展:】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所有生物而言的;对于具体的某种生物,不能说其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d.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①达尔文的实验:尖端能够产生某种刺激促进植物的生长;植物感光部位在尖端;伸长部位在下部。

②詹森的实验: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

③拜尔的实验:胚芽鞘的弯曲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④温特的实验:命名了生长素【但是不知道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

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实验归纳:

a.同同位素示踪法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b.同位素示踪法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O2中的的O的来源于H2O【鲁宾和卡门】

c.卡尔文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原子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

d.噬菌体侵染试验中,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分别用35S和32P标记蛋白质和DNA,探究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e.沃森和克里克用放射性同位素得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式【物理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