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落日西斜,七彩霓虹飞满了天空的时候,你在做什么?是像李商隐一样乘车徘徊在乐游原上,低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的人生感悟?还是像马致远那样,一边发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鸣,一边孤寂的走在远离家乡的道路上?又或是像王维,泛舟湖上,为眼前秀丽的湖光山色高歌一曲“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但在笔者看来,李商隐的诗美则美矣,但却透露出一股颓丧之气,让人读来难免斗志全消。而马致远的词以夕阳为引,写出了游子心中的万千愁绪,却也因这个“愁”字令灿烂的夕阳黯然失色。至于王维,他仅仅写出落日下山水的静谧之美,却没有描绘出日斜西山时的气势与壮丽。


表达孤独最高境界的一首诗(在夕阳下眺望的他写了首诗)(1)


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夕阳的壮丽和绚烂,还将其与眼前的河山融为一体,展现出雄浑超凡的气势,堪称是唐人诗歌中的不朽之作。因而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交口称赞,譬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的作者就曾给出过一个中肯的评价,即“大豁眼界”。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仅有二十个字,却写出了万千气势的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孤独最高境界的一首诗(在夕阳下眺望的他写了首诗)(2)


据说唐代,在苍茫的三晋大地上,一座巍峨楼宇孤寂地耸立于天地之间。在楼上凭栏远眺可以看到连绵万里的中条山,而在其脚下则是奔腾千载的黄河水,这就是鹳雀楼。楼名中的“鹳雀”是指一种可以飞入云端的水鸟,以此来为这座楼命名,亦足以证明它的高耸入云。

上可揽日月入怀,下可临黄河波澜,远望则将中条雄伟尽收眼底,如此观景胜地自然会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顶礼膜拜。他们纷纷为其献上精彩的诗篇,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当然,也有人曾认为这是唐人朱斌所写的《登楼》。但不论作者是谁,它都不失为一篇佳作,都为古今诗迷带来了一次膜拜的机会。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篇佳作。


表达孤独最高境界的一首诗(在夕阳下眺望的他写了首诗)(3)


诗歌开头直入主题,描写的就是诗人登楼后所看到的一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天边的那一轮落日渐进渐远,躲进了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而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则趁着夕阳的余晖,奔向远方,投入到大海的怀抱中。

首两句诗初看之下平平无奇,与王维的“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一样,都只是把所见到的景色用最质朴的文字描绘出来。但当读者掩上诗卷,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顿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心胸也不禁为之豁然开朗。

诗人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把太阳、高山、黄河、大海融入到一个画面中。用山的静来衬托太阳的动,以汹涌的黄河来衬托深沉的大海,缩万里江山于尺幅之间,尽显本诗的雄浑大气。

此外,夕阳西下,黄河东逝,也有感叹光阴似箭,人生短暂的意味,令头两句诗含有一丝悲凉,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为后文做好了铺垫。


表达孤独最高境界的一首诗(在夕阳下眺望的他写了首诗)(4)


按常规而言,写景之后必是抒情,但本诗的作者却不循规蹈矩。他没有借景抒情,而是借景说理,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看到更优美壮观的景色吗?那就再上一层楼试试!在后两句诗中,诗人同样是用最质朴的文字写出了一个寓意深远的道理。

自古以来就有诗忌说理这种说法。因为用字数稀少的诗歌很难把抽象的道理叙述清楚,所以说理诗往往会成为生硬和枯燥的代名词。但本诗却用景色自然而然的引出了道理,把道理与景色、情感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不仅让读者感受不到其中说教的成分,还迫不及待地生出想要试一试这个道理的冲动。


表达孤独最高境界的一首诗(在夕阳下眺望的他写了首诗)(5)


静阅闲话

一首诗歌最重要的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气象与风骨,本诗的优点恰恰就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盛唐时期的雄浑气象与作者本人的奇伟风骨。并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其所带来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

此外,在诗歌艺术上,本诗除了是一首优美的五言绝句外,还通篇使用了对仗这种修辞手法。首联属于正对,工整大气,写出了眼前景致的壮观和雄伟;第二联则是流水对,层层递进,明快且有力地交代了一个人生道理。这一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全诗一意贯通,还令其气势充沛,难怪著名诗评家沈德潜会给出“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这样的评语。

参考资料《全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