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刚出生几周的新生儿来说,有些看上去“异常”的现象却是正常的,比如宝宝长得像个小毛猴子、经常打嗝、出生一段时间后脱皮等等。
但也 有些现象的确“不正常”,就比如下面这几种,新手家长们可以挨着看看,如果你家宝宝也出现这种情况,那就要当心了,必要时要及时去医院,别大意。
第1种情况:宝宝肚子鼓胀
对于大部分新生宝宝来说,小肚子都是圆溜溜地鼓着,尤其是刚吃完奶,宝贝的小肚子就像颗圆圆的小西瓜一样。
但是正常来说,在两次喂奶之间,就是宝宝没吃奶之前小肚子摸上去应该是柔软的。
如果宝宝在两次喂奶中间,小肚子摸上去也是 硬硬的、鼓鼓的,或者已经一两天没拉大便了,甚至有呕吐的表现,就要及时看医生了,可能是有肠道疾病。
第2种情况:长期皮肤发青
新生儿宝宝由于神经发育不完全,体温调节能力差,经常出现双手和双脚微微发青,这是正常的。
当妈妈发现这种情况时,把宝贝的小手小脚丫放入包被里,会慢慢变成粉红色。
另外,当宝宝哭闹严重时,脸面部、舌头、臀部也都可能略微发青,但停止哭闹后,发青的部位也会恢复正常颜色。
但如果宝宝 长期存在皮肤发青的现象,可能是心肺功能异常的迹象,可能是缺氧的信号,就要当心了,要及时去看医生。
第3种情况:排便异常
宝宝刚出生,在医院的几天,医护人员也会比较关注他的情况,每天定时来检测体温、问询大小便及吃奶情况等。
宝宝出生后,医护人员会首次关注宝宝的大小便,以确保宝贝排泄功能没问题。
一般会在 出生24小时内拉第一次大便,是墨绿色或黑色的便便,非常黏稠,这是宝宝出生前就蓄积在肠道里的“胎便”。
但关于新生儿宝宝大便有 两种情况要及时告诉医生:
一是若出生后24小时内没拉大便,二是有大便中带血的现象,医生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排查。
第4种情况:宝宝呛咳
当新生宝宝吃奶太快,或是妈妈奶阵来临时宝宝来不及吞咽,就可能发生呛咳。
这种呛咳一般不会持续太久,当宝宝逐渐熟悉喂养模式,就基本不会呛咳了。
但如果新生儿出现持续呛咳,或吃奶时总被呛住,就可能使肺部或消化道存在问题,这时就最好尽早问问医生。
第5种情况:过度哭闹
对于不会说话的新生儿宝宝来说,哭闹就是他的“语言”,他的表达方式。而且是有任何吃喝拉撒睡的需求会哭闹,想让妈妈抱抱、有心理需求时还是哭闹。
新手妈妈可以这样排查:想想距离下次喂奶大约还有多长时间、是不是需要纸尿裤了,如果这些都没有,那可能就是想抱抱,就可以抱抱,或是陪宝宝说说话。
但如果宝宝的哭声很奇怪,比如声音很大很急,像有疼痛的尖叫声,或是持续哭闹了很长时间、怎么哄都不管用,那就有可能是生病了,要及时去看医生。
第6种情况: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理性的,一种是病理性的。
生理性黄疸特点 是,足月出生宝宝,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到出生4-5天达到高峰,5-7天开始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
不过,也有少数母乳喂养的宝宝,黄疸期会延长,只要宝宝能健康吃奶、大便没有变白,就可以再等等。
但如果 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或是黄疸程度重、发展快、重复出现、同时有其他不适表现,就要当心,要及时看医生,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纠正。
第7种情况:宝宝嗜睡
新生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基本每天能睡16-20小时。
只要宝宝是吃吃睡睡的状态,每睡几小时都会醒来吃一顿奶,吃饱后看上去非常满足,就是正常的,妈妈就不用担心。
但如果宝宝出现 嗜睡状态,比如:
很少保持清醒;
不会因为饿了而自己醒过来;
看上去非常疲惫、对吃奶毫无兴趣
这个时候就要尽快带宝宝去看医生了,特别是宝宝突然变得嗜睡,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的情况,真不能大意。
第8种情况:脐带出现异常状况
宝宝出生后,剪断脐带,成为独立个体,但在剪断后的几天内,家长需要帮宝宝做好脐带护理,直到它自行萎缩脱落。
在护理脐带期间,要尽量 保持脐带残端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这样有助快速脱落。
但如果脐带残端脱落之前,在脐带处出现黄色、有异味的分泌物,脐带周围的皮肤发红,
碰到孩子脐带或周围皮肤时,孩子会哭闹;甚至出现肉芽肿、肚脐鼓出来,都要当心,最好及时检查或去医院。
另外,若是出生3周后,脐带残端还没有脱落,也要多留心,看是都存在感染,要及时处理。
除了这些情况,宝宝还可能出现其他“异常状况”,只要家长自己感觉宝宝不正常,就都要当心。平时也要多学习些科学育儿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哪些状况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
最后,京妈给新手家长们推荐一个养育知识的专栏:《0-12个月宝宝发育、喂养及护理,很详细,新手家长按月照着养娃》。
专栏以 视频 形式,系统且详细的讲解0-12个月的宝宝的养育知识,包括每个月宝宝的喂养、护理重点,每个月宝宝的发育特点、早教方法、玩具推荐等。
内容很干货很实用,非常适合没经验的新手爸妈照着按月养娃,减少焦虑和坑娃,帮助宝宝更好的成长,建议购买一份学习。
前面说的这些异常情况,你家宝宝有没有经历过,也欢迎来和新手家长们,分享你家宝宝出生后的养育经验呀。
资料参考:《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