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江户时期 不辱“伊达者”之名的仙台藩队伍 背后原因也很无奈

日本江户时期,对诸大名而言参勤交代是宣言自家威严的最佳场合,走在队伍前头的持枪奴仆互掷长柄枪的表演,为参勤交代队伍的象征(由于会影响行进速度,所以互掷长柄枪表演只在特定场合出现)。不光是表演,就连参勤队伍身上的装束,也相当出众。身穿华丽服饰进行表演,是在他藩队伍中看不到的,唯有仙台一家。

仙台藩的参勤队伍一直以气派闻名,而首开此风的就是藩祖伊达政宗。在日文当中,以夸张的举止引人注目或是注重门面、修饰外貌,被称为“伊达”。其语源就是来自于伊达政宗的举动。

伊达政宗在臣服丰臣秀吉后,便奉命出兵朝鲜。秀吉命他派遣一千五百名士兵,但政宗却率领规定人数的两倍,即三千名士兵前往京都。在京都,不仅只有东北地方,关东及中部地方的诸大名军队也集结于此,其中以伊达政家军队的服饰上饰以金色,最为显眼。

日本归化的条件(日本江户时期不辱)(1)

在表示伊达家军队的旗帜上,绘有金色的日之丸,骑马武士插在背部铠甲上的黑色母衣,则绘有金色半月,插在腰间的大小太刀刀鞘是用黄金打造。就连足轻也头戴金色阵笠,在所穿具足的胸前与背部均绘有金星。

伊达家的军队从骑马武士到足轻,身上全都穿着饰有黄金的军装。就连马匹也相当引人注目,身上穿着饰有豹、熊、虎等毛皮的铠甲。如此华丽的行头,自然深受好看热闹的京都民众的注目。这也是伊达家的名声广为人知的一大原因。

伊达政宗过去也曾靠夸张的演出让众人大吃一惊。当他遭到丰臣秀吉怀疑有谋反之嫌时,就以一身全白装束上京,并派家臣扛着磔柱。由于伊达政宗做出上述一连串惊人演出,世人开始称呼举止或打扮夸张华丽者为“伊达者”或“伊达男”。自此,仙台藩继承了伊达家的这种家风。参勤交代成为宣扬“伊达者”的绝佳场合。

日本归化的条件(日本江户时期不辱)(2)

天明八年,第七代藩主伊达重村在这一年回到领国,因幕府公务前往东北及虾夷的地理学者古川古松轩亲眼目睹其回国情况。并将目睹仙台藩队伍后的感想,记载于《东游杂记》中,大意如下。

仙台藩的队伍相当美观,远比石高较仙台藩高出十万石左右的萨摩藩队伍来得壮丽。倒不如说,他至今从未见过排场如此盛大的大名行列。随行人员的行装让众人惊讶得瞠目结舌。详细情况虽然并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排场相当壮观。不辱“伊达者”之名。

仙台藩的参勤队伍人数也相当多。延宝三年,第四代藩主伊达纲村首度进入领国时,队伍总计大约三千四百八十人。其规模几乎与俸禄约高出仙台藩四十万石的加贺藩相同。

日本归化的条件(日本江户时期不辱)(3)

哪怕是因为财政困难开始着手节约参勤交代的经费,削减队伍人数。尽管如此,仙台藩与其他大名相较之下人数依然众多,行装华美如昔。在整个江户时代,参勤交代场合上的仙台藩始终展现“伊达者”本色。

现代日本学者认为,这和伊达政宗的性格有关。生不逢时的政宗遇到了即将统一天下的丰臣秀吉,无力抵抗下只能臣服。随后又遭遇丰臣秀赖事件,差点小命不保。之后参与进攻朝鲜,也差点因为后勤问题造成伊达军全军覆没。

如果说伊达政宗在遇丰臣秀吉之前,算得上是顺风顺水,而之后就是诸事不顺。天下无望,性格略显倔强的伊达政宗就要在其他方面突显自家的与众不同,于是在行头上下功夫成为合适选择。而众人的反应多少也平复了政宗心中的愤愤不平。自此,伊达家的传统就这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