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一千五百多年前五柳先生不足五百言的《桃花源记》成篇,“桃花源”便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安乐幸福的美好世界代称。“桃花源”凝结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情结,比晚千余年诞生并传来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这片土地上更具有活泼的生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尤其是文人士大夫们心心念念的向往之地,也是农耕时代的永恒审美理想。

唐伯虎的杏花茅屋图的风格特征 从赵伯驹到仇英(1)

(明)佚名《桃源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多垒满山谷,桃源无处寻”“可怜渔夫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因寻不着这桃源,文人墨客笔下几多牢骚,几多失望,乃至质疑。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由宇宙而观天下,由社会而关照道德,从宏观至微观,层层递进,分“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四个单元,以古之瑰宝融汇当代精神,探寻和阐释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渊源。

由文学而绘画,“桃花源”是中国古代艺术世界中一个经典母题。尤其到了明代,以“桃花源”为主题的作品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周臣、文徵明、仇英、文嘉等知名画家均有相关作品留存于世。其中,归于仇英名下的《桃花源图》据学者统计就有9幅。此次“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桃源图》卷虽为佚名所绘,但与存世数卷传为仇英所绘的《桃源图》构图布局类似,特别是与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仇英款《桃花源图》极似。两卷画作均为长卷,青绿设色,尺幅相差无几。从画面内容上看,两卷均忠实地以文学佳构《桃花源记》为原型,于烟波浩渺、远山连绵、桃林掩映间,以青绿设色勾勒出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的传说,展现了人们理想中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

唐伯虎的杏花茅屋图的风格特征 从赵伯驹到仇英(2)

(明)仇英《桃花源图》(局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两卷之全卷均可分为三段:前段绘武陵渔人桃林尽头舍船入山洞;中段绘渔人桃源内所见之景、所历之事,良田、美池、桑竹、鸡犬、屋舍、小桥流水,叙话谈天,怡然自乐;尾段绘渔人既出,告太守,南阳刘子骥寻觅桃花源。从画面细处看,构图布局也极类似,景物、人物、屋舍、鸡犬的排布几乎如出一辙。如渔人始进桃源处,两卷均绘有六棵松树,阡陌之上,均为一老一少携锄对谈,一前一后而行;再如山顶茅亭,双层大宅,樵夫出现的山坳等均相似。

不同的是,两卷画作气韵不同,虽均为青绿设色,佚名绘《桃源图》卷则着色浓重、色调明丽,仇英款《桃花源图》洋溢着简淡和清新。佚名所绘《桃源图》卷的尾段保存完整,对渔人既出,处处志之,诣太守而告,太守遣人找寻,以及南阳刘子骥闻之往寻,在画面上均有交代,所占篇幅与前段相当。但仇英款《桃花源图》至渔人既出,画面即戛然而止,卷尾松树处,“仇英实父制”尾款前,有树干缺失、山石断层的残缺。可贵的是,仇英款《桃花源图》长卷内有乾隆皇帝1779年题写的诗作:“钞锣溪接武陵源,峡口通人宛见村。望去陌阡鸡犬富,迎来老幼笑言温。传神别致超凡品,避世高情足静论。粉本问从谁所得,伯驹真迹石渠存。”长卷之首有乾隆皇帝近二百字的题跋,从中可窥“桃源图”的来龙去脉:

“己未(1739年)岁题赵伯驹桃源图,有云山春霭钞锣溪之句。越四十年,己亥(1779年)题仇英桃源图,复用钞锣溪字,因失记数典以询内廷翰臣,自于敏中以下竟无知此事者。检之十余年,迄莫能得……且知学问之道无穷尽也。仇英此卷即蓝本伯驹,笔意超秀,颇能神似,洵为合作,因即书卷端,以识赏遇。戊申(1788年)小春御笔。”

从题跋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曾见过宋代画家赵伯驹所绘桃源图,并于四十年后看到了仇英绘桃源图,认为仇英所据蓝本即赵伯驹所绘桃源图。在题写两卷桃源图时,乾隆皇帝用到了同一个典故“钞锣溪”,然而却忘记了其出处,询问内廷翰臣,竟无人能够对答。十年后,闲翻书之际,乾隆皇帝自己觅得了出处,十分快意,感叹“学问之道无穷尽也”,因此记于卷端,“以识赏遇”。

从赵伯驹到仇英,再由仇英到这卷佚名绘《桃源图》卷,时光荏苒,人们对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映在心里,诉诸画端。在佚名绘《桃源图》卷的卷首有“桃源”二字,落款“庚申五月朔孙杕书”。孙杕,明末清初画家,生卒年不详,与蓝瑛、陈洪绶同时。据《明画录》记载:“孙杕,字子周,一字漫士,号竹痴,钱塘人。工书法,画写生花鸟直逼黄荃、赵昌,尤工墨竹钩勒。”说起来,孙杕与乾隆皇帝还有一段跨时空的缘分。孙杕曾与蓝瑛合作一张梅石图,此图后刻成石碑,立于杭州佑胜观路南,名“梅石碑”,成为一处很著名的地方。因孙杕生前安贫乐道,声名不显,至雍正时,《浙江通志》里已将二人合作的大名鼎鼎的梅石碑记在了蓝瑛一人名下。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至杭州,亲眼察看了石碑,发现真相,着实嗟叹,便命人复制了一块梅石碑带回,后摹画一幅,书长跋讲明原委,并题诗道:“孙杕梅堪作石友,蓝瑛石亦肖梅姿”,于百年后,为孙杕讨回公道。

有趣的是,此次联展中,与孙杕题跋的这幅佚名绘《桃源图》卷一起展出、共同阐释“桃花源”主题的,是一件镌有乾隆皇帝御制诗的白玉桃源图山子。此山子玉质温润细腻,取渔人舍船进洞一幕为画面,一侧随形雕刻山石、树木、水畔扁舟、渔人等,一侧隶书镌乾隆皇帝1766年的一首七绝《题和阗玉桃源图》:“桃花夹岸小舟维,洞口迟疑未入时。此际欲询陶处士,一篇记语作何为。”

若此时在观展时回身,还会发现对面的长长展柜中,正展出有乾隆皇帝1751年第一次南巡时的巨幅历史画面——《乾隆南巡图》之驻跸姑苏。两百多年前的江南,热闹而繁华,屋宇纵布,商铺林立,船只往来,人声鼎沸。辅以“桃源图”里山水、扁舟的安静祥和,恰似现实里幸福美好的映照。

唐伯虎的杏花茅屋图的风格特征 从赵伯驹到仇英(3)

(清)徐扬《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原标题:一卷“桃源”梦千年)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福宁君

流程编辑:TF021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