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温度35℃,一辆挂着“脆皮鸡翅”招牌的面包车前面,排着下单的队伍。阿煊站在几步开外的烧烤炉前,熟练地翻转着炭火上鸡翅。20分钟,60只外皮金黄的鸡翅出炉,10元一只,瞬间抢购一空。

今年初,阿煊加入了佛山摆摊青年的行列。一辆改装的摊车,一门烧烤的手艺,一些有趣的运营,让他成为多场夜摊集市中的“销冠”。

当“摆摊青年”成为时代热词,越来越多人涌入到这个传统的营生赛道中,开辟新的可能。在佛山的夜市里,藏着许多“技多不压身”的斜杠青年,也不乏从广州、江门等湾区城市远道而来的个性摊主。他们卖的不仅仅是商品,他们期待收获的也不仅仅是金钱。

霓虹处处,夜色之下,有他们有趣的灵魂,以及对热爱的执着,对社交的重新定义,对自由的向往。

出摊

斜杠青年的夜生活

在佛山创意产业园一个名叫Finger Spind的摊位上,每晚都上演数场表演来“引流”:一根细细的悠悠绳,一个金属轴承,经过拉扯弹跳,如注入了魔力一般,在半空中上下翻飞。

广东佛山摆摊最旺的夜市(斜杠青年摆摊记)(1)

何显祥会在摊位前表演悠悠球。

Finger Spind摊主,是两位80后佛山青年。他们是何显祥和梁嘉杰。与大部分的摊主一样,他们都是白天与黑夜,两种身份“秒”切换。白天,何显祥在佛山一家陶瓷企业从事销售工作。而梁嘉杰身兼数职,既在快递公司工作,又运营着一家3D打印工作室。他们身上还有一重“隐藏身份”,悠悠球“骨灰级”玩家。悠悠球,是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对于何显祥来说,也不例外。如今何显祥玩悠悠球已经有21年。2004年,他是首批到香港参加悠悠球比赛的内地选手之一。随后,他还陆续参加了国内外一系列的悠悠球比赛,获得多个世界大赛的冠军。

一年前,他们留意到周边不少年轻人摆摊,内心跃跃欲试。“我们两个都是悠悠球的爱好者,梁嘉杰还是魔方的爱好者,我们就决定了摆摊卖一些玩具。”何显祥说道。

现在每晚7点,他们两人都准时“出摊”。打开灯光,4平方米的摊位瞬间被“点亮”。在摊位上摆放着各式玩具,如汽车模型、悠悠球、魔方、3D打印玩具等。“每天晚上8点半以后,人流量比较多,因为市民吃完饭之后就喜欢到夜市里逛逛。”

经过前期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何显祥和梁嘉杰的摊位人气渐渐旺了起来,单日营业额多的时候可以超千元。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他们的摊位生意也不太理想,单日营业额最多只有七八百元,有时候摆一个晚上就只有200元的营收。但何显祥并没有因此动摇过摆摊的决心,“这一年来,我们能够感受到佛山夜经济越来越火了,氛围也越来越浓,相信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

在佛山,像何显祥和梁嘉杰这样的“斜杠青年”摊主还有很多。在每一杯柠檬茶、泡面,甚至每一个猪扒包、烤鸡翅的背后,都有一段属于摊主的故事。

卖脆皮鸡翅的阿煊,是个户外露营资深玩家,因此练就了一门烧烤的好手艺。此前,他曾在汽车4S点工作了十多年,现在负责二手车交易。前两年,工作闲暇时,他还经营了一家烧烤店。今年初,他把自己的车子改装成了摊车,车尾厢布置成游戏机室,可供客人玩一把“街头霸王”;车里装上一大一小两个烧烤炉和食材,就能出摊。

广东佛山摆摊最旺的夜市(斜杠青年摆摊记)(2)

阿煊有一门烤鸡翅手艺,通过私域流量积累粉丝。

“我这个人就是闲不住,所以我会找很多方式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阿煊说。烧烤档会产生油烟,因此他选择摆摊的地方会更谨慎,一般是湖边草地,有游客但远离居民区,“现在夜市对摊车的越来越宽容”。

社交

希望强化摊主和游客的互动

让阿煊正式开启夜摊生涯的伯乐,是一个叫菲菲的“95后”女孩。

3年前,她还只是一个婚礼化妆师,如今,她是大湾区最大的vanlife平台的召集人、野食集市品牌的创始人。

广东佛山摆摊最旺的夜市(斜杠青年摆摊记)(3)

菲菲是夜间集市品牌的创始人,在佛山策划了多场潮流集市。

8月中旬,一场一连4日的vanlife青年文化节集市在西樵听音湖畔的草地上举行,充满露营风调性的集市,吸引了来自佛山、广州、珠海、江门、中山、肇庆等地50多辆装饰风格潮流的摊车、后尾厢围聚在一起。夜幕降临,中央舞台乐队开唱,咖啡摊、柠檬茶摊、泡面摊、烤翅摊、雪糕车前人头涌动,夜市点燃了城市热情。这场活动就是菲菲策划和执行的。

2019年,菲菲和摄影师丈夫在网上接触到一种很酷的旅居生活——Vanlife,便深深爱上这种生活方式。夫妇俩开始着手改造自己的小型货车,不断在只有4平米的车厢空间里完善衣食住行的功能,到了周末和节假日,就开车到周边短途旅行。去年,她在车尾厢增加了茶饮操作台。空余时间把车子开到开阔的江边草地,打开后尾厢,开始售卖柠檬茶和甜点。“我们出去摆摊,不是只去卖一杯柠檬茶,而是希望能有更多与他人的互动。”在菲菲看来,夜市只是一个场景,她开始经营自己的粉丝群、抖音账号,举办小型的露营、音乐会、狼人杀活动,积累了大量粉丝以后,她开始孵化了“野食集市”的品牌,当起了活动平台和摊车经纪人。

听音湖、渔耕粤韵文化园、南海新经济小镇、鹏瑞利商场……一场接一场的特色夜间集市,不仅丰富了佛山夜生活,也让菲菲有了与更多人分享新生活方式的途径。

“有很多我们以前的粉丝,现在都变成我们的vanlife的伙伴,成为了我们夜市里常驻嘉宾。”菲菲说,阿煊就是其中之一。

从热爱,到传递热爱,菲菲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比单纯摆摊更酷的事情。“我们通过搭建一个夜市平台,把更多的小众文化表演艺术者、音乐人、文创艺术融进来,同时通过网络渠道,把大湾区同样热爱这种生活方式的人群聚集起来,打造一个湾区青年集聚平台,是一件更有价值的事情。”

同样把夜市当成社交场景的还有度文。过去两年,他常常会开着一辆印着“球岐旅徒”标志的蓝色雪糕车,从江门出发,到大湾区城市环游,佛山是来得最多的城市。“虽然这里业态最内卷,但政府政策最开放,消费立足,社交生态最好。”

8年前,度文就是第一批开着雪糕车开始全国旅行的人。旅行一次大概45天,最远的一次开到了云南。一边卖雪糕,一边旅游,一边跟不同人的交流,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方式。“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摆摊人,因为我在夜市里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交流和见识。”

“我们常说夜经济,但其实应该更多地渗透夜文化,我们不单单盯着消费,而是希望强化摊主和游客之间的互动,让大家在现场能够感受轻松的社交氛围。”菲菲说。

流量

通过社交媒体带动消费

夜市里,每个摊主都有内心追求的一片天地。有人渴望拓宽社交渠道,有人希望把自己的热爱传递开去。

与何显祥吧摊位选在熙熙攘攘的主街上不同,黄晓辉的文创店铺位置有点偏,但并没有影响他的“流量”。晚上8点半,店铺了已经有七八个人在选购,把通道都挤满了。平均每15分钟,上一拨人走了,又来一拨人。

这些前来选购的人中,大部分的都会买走这款“明星”产品——Q版醒狮陶瓷音乐盒。拧紧发条,悠扬的音乐就从醒狮陶瓷公仔的底部传出来。“这是我们团队与上海音乐盒博物馆合作设计的一款音乐盒,第一次把醒狮、陶瓷这些佛山元素与音乐盒结合。”黄晓辉表示,与传统醒狮不一样的是,我们将它设计成Q版的,更受年轻人喜欢,所以买走这款音乐盒的大都是年轻人。

“70后”的黄晓辉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在从事文创工作前,黄晓辉做过16年的人力资源管理,曾在多家企业担任高管。“感觉触碰到行业的天花板,于是我就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2008年,黄晓辉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博天文创”,逐步便踏上了文创探索之旅。如何将非遗产品变成一个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是黄晓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2019年,黄晓辉来到佛山禅城,他被这里浓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佛山有很多历史沉淀,如功夫、陶瓷、剪纸等,不同文化元素给了我很大创作的空间,同时佛山政府对文创这一块十分重视和支持。”于是,黄晓辉就选择在禅城扎根,创作了一批具有佛山元素的产品,并在佛山开了第一家店。

除了把佛山陶瓷与音乐盒结合,黄晓辉还与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冯祖辉合作,创作设计了狮头陶瓷蓝牙音响。经过探讨,最终选了传统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英狮头代表进行创作,颜色搭配上也更加鲜艳,突出个性。

和千篇一律的小商品相比,具有佛山特色的文创更显得难能可贵。“如今,我们已经设计了100多款文创产品,我们发现具有佛山元素的文创产品,最畅销,特别受年轻人欢迎。”黄晓辉希望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多角度的方式,把本土非遗文化IP与文创产品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推动非遗文化融入到年轻群体中去。

与佛山文创产品自带“光环”不同,在这股摆摊热潮中,直播和短视频发挥了重要的引流作用,让摊主找到认同感之余,得到更多的收益。

菲菲在江边用车尾厢卖柠檬茶的时候就开始运营了自己的抖音号,持续发布短视频记录摆摊日常和活动视频,成为吸引本地粉丝主要途径。阿煊和做柠檬茶的搭档会引导顾客加微信,现在他们拥有3个粉丝群,聚集了超过1000位本地活跃好友,不少群里的好友会追随他们的摆摊足迹觅食。“最高峰的时候,我一晚上可以卖1000只鸡翅,都是靠经营私域流量,让熟客能够找得到我。”阿煊说。

赚钱?

享受生活价更高

“我一个月大概摆摊15天,利润能有几万元。”阿煊笑言,他的夜摊收入十分可观,但对于大部分摊主来说并不具备参考性。除了烤鸡翅的手艺过关,更关键是付出了很多的社群运营的努力。

摆摊究竟赚不赚钱?对于一部分摊主来说,这或许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里摆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凑热闹,更多的是在找到有着共同爱好的人,推广悠悠球。这种满足感很难通过上班获得。”何显祥说,目前,在佛山玩悠悠球的群体还是比较小众。希望通过摆摊让更多人认识悠悠球,让更多人知道悠悠球是一项潮玩运动,需要不断发掘原创招式的高智商运动。除了在摊位上表演花式悠悠球外,何显祥还设置互动挑战项目,比如还原魔法、悠悠球现场PK档主……这些努力与尝试,慢慢地让何显祥收获了一批小粉丝,并跟着他学习。

“不要抱着赚大钱的心态摆摊,我只是想随性的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度文的“球岐旅徒”雪糕车队已经发展成20台车的规模。球岐,就是粤语的“求其”,表达一种无需计划与目标,随性做自己的旅游态度。而这些车主中有插画师、文身师、摄影师、音乐人、车手、改装车师傅,自由的职业属性,让他们有更向往的自由的生活的可能,“当你习惯了这样生活方式,追求的就不仅仅是摆摊赚不赚钱,而是你在这里见识到了什么。”

不管是“技多不压身”的斜杠青年,还是向往自由生活的潇洒少年,夜经济的调性都让其有了“青年友好”的底色。摆摊自带的社交属性,让逛夜市的满足感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更有可能在人的“乐趣”上。市集兴起的底层逻辑是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升级。年轻人向往市集的创意与烟火气,归根结底,是寻求有趣的人、货、场。

统筹:南都记者 何惠文、关婉灵

采写:南都记者 关婉灵 胡嘉仪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