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官制度

关于古代官职的文学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进,不断变化。大体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官制:夏、商、西周采用的选官制度,遵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代代相传,占有封地。

2. 军功授爵制: 战国、秦国采用的选官制度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基础。

3. 察举制: 两汉时期采用的选官制度,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初期重德才,后期随着豪强地主并起,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导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了中央集权。

4.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选官制度,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俯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

5. 科举制:隋到清采用的选官制度。

(二) 官职设置

关于古代官职的文学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2)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 主要行政区是。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 主要行政区是,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 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中设若干,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关于古代官职的文学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3)

(三)官名释义

1.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3.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4.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5.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6.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7.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8.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9.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10.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11.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12.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13.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14.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15.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16.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17.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8.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19.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20.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司马迁曾做过太史令。

21.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22.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23.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24.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25.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26.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令。

27.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衔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28.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29.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30.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31.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32.经略使: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3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34.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35.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36.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37.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38.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39.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40.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41.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42.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43.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44.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45.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如《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46.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

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四)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关于古代官职的文学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4)

1.任职授官

(1)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

(2)授:授官,任命。

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3)除:任命,授职。

除臣洗马。(《陈情表》)

(4)拜:授给官职。

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5)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6)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7)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荀)彧荐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8)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告子下》)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任用予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战国策·秦策二》)

(10)提:提拔。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北史·魏收传》)

(11)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1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孔丛子·答问》)

(13)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4)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汉书·苏武传》)

(15)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2.提升职务

(1)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擢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汉书·赵充国传》)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

(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超擢、超迁:越级破格提升。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谭嗣同传》)

(孝)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3.调动职务

(1)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史记·淮阴侯列传》)

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2)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数年,迁朔方刺史。(《汉书·翟方进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3)出:指出京受任。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4)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4.兼职

(1)领:本职之外兼较低职。

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范晔)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服终,服丧结束)(《宋书·范晔传》)

(2)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羊舌鲋摄司马。(羊舌鲋,人名)(《左传·昭公十三年》)

(3)权:临时代职。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假:暂时代理。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5)行:代理官职。

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欧阳修《泷冈阡表》)

(6)署:代理,暂任。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7)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史记·陈丞相世家》)

关于古代官职的文学常识(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5)

5.降级免职

(1)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2)放:驱逐,流放。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战国策》)

(3)贬、谪:因过失而降级。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4)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上搜才表》)

(5)左迁:降级使用,贬官。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6)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6.辞官

①悬车:辞官居家。 ②解官:辞去官职。

③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④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⑤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

⑥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⑦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7.其他

①视事:任职。 ②下车:官吏初到任。

③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

当堂检测: 判断下列对古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1.“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事。( )

2.“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等。( )

3.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

4.“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地主持乡试,并督察各地学官和生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5.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社会掌管国子监或太学的重要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至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善天下”的表现。( )

6.“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既规劝天子改正过失,又对百官及各地事务进行弹劾或劝诫的官。“谏”的要义在于“直言以劝正”。( )

7.“迁”与官职调动相关,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左迁为升官,右迁为降职。( )

8.“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如“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

9.“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的意思。( )

10.“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

当堂检测答案:

1.×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2.×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3.√

4.×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

5.×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

6.×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7.×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8.×转除:升官。转任:转换所任职务。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

9.ד改”是调动官职。

10.ד转”是关于职务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