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法国,大家心里会想到什么?是时尚和艺术的结合体,是浪漫和爱情的发酵地,首都巴黎更是承载了一切少女对梦的幻想。今天我们从歌剧开始和你邂逅一个不一样的法国。

为什么法国人会对意大利歌剧冷嘲热讽?

很多人会把歌剧和音乐剧混为一谈,实质上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他们之间的联系恐怕只能说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更加具体的说都是通过舞台,音乐,唱歌来推动剧情达到演出效果。

他们有联系但都不是必然的,无论是起源地,还是时代背景,演唱方式,艺术元素等相差甚远。歌剧诞生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发展的成果。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邂逅法国歌剧的现实和浪漫)(1)

十七世纪绝大数欧洲人民都被沦陷的意大利歌剧,而在法国却惨遭滑铁卢。法国人排斥意大利歌剧是有多个层面的,首先,法国人对外来文化尤其是意大利的歌剧有一种天生的反感,因为很大一部分法国人总是自视高贵的,加上和意大利之间的语言障碍无法理解意大利歌剧所表达出来的内容。相比之下,法国土生土长的宫廷芭蕾舞剧会更受本地人的青睐。这个时候的法国人去听歌剧似乎就是图个热闹。

政治因素也是当时意大利歌剧无法在法国发展的原因之一,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四世倡导人民抵制意大利文化,甚至一度解雇了意大利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国王抵制意大利文化,但却不讨厌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甚至鼓励本国坚持原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歌剧。

横空出世的法国版歌剧俘获民众的心

普通人不喜欢意大利歌剧的原因不过是听不懂意大利语或欣赏不来其中的唱腔。此时法国第一部歌剧在各种质疑声中横空出世——《波蒙娜》,音乐家们才逐渐消除了法语不能唱歌剧的顾虑。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邂逅法国歌剧的现实和浪漫)(2)

原本能走上人生巅峰的法国作曲家罗伯特·坎博特却因为经济纠纷惨遭牢狱之灾。这个时候罗伯特的同行巴普蒂斯特·吕利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事业脑,他早就垂涎罗伯特的法国的皇家音乐研究所的歌剧专属权。

吕利通过这次机会帮助罗伯特离开了监狱同时获得了特权,虽说有一些不道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吕利的才能。在吕利的带领下歌剧越来越具有法国特色。一六七二年,吕利创作的《丘比特与酒神的欢庆》在巴黎歌剧院上映,这部兼备英雄主义又有法国特色的歌剧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

吕利在歌剧的创作方式上别具一格,首先减少了意大利的歌剧中的花腔部分,通过改变宣叙调的节奏等来适应法语的发音,更加注重剧情的发展。所谓艺高人胆大,他创新性的将法国本土艺术芭蕾舞剧融入格局中,果断吸粉无数。可以说吕利开启了法国歌剧的先河,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着敢于抓住机会的胆量,和自身的才华横溢以及那么一点点运气,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邂逅法国歌剧的现实和浪漫)(3)

吕利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当时统治者路易十四世的推波助澜。路易十四世十分热爱宫廷芭蕾舞剧,对吕利的才华也是十分欣赏。可以说吕利也是个人精,他的作品中常常有着浓浓的政治意味,例如典型的有1674年创作的《阿尔切斯特》,就是为了歌颂路易十六世荷兰战争的胜利。在他的歌剧中时常把路易十四世比作太阳王,自己则是一颗星星做太阳王永远的追随者。艺术,宗教往往都会发展为统治者的一种工具,几乎无一例外。

从《卡门》到《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法国歌剧的高光时刻

法国一跃成为了世界上第二的歌剧大国,在这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从十七世纪的创新到十九世的问鼎,法国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战争,这个时候艺术展现出了他蓬勃的生命,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却愈发的熠熠生辉。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邂逅法国歌剧的现实和浪漫)(4)

我们熟知的,但可能没有去歌剧院现场感受过魅力,有一点艺术修养的人都听说过的这部歌剧——《卡门》,这也是乔治·比才最后一部作品,是被后人冠上了法国歌剧里程碑的作品。这部作品凭借着其强烈的现实主义表达方法和“电影化”的表演而大放光彩,当然这是后话了。毕竟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往往不会被当时的人们所欣赏,这也是许多艺术家去世后才出名的原因。

《卡门》于一八七五年三月三日在巴黎戏剧剧院首映,结果却是强差人意。比才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搬上舞台,采用现实的手法描写场景,具备了法国喜歌剧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在艺术性上做到了登峰造极,这样一部接近完美,放入现代都极难超越的神作为什么不被当时法国人支持,甚至被诟病成“一部淫秽的作品”。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邂逅法国歌剧的现实和浪漫)(5)

可想而知,比才大胆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下的波西米亚女郎形象如一把利剑,一层层剥开当时民众的内心,不愿自省的人总是排斥真相,而真相会迟到,永远不会不浮出水面。这位被尼采称为“地中海的太阳”的艺术家陨落后,他的作品终于被认可,也是因为这部里程碑棒的作品法国才有了和德国,意大利可相提并论的歌剧。

浪漫主义末期的代表作非一九零二年德彪西的《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莫属了。德彪西映像派大师,他的作品彻底排除了德国瓦格纳风格,使法国歌剧从这种风格中解放了出来,也不同于卡门的现实主义赤裸裸的去直面人性,更多的是一种“欲说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

后知后觉的《卡门》和十年磨一剑的《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在法国的歌剧史上留下来浓墨重彩,掀起两次高潮。两种风格迥异的奠定了法国歌剧的新高。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邂逅法国歌剧的现实和浪漫)(6)

歌剧诞生至今四百年左右,其形式,风格等不断的丰富,不同时期给予他不同的内涵。歌剧这种复杂又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在经历战乱,时代变迁没有中断是因为他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美的震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就像黑夜里天空那点点的星子,梦幻又美好的存在,心里有光终归是不易迷航。

法国浪漫的不仅仅是歌剧,是这里的一切。而今天我们只是与浪漫撞了个满怀,遇见了歌剧不一样的前世今生。此生有幸,愿协汝共赴剧院,享盛世好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