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高雅的艺术作品,凝重而丰厚,能叩击人的心灵,开阔人的心胸与眼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但往往不易被大众所接受。

通俗的艺术作品,自由而随性,能够让人纾解压力,放松身心……但也常常因为缺乏深度,易遭淘汰,难成永恒。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佳作】

1.高雅与通俗

毕淑敏曾说过:生命之高下并不在于绵长或短暂,而在于丰美和深邃。以命之长短来衡量生命的意义,确实庸俗。若用高雅与通俗来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却是无知的。在我看来,能读出点味道的就是高雅的,与形式无关。

以俗写雅,大有人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人物白居易,用他的笔杆子写出了盛世,道出了衰败;他的诗通俗易懂,但凡读过几首诗词的人都能看懂他的诗。你说他高雅吧,他的诗中却无宝石点缀;你说他通俗吧,他却写出了大半个世纪,写出了百姓疾苦,诗中散发出高雅的淡香。以通俗之词道出高雅之意,这就是雅。能让不少文人学者奉为圭臬,让诗人墨客引为至交,让历史学家研究唐宋沧桑的诗,就是高雅。通俗的作品,能让人尝出高雅之味,品出高雅之精髓。

然而,高雅的作品想写得人人都“通俗易懂”,却未必行得通。曹雪芹的那句“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真真说出了不少读者的心声啊。初涉《红楼梦》,只觉得人名还未记清,故事已发展到高潮。或许吾辈皆浅陋,但不要忘记,现代城市水泥林场里的,可都是些“浅陋”的人啊。白居易的诗他们或许能哼上一两句,但让他们说出“黛玉葬花”这句,可真谓难如登天。现代社会有过一般的人是普通知识水平分子,让这些人来读懂被社会学家们作为解释明清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简直是天方夜谭。《红楼梦》不仅高雅,而且高深,高深得让人望而却步。一步作品的成功,不在于他写得有多高雅,或多通俗,能让人读懂,爱读,想读,才是高雅,能读出点味道,那就是雅。

繁华逝,铅华尽,能存留的,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的就是高雅。莫言来自乡村,他的文字自然带上了点俗气。可他的作品不但不“通俗”,还被认作“高雅”之作。因为他写出了实实在在的中国农村风味,展现土地力量。摘取诺贝尔奖时,他的言谈如旧,却不自觉地带出了那么点“雅”,所以说,雅俗之作,不在言谈文字,而在于所写之物是否让人读懂,让人读出味道。

我很喜欢七堇年,她是个网络作家,然而她犀利的文字却能透人心扉,让你看到文学的“雅”;我也很喜欢七七,她那通俗文字拍出的电视剧,在南非播放,把中国的“雅”送到世界另一个角落。

我们无法分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但我们能看明白自己的心。读一部文艺作品,不一定要是出自名家,只要你能从中领略不一样的风光景象,在恍惚后大彻大悟,那么这部作品就值得你回味,因为在你认知里,它就是“高雅”的化身,能读出点味道的,就是“高雅”。

2.适当感受高雅艺术作品的魅力

从古到今,高雅的艺术作品与通俗的艺术作品似乎总是水火不容。高雅的作品是阳春白雪,厚重深沉,能给人精神的洗涤与身心的净化;通俗的作品易于被大众接受,却往往只是“快餐式”的文化享受,难以给人长久的精神滋养。面对高雅与通俗之争,愚以为,在感受一定的通俗作品的同时,不妨适当感受经典,与高雅使精神得到升华。

通俗的作品固然有其受人欢迎的地方,它的碎片化与功利化,能满足人们短暂的精神需求,然而,在它发挥了自己的功用之后,便往往为人们所淘汰,变得一无是处了。像如今的商业化时代,电影本来是贵族们才能享受到的高雅文化享受,但自从第一部商业电影问世,品味高雅文化的权力下移,普通大众在五花八门、类型多样的电影中各取所需,电影的内容变得功利化、通俗化,人们看电影也不是为了得到精神滋养、灵魂的升华,二仅仅是为了在忙碌的、为名利奔走的生活中得到暂时的休憩,抑或是给自己空虚的精神注入一点活力。因此,人们不厌其烦地追求看这种快餐式的文化享受,也成就了通俗作品的价值。

然而,高雅艺术作品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尽管大多数读者对于《百年孤独》、《红与黑》这类厚重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死活读不下去”,它们还是应该成为我们的阅读选择和文化追求。因为推究原因,读不下去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阅历不够,审美品位仍有待提高。同时,人们的功利心太强,远远盖过了纯粹的“因为热爱阅读而阅读”,与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存有隔阂,不能了解它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超越时空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不致于被商业的气息熏染,我们不能抛弃高雅的艺术追求。

时代呼唤我们能放下浮躁功利的目的,静心适当感受一下高雅作品所带来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就算对于《论语》、《庄子》等作品的理解仍缺乏深度,就欣赏一场古典音乐比听偶像的演唱会要枯燥乏味得多,就算许多世界名画十分抽象、难以吸引眼球,在耐心品味它们的时候,我们不管阅历深浅,都能体味到厚重而凝练的气息,渐渐体悟到它们长久不衰的原因,感受不同于通俗作品的精神的陶冶,与心灵的触动,这时功利化的时代应孜孜以求的啊!

因此,适当地感受高雅作品的魅力,不强求完全领悟它们的内涵,只为一次与高尚的心灵、与过去的时代、与伟大的思想的对话,在拯救功利化社会方面显得更为急迫和紧要。

3.高雅并非“艰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概很少人能在那一簇剑眉与八字须的注视下仍从容不迫的。鲁迅,以其思想的深刻锐利被历史铭刻。然而,面对如今“艰深难读”的指责,恐怕也要口中苦涩了。

鲁迅在教科书中的文章日益删减,全因中小学生难以品味读懂,我们要试问,诚如周先生这样曾以一笔挽中华波澜的高雅文学家,为何反被避之不及?高雅文学作品,乃至文艺作品,并不是以艰涩枯躁(燥)冠名,只是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读,又该如何云读懂,最后只能找个借口,沦陷入浮躁的“快餐文化”中去了。

就所谓高雅的文学作品来说,因为它们富有丰富的时代精神,意识文化,是现代人塑造人格的重要指标,这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我们品味到荆柯(轲)敢于殉国的勇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的周正;“梧桐更兼细雨”是李清照的凄婉……凡此种种,为历史的进程引领了方向,而又为后世人的修身提供了无限的蓝本。高雅文学作品不仅不应逃避,反而应被推崇。

就其对人的指导,我们想到传统国学大师南怀瑾,南怀瑾年轻时有幸结识位高僧,得以入寺阅读书籍,在那里,他通读了许多道家秘本,最后,在《金刚经》中参悟了世人无相的真谛。从此四处寻师访道,磨砺修为。中华的传统文学作品可谓浩瀚,南怀瑾也许只望见其冰山一角,但对成人成事,已大有(裨)益。高雅文化大可这样定位,那些真正有神韵,有内涵,而能使人登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都实在有无穷的价值。

而如今,大多人抱怨不会读高雅文化,实则是他们并没有静下心来,高雅文艺与我们所说的通俗文艺不相同,他并不艰深,只不过需要更多的冷静和耐心,你匆匆行走,拥挤于人潮之是,想要去品味高雅,自然是不行的。另外,高雅与通俗的分界也被人界定不清。《红楼梦》、《水浒传》这一类在出世时也被称为流俗,但经历时间考验,却被证明具有巨大意义,学者称,看《红楼》,研究者看到的是淫,而文人志士看到的是情。不会分辨,无法深入,成为一道阻隔人们与高雅的一道分水岭。

高雅文化如光风霁月,淡以修身;如明镜止水,静以为鉴;如青天白日,需纳之于怀。一起品高雅,远尘俗。

4.让高雅不再“高冷”

“高冷”,即高贵冷艳,这正是高雅之作往往给人的印象,虽然高雅之作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却少有人能拨开重重迷雾,领略其内涵,吸取其精华。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应当让“高雅”卸下“高冷”的外衣,走近大众。

高雅的艺术作品往往浓缩着人类文化的精粹,是寄托着人类精神的伊甸园。无论是诗词文曲,还是歌唱舞蹈,其高雅之处皆在于代领人们进入一个它所创造的境界中。让你领略不同的风采,汲取不同的启示。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可谓儒家学派之学术精华,指引我们逃离现实的喧嚣,沉浸于文化之中。

然而,由于所处年代不同,抑或身处境界有异,高雅艺术作品往往曲高和寡,“高冷”得让人无法接近。高雅之作不像通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跃然纸上,使人一目了然,自由而随性。高雅作品虽能叩击人的心灵深处,给人以启迪,提升素养,但这些都建立在能够读懂并理解的基础之上。毕竟现今社会中大部分为凡夫俗子,倘若高雅之作一直继续维持其高冷外貌,必定无法为普罗大众所接受而被“束之高阁”,那么,即使再高雅又还有什么意义?艺术作品为人所创造,亦为人所欣赏,因此应当尽量贴近人群,唯有这样,才能对更多人有所裨益,实现它真正“高雅”之处。

让高雅不再高冷,也并非是让高雅直接走向通俗。通俗作品虽易为大众接受,却因缺乏深度易遭淘汰,如2013年风靡全球的《江南style》骑马舞与2014年中国神曲《小苹果》都曾一周内创下几百万点击率的记录,但轰动一时后不过半年便“夭折”;而高雅之作,无论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或是外国经典,都经历时光磨练越醇越香。

让高雅不再高冷,既可以从创作方面入手,也可以在传播时注重适应性。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皆取材于生活,并通过虚幻想象等手法描述文革时期的实事,鞭挞现实反思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热爱,既贴近生活,又直击人心,引人反省,谁说他的作品不高雅?笔者看来,能把高雅传递开,才是真正的高明!此外,现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国传统大赛》不也是传播高雅文化,使之更适应大众的好途径吗?

如何使高雅不再高冷,让高雅作品真正走入人心,是每个人应当思考的。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文化!

5.下里巴人也要“高大上”

高雅的艺术作品凝重二丰厚,但却曲高和寡;通俗的艺术作品自由而随性,但却缺少深度。而我认为,通俗的艺术作品若能结合高雅的文化,则能取长补短,更好地为我们传播优秀文化。

高雅艺术作品犹如阳春白雪之凋,高山流水之音,高而和寡,高雅而小众,它们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主题、蕴藏着极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按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它们是文化上璀璨的明珠而可叹今人无人能慧眼识珠。而通俗文化犹如下里巴人之调,民谣儿歌之音,自由而随性,通俗而大众,它们是大众口耳相传的文化,流传极广且易接受,但却易于流于低俗之流,难登大雅之堂,故我认为,高雅文化若能以通俗艺术作品为载体,使下里巴人也能“高大上”,那么定能更好地为我们传播优秀文化。

下里巴人如何“高大上”?自然是要从高雅文化中汲取养料,充沛自身底蕴。如用电视剧这种大众媒体搭载高雅文化,便能创造出优质电视剧。《孔子》便是很好的例子,一直以来,孔子都被尊为“圣人”,供奉于庙堂之上,其思想几千年来也一直为上流社会,知识分子蔡熟知,而《孔子》为我们还原了孔子这位传奇人物跌但起伏的一生,将孔子从“神”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剧中始终贯穿了孔子的各种思想,优秀品质,使之不再神秘,更易为大众接受。《孔子》是通俗的艺术作品,但当它结合了高尚文化之后便成了不可多得的优秀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建国大业》恢宏壮阔,《家有儿女》寓教于乐……许许多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告诉了我们,下里巴人也能“高大上”,也要“高大上”!

而追求“高大上”便是追求制作、规格高吗?我看未必,通俗艺术作品容易陷入三俗误区:低俗、庸俗、媚俗。我们要火眼金睛,善于辨别。《富春山居图》斥资过亿却并不叫好,《小时代》充斥着拜金主义,韩版《甄嬛传》被指低俗,他们在追求高大上的道路上却掉了“三俗”的陷阱里,而广电总局对于“三俗”的抵制,对于滥用网络语的限制,对于宫廷剧,抗日“神剧”的叫停也体现了普通大众对于通俗文化不等于低俗文化的认识啊!

通俗的艺术作品就如精美的盒子,而高雅文化就如璀璨明珠,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而我们应追求下里巴人也要“高大上”的同时,也切记不要干买椟还珠的傻事啊!

6.能俗也能成永恒

前几年流行《江南style》,《爱情买卖》,再到最近的《小苹果》,在其辉煌之际无不充斥着大街小巷,可谓是“枕上,马上,厕上”皆可闻。而时间一过,就犹如一盏原本金光闪闪的挂灯落地,瞬间就支离破碎,从此销声匿迹。

的确,很多通俗的作品为搏得观众眼球,或是放松人们身心而自动降低作品的深度,减少作品的内含(涵),而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寿命太短。当有另一件新鲜通俗的东西出现时,原本的就会立马被替代。而我却认为:通俗的作品同样可以永恒,而前提必须是有深刻的寓意,或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持续的动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首通俗易懂而又深入人心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至今仍被(为)人们所传唱。简剖此诗,并无多么华丽的词藻,也无多么巧妙的构思,只因它老妪能解,寓意丰富而成为永恒。初观此诗,可能觉得平平无奇,而咀嚼至诗尾,才不禁对诗人满腔敬佩,这是对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的赞颂啊!

香山居士的诗历来被称颂为“通俗中的经典”,白诗妇孺皆可读,妇孺皆可懂,谓之“通俗”;白诗寓意之深,其内容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虽历经沧海而不衰,谓之“经典”。至今耳边仍常萦绕着十几年费翔的那首《故乡的云》,歌中对游子的深切呼唤牵动了多少人的心,而这首歌也因为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让听众产生共鸣而被奉为经典。

通俗也能成永恒。通俗的语言与深刻的内涵的有机结合必将成就一部永恒的作品。设想一下,假如一部作品中尽是高深奥妙的术语,生僻难懂的字词,那么它的读者将仅限于少数的那几个精英,这对于推动全人类发展是绠短汲深的。唯有那些以通俗的文字为载体,寄托深刻的精神的作品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莫言的作品取材于生活,乡村,通俗易懂,却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他自己也坦言:“书就是要写给人们看的,人们看不懂,多深刻的东西也没有用。”

通俗的作品也能永恒。这就启示着人们:不要故作高深,故藏玄机,而应创出真正有价值而又便于人民大众接受的东西。

7.让高雅浅一度,让通俗深一度

高雅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家看来,它能够叩击人的心灵,开阔人的心胸和眼界,甚至能够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然而身位(为)大众的我们是接受不来的。相反,对于那些通俗的艺术作品,却能够使我们纾解压力,放松身心,令人遗憾的是它难存于时代这本挑剔的书,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让高雅浅一度吧!那样我们才离你不远。舒伯特有一曲交响曲,它只有两个节奏段,相比别的交响曲,少了一个甚至两个奏段,这毫不削减大众对它的喜欢,一听再听,有的还单曲循环。一些不泛(乏)对高雅崇崇敬的“好事者”想要补全这首交响曲,然而都以失败告终,不为什么,只因大众继续听他们热爱的交响曲,并不为后来诸多的所谓“高雅”的版本所捍(撼)动,这首交响曲后来被人们命名为《未完成》,舒伯特的这首《未完成》恰到好处,离高雅浅一点,让人们离它近一点,不失为一首完美的杰作。高雅的作品在大众心中就如同天边那颗星,可望而不可及,那么通俗一点的作品又是怎样的“遭遇”呢?

周国平曾这样说过: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作品并非一问世就是经典,因为它还要经历时间的磨砺。与人们的观点看齐,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然而时间这把大尺却狠狠抽打了我一记耳光。巩(龚)林娜的一首《忐忑》在当年是风靡一时的,广场上的大妈有时也会跟着“咦啊”地唱。鸟叔的《江南style》也在当年提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使人时不时地连唱带跳地跟从。2013年也有一首挑起大众兴趣的歌曲《孤(狐)狸叫》这似乎都是成功的艺术品,能使人纾解压力,放松身心。然而却在时间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试问这通俗的作品现在还有人仍存有当年那样的激情吗?

让通俗深一度吧!它能让我们靠得更近。正如上面提及的作品,缺乏深度,易遭淘汰,难成永恒。这也是人们的心境使然,对所谓艺术作品的看法。

让高雅浅一度,让通俗深一度,这是心之所向。有一首诗句说得好“姹紫嫣红开遍,是赋予这般断壁残垣!”由此可见,让高雅浅一度,让通俗深一度尤为重要。

艺术作品体现时代特色作文(高雅与通俗的艺术作品)(1)

——转自“作文选刊”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