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单主角”叙事电影。
被一些“影迷”认为,是演员的个人“单扛”。
另一层含义,是演员咖位的一家独大。
以香港电影的历史而论。
从李小龙、许冠文,到成龙、周润发和周星驰这几位演员,确实都符合这个定义。
他们都能以一己之力,站在商业电影的巅峰。
简单来说,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三十年,这五个人拿走了绝大多数年份的票房冠军。
而这个盛况,随着“双周一成”的落幕,就再难复现。
没有人能再有过去那种完全的统治力。
这里面当然也有原因。
一者是香港电影的阶段不同。
在港影开端、蓬勃与黄金年代,观众的入场意欲极高,而在衰微年代,拉观众入场都已经成为难事,这与观影的审美疲劳和选择的多元化也有一定关系。
二者是类型电影的衰落。
动作与喜剧类型电影全面衰退,而在过去,这两个类型都是票房重镇,当下硕果仅存的则仅剩下警匪类型,华语片的香港影史票房冠军是警匪电影《寒战2》,内地有六部破十亿票房的电影,其中四部都是警匪类型,但警匪电影在香港市场的历史统治力远远不及动作与喜剧电影。
在这两个因素之外,才能谈到演员本身能力的问题。
所以想要凭警匪类型片追平昔年“双周一成”的票房成绩,谈何容易?
故而在新世纪以来,但凡有影响力的电影,大多是双雄,或者多线叙事类型,比如《无间道》、《投名状》、《十月围城》、《寒战》和《无双》,无一例外。
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而在这样的局面下,市场同样培育出了新的巨头。
复盘来看,周星驰或许是港影巨头中天资最高的一个。
大银幕出道两年,就将一众前辈压低,从履历上来讲包括比他更早出道的成龙、周润发、刘德华、梁家辉和张学友、梁朝伟等人,创下了连续统治香港影坛四年的空前纪录。
又在“双周一成”落幕之后,以一己之力两次推高影史纪录,上探6127万的票房高点。
更是以导演身份,多次惊艳影坛。
而成龙的全球知名度与周润发的综合能力,同样横压同代。
其后则是去往好莱坞打拼的李连杰。
再后才是新“巨头”演员,刘德华、郭富城、甄子丹、梁朝伟及古天乐。
他们的特点是“各领风骚”。
郭富城曾经在九十年代以《风云之雄霸天下》“虎口夺食”,其后又在一零年代斩获两个香港年度票房冠军,也是目前香港影史最高票房纪录的保持者,刘德华和梁朝伟在零零年代一共斩获四个香港年冠,甄子丹在一零年代也两次登顶年冠。
在内地票房爆发之后,大家的关注点逐渐从香港一隅的市场转移。
而与香港市场一致,撇开半隐的周润发,高票房作品同样集中在上述五人手中,头部票房则以郭富城、刘德华和甄子丹三人的成绩最为突出。
但如果不考虑动作领域的甄子丹,单就郭富城和刘德华二人而言,还能有“单扛”的统治力吗?
这是一种“追平”历史的可能性。
从历史作品而论。
刘德华“单主角”电影的票房表现要明显赢过郭富城。
但基于二人作品尤其是商业片数量的极大差距,这个问题尚可斟酌,尤其若论头部“单主角”电影票房,郭富城非但不弱,甚至犹有过之。
比如郭富城大男主电影,有12亿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7亿的《西游记之女儿国》和2.15亿的《秘密访客》这三部,这种表现,今天的香港演员里有多少人能够逾越?
刘德华的一番单男主票房,大概有3.15亿的《风暴》、3亿的《天机·富春山居图》、4亿的《拆弹专家》,如果不考虑刘青云的因素,还可以再加上一部13.14亿的《拆弹专家2》。
所以这就是可供斟酌之处。
但无论如何判定,二人皆并没有达到上文所述的“统治力”标准。
不过,虽然去者不可留,但来者尚可追。
刘德华在商业电影领域从来没有停止过步伐。
郭富城在演技打磨到顶后,也开始将几乎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港产商业电影当中。
就待映作品来讲,刘德华的《金手指》与郭富城的《风再起时》、《扫毒3》皆是双雄和多主角式作品,而《危机航线》、《战疫天使》与《断网》、《临时劫案》则因二人咖位的一家独大,可称个人“单扛”,票房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二人不约而同开拍了全新的商业电影。
一部是英皇投资、麦兆辉导演的《内幕》,郭富城领衔,配搭任达华、吴镇宇和方中信等演员。
另一部是关智耀导演的作品《潜行》,刘德华领衔,其他演员包括任达华、彭于晏和林家栋、郑则仕,题材与卧底、缉毒相关。
这其实非常值得鼓励。
因为香港电影本身以商业片著称。
郭富城也应该减少在小众文艺电影方面的投入力度了,商业电影是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商业制作才应该是他未来十年的重头戏,也让人看看演技到顶的偶像派,究竟有如何惊人的真正实力,刘德华本身也开启了大片模式,故谓双雄争辉。
而相对于某些影迷心心念念的“单扛”,就趋势而论,即将成为现实。
两大巨头的各自为战,几率远高于双雄携手。
或是新的时代里,最富看点的鏖战。
或可大胆放言。
未来数年内的香港票房纪录。
或将由二人交替改写。
但并不需要再论胜负。
权当他们,为余晖年代的港影。
略尽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