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我国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就是以出身和血统作为做官的依据,按照宗法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战国时期,出现了按照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军功越大所授爵位越高汉代武帝时期开始,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由地方推举孝顺、有才、有德的人才出来做官,或者由中央征招这样的人才,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区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区别(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区别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我国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就是以出身和血统作为做官的依据,按照宗法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战国时期,出现了按照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军功越大所授爵位越高。汉代武帝时期开始,选官制度是察举制。由地方推举孝顺、有才、有德的人才出来做官,或者由中央征招这样的人才。

曹魏建立后,吏部尚书陈群向曹丕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州郡推荐人才出来,人才分为九个档次,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不同档次授予不同的官职。九品中正制当初为国家选了一些人才,但是由于是举荐,就存在着推举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官。长期下去,高官厚禄的地位被一些特权家族垄断,隔断了一般民众的上升通道,阶层逐渐固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官僚体系结构,某些世家大族世世代代做高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这个时期国家长期处在分裂中;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政治黑暗。通观历史,古今中外,凡是按血统区分等级的时代都不是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