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为莫言写母亲带他捡麦穗而指责他们母子,说他们人品不好,更有甚者,骂他们骂得很难听(为了避免不能通过,就不重复他们说的话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莫言谈母亲捡麦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莫言谈母亲捡麦穗(莫言的捡麦穗系列)

莫言谈母亲捡麦穗

很多人因为莫言写母亲带他捡麦穗而指责他们母子,说他们人品不好,更有甚者,骂他们骂得很难听(为了避免不能通过,就不重复他们说的话了)。

我早就想写一写这件事,但是因为最近很忙,抽不出大块儿时间,就搁下了。

但是这个问题好像热度不减,总是能看到有人指责他们,甚至用恶毒语言骂他们,就忍不住还是想说一说。

因为要说的话很多,我打算分成几段来写,每一段都独立成篇,阐述了关于所谓的“偷麦”的不同看法。

首先,他们母子是捡麦还是偷麦,是很难定性的事情。

我们小的时候都捡过麦穗,当然到了我能捡麦穗的年代,我国已经实行包产到户了,收过的麦子去捡,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们生活在被农村包围的城市,口粮还是够吃的,小伙伴们结伴去捡麦穗更多的是去玩,带一盒火柴,捡到了麦穗就地烧着吃,根本没有人管。

而莫言描述的年代,显然还是生产队年代,那个时候,所有地里的产出都是国家的。

所以有人就此指责他们是在偷。

地里的产出是国家的没错,但收割过的麦子再去捡,是不是偷就很难说了。

就像我们去捡麦子,地里的产出是农民的没错,但收过后别人来捡,并不会被这个农民认为是偷。

我专门问了我的公公,问他困难时期生产队收过的麦地再去捡算不算偷,他说最困难那几年,生产队麦子都收得很干净,除了妇女孩子,没什么人再去捡,就是捡也捡不到几穗,怎么能算是偷呢?

“但那是生产队的东西啊!”

“那都收完了,也不会再派工去收了,为什么不能捡?咋能算偷呢?”

一个亲历过合作社的老农民这么说,应该是符合当时的价值判断的,就是说捡麦穗不是偷。

所以莫言当时的情况也应该一样,不过是有些人掌握着话语权,说你捡你就是捡,说你偷你就是偷。

我们姑且就算他们是偷吧。

莫言母子“偷”麦穗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劳伦斯·柯尔伯格提出的著名的道德难题——海因兹偷药。

海因兹开了一家小小的钟表修理店,他和妻子十分恩爱。

但是他的妻子患了癌症病危,而他卖了自己的钟表修理店也支付不了药师高额的药费。

在药师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妻子的救命药。

在这个故事中,其两难选择在于应该遵守法律还是维护妻子生命的权利。

柯尔伯格向大家提出问题:海因兹应不应该这么做,为什么?并通过被试者给出的答案以及其理由,分析其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各包含两个阶段。

这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就不展开研究了。

我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问大家:你们认为海因兹该不该偷药?

人们一定会分成两大派,一派说:再怎么样也不能偷东西啊!

一派说:他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这里我们不论对错,我就来问问你:如果在你小时候,饿得快要死了,妈妈明明有机会去捡麦穗救你,她就是因为讲道德不去,导致你后来一直发育不好,甚至得了一生治不好的病,你恨不恨她?

而事实情况是,不想办法捡麦穗,孩子可能就不是病了,更可能的是死亡。

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对孩子的爱之间,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我相信,天下绝大部分妈妈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尊严。

这和徐峥的《我不是药神》很有相似之处。

在《我不是药神》里面,程勇违法为白血病患者进口“假药”,救了无数白血病患者的命。

我想请问一下大家,你认为程勇是坏人吗?

电影上映的当月,李克强总理就对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的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真实事件被拍成电影,推动了法律和民生的进程,而没有被拍成电影的“偷麦穗”呢?

我不相信我们的领导人在看了母亲为了让孩子活命而去地里捡收过的麦穗时会认为他们是在偷。

我们所有的人,在指责评论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同理心,想想如果自己处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

拍着自己的良心想一想:你真的能做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

做为一个父亲或者母亲,明明有机会让孩子活下去,却为了不确定的道德放弃这个机会,让自己的孩子离开这个世界,这真的就是道德?

法律也是以人文本的,《我不是药神》的原型陆勇最终被无罪释放,也是体现了我们以人文本的法律精神。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莫言的母亲,站在道德的审判庭上,有哪一个法官会给一个努力让孩子活下去的母亲定罪?

#莫言##道德#​#道德与法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