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道德经》28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理解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1)

脊梁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释〉

知:知道,明白。

其:自己的。

雄:阳性,形容强壮,阳刚。

雌:阴性,形容柔弱,谦卑。

溪:小河流,溪涧。形容弱小。

常德:自身恒常不变的德行。

离:分开。

复归于婴儿:回到婴儿的质朴状态。

白:光亮,光耀。

黑:暗淡无光。普通。

式:榜样,楷模。

忒:差错。

无极:无穷尽,无边无际。“道”的别称。

荣:荣誉。

辱:屈辱,平凡。

谷:山谷。形容心胸如山谷宽广。

乃:于是。

足:完全,充分。

朴:未加工的木材,比喻不加修饰。本真。

朴散:纯朴本真的人分散于社会。散:分开,分散。

器:器具。意为有功能与作用。

官长:古代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

大制:国家制度体系。

割:分裂,分割。

〈译文〉

知道自己雄强,但是坚守雌柔,甘愿做天下的小溪。做天下的小溪,自己的德行就不会离道,就是回到了婴儿的质朴。

知道自己光亮,但是坚守普通,成为天下的楷模。成为天下的楷模,自己的德行就不会与道有偏差,就是与道合一。

知道自己荣耀,但是坚守平凡,甘愿做天下的山谷。成为天下的山谷,自己的德行就很厚实,就是回归到本真。

回归于本真的人就是社会的有用之材。如果受到明君重用,就是国家的脊梁。因此,国家不会舍弃这样的人。

〈解读〉

本章是从人的社会价值层面阐述修心为道的意义。

修心为道,就是要克服人性弱点,去掉自我伪饰,破除自我,达到无我,回归生命本真,保持自己的淳朴本性,保持朴,做个真人。人本自具足,人生保持朴,才是社会的有用之材,国家的栋梁。

“知”而“守”,“守雌,守黑,守辱”,就是回归生命本真,保持了朴。就是坚守道心,遵循大道。遵循大道,反而是更加的“雄”,更加的“白”,更加的“荣”,更加的持久。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自身雄强,但是不恃强凌弱,不争强好胜。坚守雌柔,甘当天下的弱小者,如此,就是守住了道心,守住了婴儿般质朴本真的品质。守住了雌,“雄”方能更强,更持久。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自身光鲜亮丽,或者背依名门望族,但是不高傲自大,不盛气凌人,富贵不淫。坚守普通,甘做天下的行为楷模,如此,就是守住了道心,与道合一。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自身荣耀,功勋卓著,但是不恃功争名夺利。坚守平凡,虚怀若谷,如此,就是守住了道心,回归了生命的本真。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朴,是生命的本真,是诚信不伪,是无我,是道的本质。”复归于朴“就是守住了道心,遵行大道。

朴是道,器是术。朴是德,器是才,德是统帅,才是辅助。有才无德,是家道败亡、国家昏乱之贼。坚守道心,保持生命本真的人,就是回归了无我本心,是明道的人,才是社会的有用之材,国家的栋梁。所以,国家的人才制度必须是把德作为人才的第一衡量标准。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理解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2)

守黑则白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