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御伶十三红(浑源人文清代宫廷御伶)(1)

十三红

“十三红”姓孙名旺,系金贞祐间,铠甲制造家,入元后官授顺天路工匠都总管孙威之后裔,浑源西留村人,七岁丧父,弟孙庆,妹孙娴,全家母子四人,因家业破落,寡母幼儿,生活异常困难,旺八岁时,忽然失踪,母托族人四处寻找,渺无踪迹,疑被野狼伤害,家人痛哭流涕。

五年后,孙旺忽归来,母问及去向,呜呜不语,唯伏母怀涟涟哭泣,追问急,始跪母前道:“孩儿不孝,有辱祖宗,流入下九流成为伶人,切为母弱弟妹谋衣食故,被迫才走此路”。言罢复痛哭不已。母问及详情,旺才叙述原委。

清代宫廷御伶十三红(浑源人文清代宫廷御伶)(2)

原来,五年前,孙旺正在野外拾粪时,忽遇匪人二黑子,将孙旺诱入陕西,卖与水乐班学秦腔,一年后,班主病故,演员四散流窜,,孙旺与同乡逃往忻州,投入北路梆子吉祥班,学艺四年,奈何班主残暴吝啬,对学徒如同犬马,孙旺感到长此以往,何时才能养老抚幼,故而星夜逃归,其母听罢嗟叹不已,翌日,孙旺携带香纸锡箔,赴祖坟叩头跪拜,哀哀痛哭,时年一十三岁。

数月后,孙旺跪伏母前道:“孩儿奔波五载,四海求艺,数经名师教诲,学业虽未登峰造极,自信不难糊口养家,久闻归化域(今呼和浩特)是剧坛兴旺之地,愿去一试技艺”。母虽不舍,终究应诺,孙旺遂动身前往。

清代宫廷御伶十三红(浑源人文清代宫廷御伶)(3)

西口古道

路遇本县小经商者(其时走西口,俗称走口外者大盛)谈及归化城有两大班社,一是长胜班,一是潘龙班。长胜班艺人荟萃,名极一时;潘龙班虽系娃娃班,与长胜班相比大有逊色。孙旺入城后,直趋长胜班,言明专攻须生,并自报剧目五十余出,愿求一试,领班人凝视良久,一笑应之。

入班月余,每日跑把子,串龙套,未配任何主演角色,只有忍受冷落,静待时机。一日,城外郊区,包演社戏。该地风俗,正日上午,必须出演“金刚庙”以示酬神。适该班须生染病不起,须生角色无法配备。领班人向会首们求情改戏,恳求数次,会首不允,领班人正束手无策之际,孙旺又自报愿担当须生角色。班主为搪塞了事,便点头应允,但众行当个个嘲讽讥笑,以借口对戏为名,百般刁难。孙旺忍无可忍,高声叫道:“君等既然难容孙旺,何必如此作弄,师父传孙旺艺时,只传前台,未传后台”说罢一怒而去。

清代宫廷御伶十三红(浑源人文清代宫廷御伶)(4)

时隔数日,归化城内,大街小巷,人言鼎沸:“潘龙班内,新聘艺人十三红,唱、念、做、打,样样精彩,”长胜班主派人观之,但见观众拥挤,几乎无插足之地。而长胜班台下,观众寥寥无几,一片冷落气象。

这一巨变,威胁着长胜班的经济命脉,班主亲自趋赴潘龙班台下,默默偷看良久,不觉目瞪口呆,原来这个名噪一时的“十三红”,正是一月前在自己班内被人不齿的浑源家小孙旺,于是急找孙旺赔礼道歉,并以高资求归。孙旺婉言谢绝道:“人贵守言,穷贵守节,潘龙班识我于穷途之中,岂能背之而去”。数月后,名声愈振,十三红的传说,遂成为剧坛奇闻轶事。

清代宫廷御伶十三红(浑源人文清代宫廷御伶)(5)

慈禧太后

适有清太监因公经归绥,观戏后,啧啧称奇,回京后奏报于慈禧皇后。慈禧招孙旺入京,数次演出,深得赞扬,遂定为宫廷御伶。

孙旺沉默寡言,受好文史,皇家以重点御伶视之,聘宿儒教授以文史知识,数年后颇有文学修养。历代野史杂剧,稗官小说,无所不读。每每谈到历代史事,便铮铮有词,别有见解。平生爱岳武穆之立身处世,每当出演岳家戏时,必在“郎神”前焚香叩拜,唯恐贬渎英雄形象。常对同行感慨道:“人生在世,当以国家为重,吾辈小人,不能对国有所裨益,但品德二字,不可须臾忘掉”。

清代宫廷御伶十三红(浑源人文清代宫廷御伶)(6)

浑源

孙旺数次回探亲,闭口不言剧事,村人好奇,每问及宫廷情况时,辄转移话题,报之一笑。盖因蒙受时代的拘限,终认为自己所学之技艺,终归下品,辱没先祖,故一生不授徒。虽经皇家数次赐命传徒,皆托故谢绝也!

清代宫廷御伶十三红(浑源人文清代宫廷御伶)(7)

浑源西留.孙家祖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