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官渡之战,大家都明白,那是袁绍灭掉公孙瓒,统一河北,向南继续发展,与曹操必有的一战。曹操在军事上一度处于劣势,守得很煎熬。

官渡之战是早晚要爆发的。但为什么是在建安四年六月(199年7月至8月间)?其实这个时候距离袁绍灭掉公孙瓒只有三个多月而已。除了袁绍野心膨胀以外,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袁绍非要在这个不利的时候发动官渡之战?

这个导火线,就是曹操自己。因为官渡之战不是袁绍发动的,而是曹操自己挑起来的!

对曹操与公孙瓒交结的指摘

熟读三国史或《三国演义》的朋友,对陈琳一定不会陌生。这个“建安七子”排行仅屈居孔融之后的才子,以官渡之战前那篇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而名垂千史。

在这篇檄文中,陈琳提到:“(袁绍)往岁伐鼓北征,讨公孙瓒,强御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欲托助王师,以见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屯据敖仓,阻河为固,乃欲运螳蜋之斧,御隆车之隧。”

被曹操砍死的是谁(曹操却在背后捅刀子)(1)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这就是说,当年在袁绍打公孙瓒的时候,曹操曾经和公孙瓒交结,渡过黄河,图谋不轨。对此,《后汉书·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也有记载:“操引军造河,托言助绍,实图袭邺,以为瓒援。会瓒破灭,绍亦觉之,以军退,屯于敖仓。”

不过,这件事情上,《后汉书》和《三国志》,乃至裴松之的注中,似乎都没有提及。《献帝春秋》作者说法不一,大概成书于东汉或者西晋时。陈琳的檄文,虽然具有史料价值,但是这种宣战书本身就有着很强烈的倾向,是否扭曲事实不得而知。而史书只有《献帝春秋》有记载,似乎还不足以令人信服。

不过,历史上是否有迹可循呢?

曹操亲自率军渡河

我们先来看袁绍。建安三年(198年),袁绍连年攻公孙瓒,终于进围易京,瓒众日蹙。次年三月(199年4、5月间),袁绍攻破易京,公孙瓒自焚。这就是陈琳所指的“拒围一年”。(综合《后汉书》《三国志》诸相关传记。)

而这个时候曹操在做什么呢?

事情还要从公孙瓒破亡的这个月说起。就在这个月,袁绍的新将眭固进屯射犬(今泌阳县东北)。这个眭固曾经是大司马张杨的属将。张杨在《三国演义》中曾经是讨董的十八路诸侯之一,不过历史上的张杨确实在讨董之后才逐渐成为独立的势力。汉献帝从关中逃回洛阳的路上,张杨因为护驾有功,被封为大司马,名义上算是当时最大的官职了(当然,时不时冒出来的那个相国、丞相的职位除外)。吕布与曹操大战的时候,张杨曾经在西部出兵,遥为之势,结果被亲曹操的部将杨丑所杀,紧接着杨丑又被别将眭固所杀。眭固遂将其众北合袁绍。

被曹操砍死的是谁(曹操却在背后捅刀子)(2)

射犬的位置

建安四年三月,眭固进屯射犬,这个射犬当时属于河内郡野王县,在黄河以北,而曹操的势力基本在黄河以南。四月,曹操便进军临河(今河南鹤壁浚县境内),遣将渡河攻击眭固。按《武帝纪》记载,这次军事行动的主将是史涣、曹仁,但是后面《张乐于张徐传》中分别记载,乐进、于禁、徐晃都参加了这次行动,可以说,这相当于曹操发动了精锐部队对付眭固。眭固的对策就是亲自突围向北找袁绍求救,结果被曹军攻破,自己也死了。

这时的射犬群龙无首,援军也断绝了。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曹操亲自渡过了黄河,进为围射犬,留守射犬的将领只好投降。于是曹操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这就有点不合逻辑了。眭固已死,曹操何必要亲自渡河打射犬。就算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似乎以史涣、曹仁、乐进、于禁、徐晃的阵容,也足够了。而且曹操拿下了射犬,就匆匆又退到了敖仓,只让魏种留守河内,而没有派重兵在河北镇守。

曹操草草收藏,袁绍重兵压阵

如果联系前面曹操偷袭的说法,这里的逻辑似乎就可以捋顺了。

曹操打射犬,只是个借口,其实他的目标不是河内郡,而是远在易京的袁绍。有人会说,如果这么说,时间上又不对了。因为公孙瓒三月就破灭了,曹操四月才渡河,怎么能说曹操联合公孙瓒图谋偷袭袁绍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当时通讯落后,加之战争频繁,前方战事晚几个月送到很正常。《三国志》里就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在个人传记中,记载了前方战事发生的时间,可是在诸位皇帝《本纪》里的时间,时间却晚了一个月甚至几个月。

我们做一个不科学的假设,如果袁绍是三月底灭公孙瓒,而曹操是四月初出兵,则曹操根本不可能知道公孙瓒已经灭亡了。即便是袁绍三月初灭公孙瓒,曹操四月底出兵,曹操也极有可能不能准时获得情报。

被曹操砍死的是谁(曹操却在背后捅刀子)(3)

官渡之战

也就是说,建安四年三月,袁绍灭公孙瓒,而这时曹操还不知道这件事;此时,眭固进屯射犬。四月,史涣、曹仁先渡河,斩眭固;随后,曹操亲自率军渡河,兵锋直指邺城。而这时,袁绍察觉了曹操的动机(这里有个悖论,就是曹操不知道袁绍的动向,袁绍是怎么知道曹操动向的?私以为,河北当时是袁绍的辖地,从黄河边把情报送到袁绍手里,就比从幽州送到曹操那里方便多了)。于是,曹操被迫急忙退军,只留下了魏种留守河内。六月,袁绍即重兵压境,并以曹操偷袭为借口之一,正式点燃了官渡之战的战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