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记者张爱丽,通讯员林惠娜报道:广州市气象台预计,受“鲇鱼”环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28日夜间至29日我市有中雨局部大雨,气温下降6℃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降强水频频来袭,而受此影响,广州等地纷纷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城市看海”现象频发。强降雨为何“连庄”发生?给广州带来了怎样的灾害风险?严峻的形势下,城市防灾的小船如何不翻?昨日,由广州市气象局首次举办的城市内涝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研讨会昨日在穗举行,来自广东、香港、北京、上海及深圳的数十位专家聚首广州大厦,共同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广州城区内涝点30年扩散16倍

“广州是年降水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尤其是强降水比较多,每小时量雨超过20毫米的情况近十年明显上升,年均20次。”广州市气象局局长刘锦銮昨日在会上表示。

受强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广州也成为内涝比较严重的城市之一。有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严重内涝事件发生点有7个,主要集中于越秀区长堤大马路附近;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内涝事件主要发生点有51个,绝大部分集中在越秀区,少量分布在其他区域;进入2000年以后,内涝事件主要发生点为113个,在越秀、天河、海珠、白云等区域都有分布。也就是说2000年后广州城区内涝点数量是上世纪80年代的16倍。

广州市气象台副研究员廖菲表示,广州人口密度集中,城市内涝已成为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2008年到2013年这5年里,广州因内涝遭成的损失超25亿。

事实上,除了广州,其它城市内涝也比较严重。“中国城市内涝情况严重,‘逢雨必涝’是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国家气侯中心研究员姜彤说,仅2008年-2010年这两间,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39%的城市发生内涝超过3次。其中37个城市最长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

“内涝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姜彤说,而今年暴雨过程频繁出现,除了受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外,还和厄尔尼诺有关,正是超强厄尔尼诺的搅局,让今年南方天气“情绪不稳”。

种因素致城市看海现象频现

除了强降雨的故意刁难,城市出现频频看海还源于自身“消化系统”不完善。广东省气侯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春梅认为,广州城市内涝与其排水系统能力不足有关。李春梅指出,广州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1年一遇排水标准占比较大。

此外,广州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足、雨污合流加剧管道淤塞、地形和潮水影响排水能力、经济不断发展而承灾能力减弱都是造成城市看海频频再现的重要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姜彤认为,“水泥森林”的出现是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姜彤说,过去城市里和城市周边有大面积的水面、耕地和林地草地,雨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渗入地下,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不透水面积也不断增加,雨水吸、渗能力下降。

多管齐下使城市治水跑赢强降水

如何防范和治理城市内涝,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李春梅表示,省气象局正在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城市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方面的研究,而这将有利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李春梅说,致灾临界降水条件是风险预警中的关键要素,通过确定内涝灾害出现的临界降水条件,实现灾害天气预报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风险预警的延伸和拓展,这将对城市防洪排涝起到关键作用。

廖菲也表示,市气象局也正在通过改进内涝预警预报技术,强强部门合作、深化信息共享等方式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姜彤指出,科学地评估城市内涝灾害,有助于更好的构建“海绵城市”。近年来建设海绵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希望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应对暴雨洪水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具有很强的吸水、储水、渗水、净水能力,下雨时把雨水存储起来,等到需要用水时还可以把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海绵城市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所秉持的理念。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在外如何防范应对暴雨或城市内涝(多地专家共同研讨如何预防城市内涝)(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