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能理性看待舆论(人的观念和大众的舆论是如何诞生的)(1)

书本封面

今天解读的书是: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于1922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版的《舆论》一书,本书的中译版有多个书名,比如《公共舆论》、《舆论学》。李普曼是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虽然写于100年前,但却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影响经久不衰,完全没有被历史侵蚀的痕迹。而有的学者言,大众传播的研究大多不过是李普曼《舆论》的注脚。

今年已看的40余本非虚构类书中,《舆论》是我2021年读书推荐排名前三的存在,几乎每一页都能让你在阅读和收获认知的同时,引发你对其陈述和概念的深度思考。唯一的缺陷是本书的主线脉络不像别的书那么一目了然,一些个概念或者一些章节都需要读者自己去深入解读并思考关联。

舆论,或称民意(英语:Public opinion),其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舆论的其中一种定义,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就其特征而言,舆论是大众社会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个人或群体发生一定的影响,它既可以约束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同样也可以以鼓励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而就舆论环境而言,其实也是各种各样的意见,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间接的、不可见的、潜移默化难以捉摸的,无法明晰。

本书针对观念、刻板印象、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舆论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一步步剖析其底层逻辑,对舆论传播做了首次全面的论述。

1、观念

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认识。那么我们头脑中观念是如何形成并且和真实有多接近呢?

多少人能理性看待舆论(人的观念和大众的舆论是如何诞生的)(2)

虽然我们的大脑中有几百上千亿神经元(脑细胞),能进行每分钟1000亿次的计算,算力相当于一台超级计算机。但是,真实的世界极端的庞大、复杂和多元,哪怕仅仅是我们所生活和活动的范围亦是如此,我们的大脑是没有能力应付自如的,但是我们又必须生活在其中,这时大脑就必须依照某个更加简单的模型对真实环境进行虚构和重建。让我们回忆下我们自己家里的客厅,这是每个人都最熟悉的场景,每个物品貌似都很清晰,但如果想真的看清楚却无法做到,就像是在我们大脑中存在着一副简单的彩色素描画一般,已经不再真实。不仅仅是客厅,我们所有的记忆都会被大脑加工并形成特定的简化了的大脑图景。所以,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应。脑海中的世界或者说“拟态环境”,脑海中的影像完全是简化后的是粗略的,经不起推敲。

观念也是这样形成并诞生的,某一客观事实发生后(尤其是非亲身经历的),首先出现在大众眼前的已经是经过电脑或者人通过特定的算法加工过的信息,再附带一些吸引人的标题、封面或者简介,阅读后被我们大脑所吸收并处理加工成“观念”的大脑图景等,最后再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观念形成所直接依据的那些信息,每一个信息来源都是人类个体或者群体,而他们的信息又是来自哪里呢?听到?看到?感受到?思考到?有几成可信度?这时你会发现,或许你对事件的真实情况远谈不上了解。

多少人能理性看待舆论(人的观念和大众的舆论是如何诞生的)(3)

进一步来说,新闻总是充满了各种暗示或者建议,用词、语气、场景描述以及配图等都充斥着明里暗里的指引。而一般人很难对加诸自身的暗示予以检验,从而也就无法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这也都是形成观念的基础。而且新闻和真相其实完全是两码事,这并不是说新闻毫无价值,而是新闻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面折射社会环境的镜子,而是对某些引人注意的有新闻价值的情况加以记录的报告。

所以我们会发现,人对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物产生感觉的唯一途径,就是借助自己头脑中为该事物勾勒的影像,尤其是未知的外部世界我们只能去想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运用观念和表达其想法,每天都在用“观念”这个东西去处理那些我们无法亲睹、亲历的事务。当然,只要我们观念的表达并未形成破坏或者煽动性言论,它对于我们平常的生活并无大碍,这是身为人类的我们的弱点。我们了解其底层逻辑后,能做的是多带点好奇心和疑问号去看待我们的世界。

2、刻板印象

多少人能理性看待舆论(人的观念和大众的舆论是如何诞生的)(4)

打标签的人

大脑中因为各种信息而固化的某一特定的原型,通过它观察和认识世界是一种经济和便捷的方式,也是符合我们预期的世界,但是却会产生违背事实的“刻板印象”,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而且我们的大脑也没法让我们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认识所有世界。刻板印象让脑海中的世界对人与外部世界互动构成误导,被意识加工后的认知又反过来会操控自我。

往往引起我们注意的事物,因为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既不通畅也不确定,对事物的理解深受刻板印象的影响,对于证据的选择和利用又受到自我辩护心理、威望、道德准则、不准确的时空概念以及不科学的抽样方式等因素的控制。

以待人这一方面为例,刻板印象其实类似于“标签”,给人打标签,也会让标签影响到你对个体的判断。

而往大了说,我们对所处的这个时代下所认可的一切集体、个体理念或者意识形态,并不一定就是对的,毕竟时代是发展的文化是发展的,就像现如今的我们推翻或者批判历史上某个时期人们所习以为常的理念一样,作为即将成为历史的我们也必将会遭遇,这一切也都可以看作是现如今整个人类的“刻板印象”。

此外,刻板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这完全取决于个人自身的秉性,有些人在“刻板印象”被冲击时能表现出足够的包容,同时不断更新修正其印象;有些人则可能觉得难以接受而内在的拒绝任何改变。

了解了以上两点,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些人完全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虽然这话听起来很奇怪;但有些人却能做到自我克制,左右自己的大脑。

3、公意的形成

多少人能理性看待舆论(人的观念和大众的舆论是如何诞生的)(5)

公意的形成必然是基于多数人的集合意识的和共同意见的基础上,那么多数人的集合意识的和共同意见是怎么产生的呢?答案就是: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那些具有典型特征、或者固定含义的信息具有传播方面的优势,在大脑里会迅速留下印象。可能是多种形式,比如文字、物品、人类个体、虚构的事物等。

因为群体中个体持有的立场各不相同、空间地域不同、思想认知不同、阶级或者层次不同,能将所有的独立的个体连结到一起的必然是主观上的情感。象征符号是连结普遍情感的统一纽带,使一群人产生统一情感的刺激因素。比如:中华民族、国旗、毛主席等。

象征符号对于普罗大众非常重要,因为有了象征符号才能将零散的个人组成一个团结的集体,才能产生向心力,每个人都自顾自没有向心力的社会必然是一盘散沙。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任何一套社会理论中,不管是过去历史上的还是现在的,都有一些观念和思想在该理论发展的全盛时期被人们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不管它是否真实,比如历史上的:“君权神授”、“天命之子”、“守护神”、“命运”、“上帝对特选子民的授权”、“天堂的代理人”、“天生高贵的阶级血统人种”。

当然,象征符号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会过期和失效的,因为它必须放在某一特定场景或者时代背景下才有效,就如同以上所列举的。

多少人能理性看待舆论(人的观念和大众的舆论是如何诞生的)(6)

通过以上对舆论底层逻辑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或者说人类自身的弱点,哪怕现如今信息来源更多、时效性更高、信息量大到爆炸等,但这并不等于我们认知的提升,个体最熟悉的仍然只是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但这个范围相比较整个人类复杂多元社会的来说太过渺小,现如今科技的发展并没有让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被打破,也很难想象会有被打破的那一天。

人如果对自己的弱点了解得越透彻,才越有可能承认他的观点其实主要是基于自己心中即存的刻板印象而被构建出来的,这一构建过程完全基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利益,而后通过某些象征符号被联结到一起。

因为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到民主等意识形态都是以舆论为主要推动力。因此,针对舆论的传播,作者李普曼的观点是:舆论必须首先经过组织,然后再提供给新闻媒体去表达,而非如今这样去组织舆论。这里的组织并不是一个团体,而是一门科学,政治科学,这门科学须拥有类似“配方设计师”的地位,以提前发挥作用。阅读完本书你会发现,人类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集体,个体的力量微不足道,要想利用并整合群体的力量就必须做好舆论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