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是秦人用泥土铸就的一部美学史诗。
它,是一幅幅“袖珍式”的书法作品,带人穿越回2000多年前,感受秦小篆的无穷魅力。
它,是继秦兵马俑、秦简牍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中国历史的佐证与补充引得世人关注,是秦汉历史、地理研究及中国古代职官研究的一次重大发现。
它就是秦封泥。
一枚枚小小封泥,见证了那个辉煌强大的秦王朝的风风雨雨,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向世人诉说着大秦的故事。
▲ “右丞相印”封泥
●姓名:秦封泥
●年龄:2000多岁
●职称:国宝级
●户籍登记时间:1995年
●出生时间:战国
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国”博物馆馆藏秦封泥特展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精彩亮相,一经展出就备受好评,展览为期4个月,你来了吗?如果还没有走进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一探究竟,那就听曲小旅给你细细道来,关于这些“带文字的泥坨坨”。
1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保密手段
在现代,重要的书信、文件多加盖印章以表明签署者的身份,并用胶水封口、骑缝签章等手段确保私密。那么,我国古代如何处理类似的情况呢?答案之一就是封泥。封泥类似于“火漆”,不过封泥的产生更为久远。
对于早期的封泥来说,封物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根据出土文物可知,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间,封泥曾被广泛施于坛罐、竹笥,用于封存食物、钱币等。
用于简牍封缄是封泥的另一主要用途。据考证,魏晋之前,公私文书的载体以竹木制成的简牍为主,不仅有关政治、军事的内容需要密封验证,个人信函也带有一定私密性质。因此,在传递过程中,为防止私拆,都需要封缄。
封泥就此成为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保密手段。收到信件的人如果看到封泥有被动过的痕迹,便可知该文件或已被人拆阅。封泥与公私文件都息息相关,可想它的使用数量之庞大。正因为如此,才有不少封泥经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还能留存到今天。
▲ 秦封泥颜色品相实录图
2秦封泥特展
目前,正在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国”博物馆馆藏秦封泥特展,共计展示秦代封泥80余枚。采用以物讲史、图史结合、数字互动手段,充分展示秦封泥文物内涵,宏观呈现大秦帝国集权制度、官吏制度、驿递制度乃至书法、艺术等文化成就。
本次展览还推出了《封泥封检过程》《秦国养马人的一天》《汉字的演变》动画演示,现场还设置“封泥封检”手工互动游戏、“把信送给秦始皇”飞行棋游戏等,使2000年前的秦人生活场景呈现在眼前,为观众讲好趣味纵横、情态生动的封泥故事。
文物是历史的展示片段,有文字的文物向来都是佐证历史的重要依据。小小封泥中蕴含着秦代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历史政治的无限洞天。
3泥土铸就的美学篇章
秦封泥的发现,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勤曾颇为感慨:“这次世纪末秦封泥的重大发现,可以与云梦秦简的发现媲美,是秦汉历史、考古工作者做梦都不敢想象的收获。”可以说,秦封泥是秦文书封缄制度的结晶,是秦人用泥土铸就的美学篇章。
▲ 秦封泥墨拓款式效果图
细看秦封泥,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为黄色,还有褐色、紫色、青色,给人以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气息之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的氧化,这些漂亮的颜色会慢慢褪去。
秦封泥,以秦代文字书法的原真性和秦代篆刻艺术的原真性的双重身份,见证了中国书法和中国篆刻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原补充了秦代历史、地理的诸多空白。
如今,一枚枚秦封泥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你若细看,还能发现许多枚封泥的侧面留有指纹的痕迹。一枚枚的指纹,让小小的封泥瞬间便有了温度,前人封缄、拆启封泥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看似不起眼的封泥历经岁月留存至今,向我们传达着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地理、官制、艺术、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历史密码。这当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人的智慧,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感到骄傲。
展览为期4个月哦~趁着空闲,不妨找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进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去看一看穿越千年的秦封泥,细细品读一枚枚封泥背后的故事与秘密吧!
本文西安城墙or城里城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