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 生代的太阳,点一下“关注”吧,每天分享一些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我的生活感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五十步笑百步合理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五十步笑百步合理么(一直以为这是一句讽刺话)

五十步笑百步合理么

我是新 生代的太阳,点一下“关注”吧,每天分享一些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我的生活感悟。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向孟子诉苦,他觉得自己治理国家已经算是用心了,别的国家的国君不如他的大有人在,可是自己国家的人口并没有因为他的“用心”而增加,邻国的人口也没有因为他们的国君“不用心”而减少,他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

孟子用战场上的情况来给梁惠王解释,双方对立交战,其中一方战败而逃。

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而有些人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

那些跑五十步的人,去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这样做有道理么?

梁惠王说,当然没道理,逃跑就是逃跑,不分跑了多远,性质是一样的。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五十步笑百步”通常是比喻两个犯了同样错误的人,犯错较轻的一方嘲笑较重的一方。

从小听到的都是这个故事,所以一直觉得“五十步笑百步”这是一句嘲讽的话。

但根据已经在张家界出土的史料表明,在秦国的法律的确有规定,在战场上会根据实际后退的步数,来设置惩罚力度。

  • 应当进军但因恐惧,率先后退十二步者,判处“城旦”和“鬼薪”,就是不剃头发,派去修筑长城或者当防守边境,外加收集祭祀用的柴火。

  • 后逃亡十二步的人判处“耐刑”,就是剃除胡须,服劳役。

  • 还详细规定了,一步的长度。一步六尺,相当于1.38米,十二步为16.56米,四十六步为63.48米,一百步为138米……

    也就是说,如果在战场上,后退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处罚是完全不同的,逃跑的顺序也是量刑的标准。

    这些记载出自于《奏谳书》,这是向上级官府提交的,请求再次审理案件的文书。

    这些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发生战场逃亡案的处罚记录。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

    所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不是一句嘲笑,而是描述了一个事实。

    感悟

    孟子是个拥有“浩然正气”的人,他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丝毫不肯退让。所以尽管他所期待的世界是美好的,但用他的理论是很难实践的。

    所以在孟子眼里,战士在战场上只能向前,不能退后。那些都是逃跑的人,没什么两样。他希望的是,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犯错和犯错有区别么?在我看来,是有区别的。这就是为什么法律要规定量刑的原因。

    不能一概而论的原因是,人都有劣根性,是人都难免会犯错。

    我忽然意识到“标签”这个词,有多么的重要,

    但如果一个人认定自己,是个“恶人”那他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在他的内心认定自己“注定”会犯错,那他就会失去底线。

    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觉得自己是个“好人”,所以一旦犯错误时,内心会产生愧疚。

    读历史就是为了学习经验,吸取教训,服务现在的。

    之前我对社会上发生的那些恶性事件,也会希望那些施暴者受到zui严厉的处罚。觉得像他们那样的人活着都是浪费空气。

    但如果对所有错误一视同仁的话,那坏事,多做一点和少做一点就没有区别了。那样的话,坏人会选择怎么做?

    我们希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变好,但有些人就是靠惩罚才能震慑。

    大家犯的错误不同,惩罚不同,其实不光是出自于公平的角度,还是让那些犯错误的人把握一下尺度。

    法律是红线也是底线,但若有人刻意去拉低这个底线,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他们不要错得更离谱。减少损失和伤害。

    我觉得这不是在钻空子,这是在保护受害者。

    当对我们身边亲近的人,产生“他就是这样的人”“他永远不会改变了”这样的想法时,给自己敲个警钟。

    这种念头想都别想,除非你真的希望对方一直这样下去。

    在对方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时,他会比我们想象中还没有底线。

    人都是会变的,变化从来都是有好有坏的。


    作者介绍:

    我是新 生代的太阳,爱写作的新手小白一枚,希望通过学习让自己每天都有进步!

    历史文章

    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

    历史冷知识:如果有机会穿越回秦朝,要记得“拍马屁”需谨慎

    荆轲刺秦,离得那么近为何会失败?荆轲临死前,靠着柱子说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