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商业的感悟(那些持商业火种的人)(1)

不懂商业的感悟(那些持商业火种的人)(2)

我们在每个关键时刻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能做出什么样的企业。”

好文4376字 | 7分钟阅读

编辑:旷世敏

自从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寒冷、茹毛饮血的日子,进入一个文明时代。从驱赶野兽到制陶冶铁,火总是以温暖、光明的形象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并带来希望和力量。

人类文明的进程如此,商业世界的发展也是如此。总有一些人率先找到火种,点亮梦想,温暖他人,给商界留下灿烂的光。

「商业评论」有幸成为这一切的记录者,站在今天回望过去,时代在一些关键节点,早已留下了暗示。

01 星火燎原

做产品是做现在,做品牌是做未来

1976年的秋天,24岁的高德康骑着他的那辆永久牌二八自行车,往返于上海和常熟之间,风雨无阻地为他创办的服装厂送货,虽然这条路他骑过无数次,但每次他都能蹬得意气风发。

这个8台缝纫机11个人的小厂,就在一次次车轮的转动中兴起,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直到1983年,上海惠罗商厦举办第一届“惠罗羽绒服饰博览会”,很多人拿着供应票,排队抢购羽绒服,这火爆的场面恰好被路过上海办业务的高德康看到。

他猛然记起1975年那个初夏,去石库门为一位教授做裁缝,从他们家的报纸上看到了中国登山队从北坡登顶珠峰的报道,在被登山队员的精神和信念震撼之余,他第一次见到了羽绒服,那时便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火种”。

时机终于到来,高德康当机立断,着手在上海寻找合作资源。多次辗转找到了一家上海专门做羽绒服的工厂,搞联营抓生产,逐渐掌握了从进料、设计到制作羽绒服的一整套成熟技术。很快,波司登就成为了国内服装行业的明星企业。

1990年代,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大部分民营企业只知埋头生产,而不知品牌为何物。高德康的品牌意识却十分超前,他相信,“做产品是做现在,做品牌才是做未来”。

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抢占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1995年,波司登在央视打出第一支广告,后来又陆续在北京机场、上航飞机上做广告,最早做楼梯广告,最早在上海黄浦江畔打出巨型霓虹灯广告牌……

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让波司登成为羽绒服的代名词,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革命,使羽绒服成为中国服装行业最具全球竞争力的品类。

1998年5月24日,中国登山队身穿波司登定制的羽绒服,登顶珠穆朗玛峰,圆了高德康23年前在上海石库门的那个梦。

同样视品牌为生命的,还有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

2003年,非典肆虐,疫情从3月爆发到5月结束,孙来春代理的化妆品公司也随着非典一起被消灭了,恐惧和忧虑反而让他下定决心,创立自己的品牌。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非典夺走了旧的,开创了新的”。

凝神、静气,当孙来春用毛笔写下“林清轩”三个字时,森林、清泉、亭台轩榭这些中国意象顿时跃然纸上,这三个字成了品牌的Logo,做百年民族品牌成了他心中的“火种”。

起初,林清轩做天然手工皂,做环保绿色的小护肤品,一个产品一两百块钱,客单价二三百块钱,生活得挺好。

孙来春想着,要把品牌做大,就得去更大的市场。那段时间,他跑遍了上海几乎所有的百货商场,但没有一家愿意跟他谈,一听是中国品牌都说“免谈”。

他只能另寻他路,终于在2008年,于上海龙之梦购物中心开了第一家品牌专卖店。

经历过当年的经济危机,孙来春看到太多因为加盟快速开店,但又因逐利、短视、品质低劣而倒掉的品牌。因此,在创立林清轩之初,他就决定不做加盟。

其间,对于孙来春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能不能抵住诱惑

2011年,湖南的一个经销商提出直接打款300万元,做林清轩在长沙市场的独家代理。那正是孙来春缺钱发展运营的时候。虽然300万元相当于林清轩一两个月的营业额,孙来春还是咬咬牙拒绝了。

慢一点也许不是坏事,更重要的是品牌能走得稳一点。孙来春对「商业评论」说,如果不追求短期销量,就能把品牌调性、品质做得更扎实一点,也能离中国百年品牌这个目标更近一些。

然而电商时代的来临,让林清轩感受到了危机。

02 洞若观火:

任何行业,都值得用数字化再做一遍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要么前进,要么出局。数字化俨然成了一个分水岭,把企业分成传统企业和数字化企业。

自从电商时代来临,林清轩的日子越过越紧张,公司到底该往哪里走?是继续卖小清新的产品,还是往上走一走?孙来春决定聚焦山茶花油,从小清新走到中高端,这次调整用了6年时间。

首先遇到的是品牌定位的坎。原本的明星产品手工皂要停产,改卖山茶花油,很多员工对这个调整无法理解,但孙来春还是坚持这个定位不动摇,就做山茶花油,别的事一律不干。

接着是数字化升级的坎。为了打通线上线下数据,孙来春甚至还搞了个软件公司,投进去6500万元,最后全都亏了。他终于想明白:创新不等于创业,于是找来数字化领域的专家阿里巴巴战略合作,进行全链路的数字化升级。

比数字化升级更难跨越的,是理念升级的坎。中国到底能不能做出中高端护肤品品牌?数字化到底是连续性创新,还是颠覆性的创新?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还是职业经理人主导?事实证明,这件事必须一把手亲自来干,不然干不下去。

2017年,新零售来了,孙来春更是将它当成助力林清轩赶超国际大牌的利剑:公司有明确的战略定位,过硬的产品品质,现在又有了新零售的各种工具、举措,可以赋能店员,帮他们提高效率,快速跟消费者建立高效沟通。

当年,林清轩就实现了销售业绩5亿元,会员数达350万。孙来春还放出豪言,5年后要实现35亿元业绩。

如果说林清轩的数字化转型跨越了重重障碍,那么盒马鲜生对数字化可谓是轻车熟路。

盒马能成为数字原住民、新零售火炬手,离不开创始人侯毅的战略眼光。

侯毅创过业,在多个领域都从事过经营;在光明乳业旗下的可的便利店干了10年,见证了可的从20多家至2000家门店的蜕变;2009年,拥有“零售 物流”背景的他加入京东,先后担任首席物流规划师和O2O事业部总裁。这为他创办盒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般人理解坪效,就是“线下总收入÷单店总面积”,但侯毅不这么想,他认为坪效应该是“(线下总收入 线上总收入)÷单店总面积”,线上不受限,使得坪效得到了质的飞跃。

侯毅把这种思维范式的转变称作“顶层设计”。他认为,所有的大生意,在创业的第一天,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搞清楚自己这门生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他心中的那团火。

有了顶层设计之后,盒马鲜生就成了一家“被门店武装了的生鲜电商”,并且确立的4个原则:线上收入大于线下收入;线上每天的订单要大于5000单;3公里半径内,实现30分钟送货;线上线下一盘棋,满足不同场景消费需求。

全域的数字化运营,使得盒马能将会员、商品、营销、支付环环打通。

线下门店负责收集流量,吸引人们到店后,把他们转化成线上会员;用每周的会员日折扣提高客单价,用各种优惠券提高复购率,牢牢黏住消费者;门店的智能补货系统,让店员清楚地知道商品该放到第几排的哪个位置。现场没有调度,全部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的信息交互。

因此,在中国零售卖场的坪效大约是1.5万元的情况下,盒马的坪效可以达到5.6万元,大约是同业的3.7倍。

成为数字化标杆后,盒马却宣称要做一家游牧公司。

03 炉火纯青

创造一个有温度的世界,顺便赚钱

一只比脸还大的帝王蟹,顾客捞起来,拍完照就走,就是不买单,尽管盒马的售价只有餐厅的三分之一。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不是价格贵,而是顾客不会做。

于是,盒马就把店改了,做给他们吃。现在,去盒马吃海鲜,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年轻的顾客追求食材新鲜度,盒马就想到做“日日鲜”,蔬菜、肉类、牛奶等商品都只卖当天的。但顾客看不懂,不知道怎样才能保证每天是新鲜的。

盒马就给出一个新的定义,每个星期用一个颜色的包装,通过视觉形象告诉顾客,这些东西是新鲜的。这一改变,让盒马的线上订单率从30%提升到50%。

再比如,白领一般五六点下班,根本没时间去买菜,但他们只需要在下班路上下单,人到家的时候,货也送到了。遇到刮风下雨,再帮父母也买一份,还能凑个满减。

顾客可以感知到,盒马就像个变形金刚,从盒马mini、Pick'n Go,再到盒马菜市、盒马里、X会员店,盒马也通过越来越细分的场景,接触到越来越细分的人群。

其实,这些场景并非盒马一开始就预设好的,而是在分析和实战中理解了顾客的消费习惯后,慢慢摸索出来的。

盒马创新业务总经理张国宏在「商业评论管理行动力峰会」上说过,盒马是一个游牧型公司,追逐消费者而去,消费者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让消费者获益的公司也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知道顾客在哪里还不够,还要懂得怎么和他们一起玩。

2017年7月30日,摩洛哥的撒哈拉沙漠里,一群资深电台爱好者办了一场名为“电台复活节”的活动,想在这个地球最荒芜的地方营造出一片文化绿洲。

15位独具创意的电台DJ,用电台传递了有温度的声音,带人们听见“生活的乐趣”。

在直播接近尾声时,他们用火把将直播间所在的海盗船点燃,向《海盗电台》那群梦想自由的DJ致敬,跳动的火焰震撼了很多人。

北京时间下午5点,电台复活节的在线收听人数突破100万;24小时结束后,全网收听总人数达到510万。如今,这个活动成了电台圈里每年最酷炫的事情。

这个活动的发起人就是猫王收音机创始人曾徳钧,他设计的“小王子”收音机在2016年卖成了全网爆品,猫王之所以能做出现象级的产品,就是因为深刻理解了新的文化环境下,品牌机遇在哪里。

首先是品类认知的迁移带来的机会。比如以前的蜡烛是用来照明的,现在配上香薰、精油,就成了生活情调。

其次是品类属性的改造带来的机会。就像人们装修时用的长钉,看起来平平无奇,被卡地亚做成了戒指、手环,就象征着独特与不羁。

再次是新文化现象洞察带来的机会。例如嘻哈文化,最早来自贫民窟,然而今天,B-Box排行榜上,前50首中有70%是嘻哈风格的,它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

年轻人的内心永远有一个词叫“叛逆”。所以在当下,但凡是叛逆的,有灵魂的小众文化,都有可能被挖掘出来,被年轻人所接受。猫王希望用对电台文化的执着,去撬动那些热爱音乐、热爱收音机文化、专注生活美学的人。

猫王收音机营销副总裁刘晓睿在「商业评论管理行动力峰会」上分享过,猫王所坚持的,是创造一个更有趣的世界,顺便赚些钱。

管理百年,持火种的企业家们赋予它持久的生命力,他们留下的实践和精神,承接过去,又开创未来。

火种,对波司登创始人高德康来说,是盯住一个品类,做到全球最好;对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来说,是做成一个百年民族品牌;对盒马创始人侯毅来说,是用数字技术让零售更高效;对猫王创始人曾徳钧来说,是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不同的注解指向同一个目标:通过数字赋能,做有温度的商业。

而火种之于「商业评论」,总策划忻榕教授在2002年创刊号中已经道明:“不遗余力地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成败进行挖掘,介绍给管理同行们,中国管理界将藉此平台铸造管理史。”

是我们在每个关键时刻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能做出什么样的企业。

「商业评论」今天要讲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你的故事也许就是我们想讲的下一个故事。

- End -

2021商业评论管理行动力峰会

又会有哪些新故事

12月9日,等你来瞧个究竟!

不懂商业的感悟(那些持商业火种的人)(3)

不懂商业的感悟(那些持商业火种的人)(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