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是离地球较近且环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类走出地月系统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人类已对火星实施了44次探测任务,其中成功了24次,火星是目前人类认识最深入的行星之一,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火星情报局难以开口的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火星情报局难以开口的事
火星是离地球较近且环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类走出地月系统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人类已对火星实施了44次探测任务,其中成功了24次,火星是目前人类认识最深入的行星之一。
地球的“姊妹星”之火星档案
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大小处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平均赤道半径为3398km,约为地球的1/2,月球的2倍;火星运行轨道为明显的椭圆形,绕日公转周期为687天,约为2个地球年。
火星的自转轴倾角和轨道偏心率都会发生周期性变化,自转轴倾角的变化周期为120万年,变化范围为14.9°-35.3°(现在为25°),偏心率的变化周期约为200万年,变化范围为0.004-0.141(现为0.097)。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地球最为相近。火星拥有高山、平原和峡谷等多种地形,南方充满陨石撞击的高地和峡谷,北方则多是被熔岩填平的平原,由于自转轴倾角和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火星的昼夜长短及四季变化与地球也几乎一样。
火星:地球的过去还是未来?
火星探测取得的成果最为丰富,特别是水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的热情,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条件以及火星是地球过去还是地球未来,成为火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火星对认识地球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较意义。
同时基于现有航天能力,飞行时间8-10个月可到达,相比更远的行星和卫星,任务周期较合适;火星与地球有最接近的环境,使得机器人或人类驻/住火星成为可能。因此在载人登月之后,火星成为人类登陆行星的首选目标。
相比于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任务的难度更大。由于火星相对地球距离较为遥远,对发射、轨道、控制、通信和电源等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虑到风险、成本等因素,地球航天器到火星的最佳路线为1925年提出的“霍曼轨道”。由于该轨道每26个月才能出现一次,且最近“霍曼轨道”形成时间为2020年夏,所以近期各国火星探测计划均集中在该时间段。
“三大步”向着火星迈进!
自1996年以来,几乎每个发射窗口都有火星探测器发射,按技术水平和任务内容来划分,人类火星探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初期的飞越探测(1960-1970)
这一阶段国际探空探测尚处研究初期,相关国家主要以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为主,但探测任务成功率并不高,仅有一例成功完成任务。1962年,前苏联发射“火星1A号”探测器被认为是国际火星探测的起点,但该探测器在飞往火星的途中与地面失去联系,最终失败。此后,前苏联的“火星1号”与美国的“水手3号”等火星探测器探测任务也宣告失败,直到1965年终于由美国的“水手4号”首次完成火星飞越,成为首例成功探测火星的人造卫星。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美国与前苏联对火星的探测热情有所减弱,转而集中探测金星。
第二阶段:初步了解火星表面(1970-1990)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美苏重新展开火星探测活动,以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为主,主要任务包括传输图像、探测大气、磁场、地表温度等。
在此阶段,探测任务成功率明显提高,包括“水手6号”在内的多颗探测器顺利完成任务,尤其是1971年发射的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成为首颗火星着陆器。1972年,美国“水手9号”到达火星,成为了火星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冷战后期,美苏两国对于深空探测的投入减小,仅前苏联发射两颗火星卫星探测器,且全部失败。火星探测的主要方向由发射探测器转为研究历次发射所得资料数据。
第三阶段:探寻火星生命迹象(1990-至今)
冷战结束后,火星探测重新成为深空探测的热点。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地区分别开展火星探测活动,探测方式主要为着陆探测,主要目标是寻找火星水存在的证据和生命迹象。期间共发射过“火星快车”“勇气号”“机遇号”和“好奇号”等多颗探测器,成功找到了火星水存在的证据。
7月23日,令人期待瞩目的“天问一号”任务将一次实现“绕着巡”三步走,即对整个火星进行全球观测、成功着陆火星,以及火星车进行巡视勘测。(光明网记者 武玥彤 张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