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作者#

如果我们翻开现行历法,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便是在1582年的10月份少了10天,即10月5日至10月14日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在1582年,人们过了10月4日之后,第二天便变成了10月15日。这一切,还要从儒略历与回归年的偏差说起。

格里高利十四世(细说格列高利十三世改历)(1)

从罗马历到儒略历

在第一任罗马领袖罗慕路斯建造古罗马城,制定古罗马各项制度时,在希腊历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罗马历法,并于前738年开始实行。不过,由于该历法极为混乱,且与回归年(也称太阳年)差距太大,即便经过了数次调整,仍然与实际差距巨大。

格里高利十四世(细说格列高利十三世改历)(2)

第一任罗马领袖罗慕路斯

在最初的罗马历中,一年仅被分为十个月,其中六个月为30天,四个月为31天,也就是说一年仅有304天,并以每年三月份为新年之始。也就是说,罗马历的一年与回归年相差了约61天,这无疑给当时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第二任罗马领袖陆马·庞培留斯在位期间,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便又在原罗马历的基础上,于每年年初和年末分别增加了一个月,使得每年变成了12个月共355天。即便如此,罗马历与回归年之间还是相差了约10天。

为了尽量贴合回归年,陆马·庞培留斯又规定每隔一年再增加一个22天或23天的特别月。

格里高利十四世(细说格列高利十三世改历)(3)

到了前46年,罗马历已经越来越难适应实际情况,以至于当时的执政者凯撒不得不在特别月加入90天,才能实现月份和季节的统一。这种局面下,历法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于是,凯撒在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重新制定了一套历法用以取代罗马历,这便是儒略历(也称朱利安历),并于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

儒略历中,一年被分为12个月,并规定单数月为31天,除2月份外的双数月为30天,在平年中2月份为29天,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闰年的二月份则为30天。如此一来,平年每年便有了265天,而闰年则有366天。

格里高利十四世(细说格列高利十三世改历)(4)

此后,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儒略历也迅速被传播到了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并就此长期扎根于此。即便后来罗马帝国衰弱,但直到十六世纪之前,西方国家大多使用的仍然是儒略历。

1852年历法改革

虽然儒略历已经极为接近现代历法,但实际上距离回归年还有一定差距。儒略历以四年为一个轮回,四年共有365*3 366=1461天,平均每年365.25天,距离回归年的365.242199……天仍然有约0.0078天(即11分14秒)的偏差,也就是每128年会有一天的偏差。

格里高利十四世(细说格列高利十三世改历)(5)

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

虽然儒略历与回归年的这种偏差短期内影响不大,但如果时间跨度太大,还是会有一定影响。例如每年春分在3月21天前后,但在几个世纪后,春分在儒略历上的日期便开始越来越提前,这不仅对耕作的农民来说极不方便,同时对于教会来确定复活节在哪一天也带来了麻烦。

到十六世纪时,对于已经推行了十几个世纪的儒略历来说,它的偏差已经越来越大,原本每年约11分14秒的偏差,经过长期的累积,已经达到了10天。这对于确定复活节造成了严重困难,因此时任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最终决定对儒略历进行一次校正。

为了校正的准确性,教皇召集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任命耶稣会数学家克利斯多弗·克拉维斯为委员会主席,要求其结合儒略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格里高利十四世(细说格列高利十三世改历)(6)

当时,克拉维斯委员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儒略历推行以来多出的十天该怎么解决,二是如何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防止以后再度出现相似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克拉维斯建议通过颁布官方声明,将这十天抹掉,确保将儒略历拉回到与回归年一致。于是,教皇于1582年2月24日颁布教皇训令,将1582年10月5日至14抹掉,于是这十天便从历法上消失了。也就是说1582年10月4日结束后,第二天便变成了10月15日。

对于教皇一个训令就抹掉十天,虽然有不少人都认为十分荒唐和武断,但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

格里高利十四世(细说格列高利十三世改历)(7)

对于解决第二个问题,相对就要复杂一些,毕竟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历法运行规则,而且这个规则还不能太过复杂,要方便人们的推演。

经过缜密计算之后,克拉维斯委员会提出了一年有365.2422天的方案,这比儒略历的365.25天要更为接近回归年的实际。为此,克拉维斯委员会对于儒略历历法中“四年一闰”的规定予以校正,在“四年一闰”的基础上,规定整百年不闰,直到第四百年才是闰年。也就是说,普通闰年只要是4的倍数就可以,但到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1900年便不是闰年,2000年才是。

教皇训令最终也批准了这个校正,这便是格列高利历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公历。

格里高利十四世(细说格列高利十三世改历)(8)

格列高利历法相较于儒略历虽然更为精确,但实际上与回归年仍有偏差,只是偏差减少到了每年25.96秒,每3300年才会出现一天的偏差,对于实际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当时,在教皇颁布训令后,罗马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迅速接受了这个校正,但英国却强烈反对,仍然坚持儒略历,拒绝“抹掉10天”。直到1752年,英国人才接受了现实,不过从1582年到1752年历法上又多出了一天,所以英国一会最终在1752年做出决定,磨掉了1752年9月3日至13日的11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