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同学们普及实用的防护知识(一份献给所有大白)(1)

出品|网易新闻

导语:四月以来,新冠疫情再次卷土重来,并在全球多点爆发。由于引发本次疫情的毒株“奥密克戎”具有隐蔽性强、传播力强的特点,目前对感染者的追踪较为困难,疫情爆发的风险较大、影响较为恶劣。为此,坚持动态清零,绝不在病毒面前“躺平”成了全国上下近期奋斗的目标。

而在核酸检测、物资运送、维持秩序等具体工作中,志愿者、民警、医护人员化身“大白”们,活跃在疫情防控一线。之所以将他们称为“大白”,正是因为他们身着白色宽松防护服和相应的防护装备。

本期了不起的中国制造,带你揭秘关于“大白”装备的一切,提供一份完善的防护指南。

听同学们普及实用的防护知识(一份献给所有大白)(2)

图源:网易号@上海奉贤法院

揭秘大白们的全套装备

在近年来的防控工作中,“大白”们身穿的主要是医用防护服。在连体式防护服之外,“大白”们还需要靴子、手套、护目镜/面屏、口罩等装备。我们以常见的二级防护标准为例,详细解读如何从小白武装成抗疫前线的“大白”。

听同学们普及实用的防护知识(一份献给所有大白)(3)

图源:淄矿中心医院

首先便是连体式医用防护服,这种以无纺布为主体材料的服装能够将工作人员除双手和面部以外的全身包裹起来,以避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其他分泌物携带的病毒,造成进一步感染。

听同学们普及实用的防护知识(一份献给所有大白)(4)

图源:淄矿中心医院

其次是乳胶手套,绝大多数防护服都是手部开口的,使用医用乳胶手套能兼顾隔离性和操作舒适性,在隔绝病毒的同时灵活地完成手部的动作。

听同学们普及实用的防护知识(一份献给所有大白)(5)

图源:霍尼韦尔

绝大多数情况下,“大白”们不需要使用负压内循环的呼吸设备,为了在换气过程中隔绝病毒,口罩是必备的,一般需要无呼吸阀的医用外科口罩及更高级别的口罩,才能对空气中的感染因素达到有效防护。

通常防护服会配备鞋套,但在室外工作或潮湿环境中,“大白”的活动会产生对鞋套的磨损,破坏密封性。

因此,需要额外配备防水靴或雨靴。

听同学们普及实用的防护知识(一份献给所有大白)(6)

图源:烯望科技

除呼吸道黏膜以外,眼部的结膜在接触含病毒的飞沫后也会有感染的风险。为此需要防护面屏或护目镜来遮挡眼部,阻隔飞沫接触结膜。

如何成为一件合格的防护服?

除了其作为服装本身规格型号和设计安全性上的要求以外,医用防护服需要具备防护性、舒适性、安全性以及良好的物理机械性。我国医用防护服的技术指标要求走在世界水平的前列,相比欧标和美标,对防护水准的要求更为严格,我们以国标GB 19082为参考 ,从防护性、安全性、物理机械性能和舒适性四点详细解读防护服的各项特性。

听同学们普及实用的防护知识(一份献给所有大白)(7)

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图源:医疗用品交易网

防护性是医用防护服最重要的性能要求,主要包括液体阻隔性、过滤效率等。液体阻隔性是指医用防护服应能抵抗渗水、血液渗透和表面润湿。过滤效率是指防护服除去的悬浮颗粒(固体、液体或气溶胶、固液混合物,如微生物、灰尘、烟、雾等)的百分比。GB标准规定防护服材料关键部位及接缝处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不应低于70%。美国防护服标准ANSI/AAMI PB 70 :12规定防护等级最高的产品需通过ASTMF1670(合成液穿透)与ASTM F1671(病毒穿透)两项关键测试标准。而需至少通过ASTM F1670测试,才符合中国国标医用防护服的最低标准。欧标防护服的抗合成血液渗透测试参照标ISO 16603,该标准将防护服的抗合成液渗透测试等级分为6级,6级最高。欧标防护服需最少达到TYPE4,才符合我国国标。

听同学们普及实用的防护知识(一份献给所有大白)(8)

图源:澎湃新闻

安全性指防护服对操作者以及病患造成次声危害的预防性。比如抗静电性,是为了防止在静电吸附灰尘和细菌对患者和周边人员不利,同时防止静电产生的火花引爆手术室内的挥发性气体、影响精密仪器的准确性。此外,防护服材料的易燃性、抗腐蚀性、是否易滋生细菌、消毒剂的残留量都是安全性考量的重要指标。

物理机械性能主要指医用防护服材料的强度和耐用性能。避免由于外力被撕裂、刺破、损坏处为细菌和病毒传播提供通道,从而减弱防护效果。GB标准中对于防护服材料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有明确的要求。据了解,无纺布专用料是一种由石油炼化加工而成聚烯烃原料,可用作医用防护服重要组成,目前我国无纺布产能世界第一,工艺成熟,可以提供充足的具有一定的耐磨、抗撕裂、抗穿刺性能的合格防护服材料。

舒适度的主要指标是透湿性。为了增强防护效果,防护服面料通常采用层压板或薄膜处理,长期穿着不利于排汗和散热。医用防护服透湿性的提高,可以改善医务人员的穿着体验,减少因长期工作而造成的闷热感和身体不适。此外,皮肤刺激也是GB标准舒适度指标的要求,防护服不能给穿着人员带来不舒服的皮肤刺激。

什么时候需要穿着防护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为最大限度降低防控人员感染风险,为不同岗位人员科学提供防护措施,相关部门推出了标准预防和三级防护标准。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感染的发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咳嗽礼仪等。目前大多数群众、低风险地区工作人员均采用这个预防标准。

当身处中高风险地区时,标准预防已经无法保障工作人员们的健康,这时分级防护标准便派上了用场。分级防护是指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等措施。一般来说,当采取分级防护的标准时,防护服、隔离衣等装备是必不可少的。

一级防护适用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的人员(次级密接者)、样本运送人员和一般呼吸道发热门急诊医务人员。

执行一级防护,需要穿工作服(白大褂)、戴一次性使用帽子、穿一次性使用隔离衣和戴一次性使用手套、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

隔离衣通常为蓝色,我们平时接触的“小蓝”就是这种装备,它只能防御喷溅,并不具备密封性。当执行标准更为严格的二、三级防护时,隔离衣就会被更加封闭的医用防护服取代。

听同学们普及实用的防护知识(一份献给所有大白)(9)

二级防护适用于对疑似病例、密接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疫源地内进行终末消毒的人员、在生物安全柜内对标本进行处理和检测的实验室人员、病人转运的司机和医务人员和进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留观室、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区进行诊疗、清洁消毒的医务人员。

执行二级防护,要求工作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帽子、医用防护口罩(N95或更高级别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雾型)或防护面罩(防雾型)、医用防护服或穿工作服(白大街)外罩一件医用防护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我们经常在街上和方舱中见到的“大白”,绝大多数都执行着二级防护标准。

而诸如阳性患者的采样人员和参与救治新冠患者的呼吸科医护们,他们直接暴露在高浓度的病毒之下,需要执行最为严格的三级防护标准,需要将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更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更高级别带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正压式头套),以达到彻底隔离病毒的目的。

结语:

防护服的技术含量看似不高,却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石化产业、统筹调配、物流运输等综合实力。自疫情爆发以来,在市场和形势的催化之下,早在2020年5月,我国医用防护服日产量由最初的不足1万件上升到了70多万件,不仅满足国内全民防疫的巨大需求,也大量出口海外,助力全球抗疫布局。

强大的产业和综合实力,是无数“大白”们的坚强后盾。在防疫常态化的当下,正确认识防护服、正确使用防护服不仅仅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更是保护自身健康的必备技能。

最后,向奋战在一线的“大白”们致敬!


网易《了不起的中国制造》栏目原创内容,侵权必究

「了不起的中国制造」专栏,力邀行业权威、资深玩家,呈现他们眼中的中国创新之路。

合作邮箱:newsresearch_ntes@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