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1)

荆轲: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人类历史上,凡是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但是,历史是无情的,谁想阻挡历史前进,就必然要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这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段话,时间是1974年,说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主要意思是,如荆轲这样的所谓“壮士”,无非是螳臂当车的小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哀鸣云云。

文章发表之时,我还在秦岭山脉的深山老林中当知青,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之所以会突然起这荆轲,是因为昨晚突然看见一档节目叫做《风云战国》,里面有关于荆轲的相关故事,所以,也想表述一下我的看法,尽管这如同夕阳残照镀上千年铜鼎,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

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2)

司马迁在《史记 刺客列传》中,总共写了五位刺客,专诸侍奉公子光刺吴王僚,曹沫挟齐桓公尽复失地,豫让知遇智伯瑶刺赵襄子,聂政报恩严仲子刺韩相侠累,荆轲舍身燕太子丹刺秦王嬴政。

其中荆轲是最有名的,却也是唯一失败的刺客,之所以他名气大,并不是他有多么地优秀,而是他刺杀对象的名气大,加上前面太子丹逼他就范的手段,以及易水边送别的悲壮,成就了他最牛刺客的名声。

其实我觉得,将这些人唤作刺客是有些偏颇的,他们只能说是“死士”,因为他们并不是职业杀手,不是专门以帮人去杀人而获得财富之人,而是为了感恩,或者是其他如为“正义”一类的精神而赴死地的壮士。

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3)

换一种说法,刺客是以帮助出钱的主子杀人并以此为生的,他们无所谓正义与否,也不管杀的是谁,谁给钱就帮谁,如今日之雇佣军一般。

而司马迁为之写传的这几位,都是“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的壮士,明显不是为钱财而行杀人之事的。

不过,如果不用刺客这个词,用什么呢,这个就不知道了,我只是感觉这样的称呼不是太全面而已,就如同《红楼梦》中,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觉,“直”和“圆”觉得直白不好,却不知用什么来换一样。

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4)

这所以要罗嗦这些,是因为我觉得,这荆轲就不能算刺客,司马迁也说,“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这里面重要的是,他以“术”来劝说国君,这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是什么“术”,司马公未说,但肯定是强国之术,如商鞅、李悝那样的变法之术,可惜,国君未采用,如果用了,在战国诸雄中,也许就有卫国的一席之地。

这其实说明,荆轲很可能是一位有才能,但没有被重用的政治家,至于读书和击剑,是那个时候有条件之人的必修课,都是要学的,是傍身的基本技能,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

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5)

我们不知道荆轲读书的水平如何,没有被重用,并不能说明他水平不行,这其中的原因太多,但可以说,荆轲剑术的水平不是太高,当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曾记载他两次与真正的剑客有过交集,都是处于下风,而且,当他刺秦失败后,剑客鲁勾践评论其失败的原因,是“其不讲于刺剑之术。”

剑术不精,是很多人议论其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似乎与其刺客的身份不符,这个并不新颖,为弥补这一缺陷,《风云战国》中作了这样的修改,易水送别时,太子丹特地给了荆轲一瓶毒药,告诉他,将其塗在剑上,见血封喉,必死无疑。

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6)

但是,待到那悲歌唱完,荆轲起身离别后,却将那毒药倒掉,这是为什么,说明他并不想将秦王置于死地,也就是说,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杀秦王,而是另有所图。

杀死秦王是否能挽救燕国,这个不用想都会有答案的,肯定不行,太子丹焉能不知,他只是想以此来使得秦国发生动乱,即使后来又有一个更厉害的雄主出现也在所不惜,他想要的,就是那不可捉摸的一点“变数”。

荆轲对此当然也是心知肚明,与太子丹的投资不同,他赌上的可是身家性命,不管成功与否,他都必死无疑,所以,他要投资回馈最大化。

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7)

他是卫国人,没必要为燕国的复国而献身,他为的不仅是报太子丹的恩,像他这样的人,什么没见过,太子丹为他提供的优厚待遇,其实对他是没有一丝诱惑力的,同生命比较起来,什么都是空谈。

我总觉得,他是被田光拖下水去的,这可以从他一开始的拒绝能看出,可是架不住太子丹一个劲儿的请求,于是终于答应了。

要我看,太子丹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道德绑架,你自己不敢去,然后撺掇荆轲去,荆轲要不去,就是不以天下为念,就是对不住天下苍生,反正,什么帽子给荆轲戴上都合适。

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8)

骏马的肝,美女的手,应有尽有,满足一切,太子丹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似对荆轲好,其实是逼他早些上路,让他没有任何反悔的机会,所以,荆轲既然淌了这趟浑水,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我经常在想,荆轲说一直在等一个人,可那个人始终没来,这是不是一种借口,他心中是否后悔过,是否能够反悔不去了,但细想一下,荆轲想不去也是不行的了。

荆轲等的是何人,我们不知道,我更愿意相信是一种托词,以此拖时间,多过一天是一天,多享受一天,因为,不管等的是谁,肯定不会是替代他刺秦之人,那么,即使那人再有能耐,能够一起围上殿去,二打一地将秦王刺死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能借献图之机接近秦王的,只能有一人。

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9)

因为,当荆轲知道刺秦一事后,他就必死无疑了,如田光,樊於期一样,去也是死,不去更是死,如那个到了秦庭大殿就吓得筛糠的秦舞阳一样,上不上殿都是一个死。

后世有一种说法,怪那秦舞阳胆小,不过,这只能说,太子丹看走眼了,他没能分辨出凶狠同勇敢的区别,秦舞阳只是一个没过大世面的街头混混,常年在小吃一条街上混吃混喝的恶棍而已,指望他能成事,那只能说,太子丹,你想多了。

刺秦失败,后人找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分析了多种可能,越想越复杂,越分析越深沉,其实我认为很简单,刺秦为何失败,全怪荆轲有私心,他是在为活命在找退路。

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10)

我们都知道,荆轲自同意刺秦以后,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死,是否有活路可走呐,有,那便是他要如曹沫那样,挟秦王,逼其承诺退还侵占的六国土地,那样的话,自己也许还有一线生机,甚至全身而退。

也许,后人可以认为荆轲这样做太天真,但毕竟历史上是有这样的事发生,不说曹沫的一劫洗三败,还有著名的毛遂自荐,更有那一样挟秦王的蔺相如,能演绎“完璧归赵”的传奇,那荆轲为何又不能再现呐。

古人是很看重承诺的,所谓一诺千金,君王无戏言,这些都是人们普遍的认知;不过,那是在春秋时期还管用一二,自从勾践将夫差灭国后,时代便由春秋而进入了战国,此时,再无仁义可言,道德让位于结果,为结果可不择手段。

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11)

于是,宋襄公成为笑话,《孙子兵法》大行其道,成就了中国三千年诈术横行的现状,而秦国是虎狼之国,经张仪这些顶级的欺诈高手调教后,哪有什么信用可言,这些难道荆轲不懂吗,肯定不是。

然而,荆轲还能想出比这主意还好的办法吗,死马当作活马医,万一有奇迹发生呢,于是,荆轲刺秦就这样毫无悬念地失败了。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这是荆轲刺秦失败后的哀鸣,如果他像专诸或要离一样,一击致命,也许就能完成太子丹交与的使命,实现秦国出现“变数”的局面。

荆轲刺秦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荆轲刺秦为何失败)(12)

可惜,他想多得太多了,反误了卿卿性命,空赢得后世的一片赞美之声。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