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加一成语(一天一成语鸡虫得失)(1)

一天加一成语(一天一成语鸡虫得失)(2)

【成语名字】鸡虫得失

【成语拼音】jī chóng dé shī

【成语释义】“鸡虫得失”的意思是指像鸡啄虫,人缚鸡那样的得失;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

【成语出处】唐·杜甫《缚鸡行》诗:“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成语用法】成语构词方式是偏正式;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分句。

【反义词】斤斤计较、锱铢必较

【成语辨析】

鸡虫得失 _ 鸡毛蒜皮

“鸡虫得失”和“鸡毛蒜皮”相比:“鸡毛蒜皮”侧重生活琐事;而“鸡虫得失”侧重于很小的得失,并有得失无常之意。“鸡毛蒜皮”多用于口语;“鸡虫得失”多用于书面语。

【成语示例】

1.宋·张元干《水调歌头》词:“坐见如云秋稼,莫问鸡虫得失,鸿鹄下翩翩。”

2.宋·周紫芝《渔家傲·遇坎乘流随分了》词:“遇坎乘流随分了,鸡虫得失能多少?”

3.近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二章:“鸡虫得失何须管,莫忘前生有慧根。”

4.近代·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五回:“鸡虫得失,蜗角争持,闹得天翻地覆,日月无光。”

一天加一成语(一天一成语鸡虫得失)(3)

【成语典故】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陷于动乱之中。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中原一带生灵涂炭,杜甫亦饱受战乱之苦。从安史之乱起,杜甫一直过着流亡颠沛的生活,历经艰险。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的窘迫状况也一直没有改观,依然到处漂泊。他为国为民,常年心急如焚,却际遇冷落,内心感触万千。

杜甫生活在夔州的时候,家中养了几只鸡。一天,杜甫看到仆人正在捆鸡,准备拿到市上去卖。鸡很害怕,于是边叫边挣扎。杜甫询问仆人后得知,家里的人看到鸡吃掉了蚂蚁之类的小虫,感觉它们很可怜,便打算卖掉鸡。

杜甫心想:他们只知道可怜小虫子,却没想过鸡卖出去后也会面临被宰杀的厄运。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

于是,他让仆人将鸡放掉。可他继而又想:鸡虫是不能两全的,不是虫死,就是鸡烹。他不断思索,也找不到解决的途径,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望着寒冷的江面,感慨地写下:“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成语寓意】

像鸡啄虫蚁、人缚鸡又解缚这样的是非得失问题,经常都会发生,永远也没有了结的时候。人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要纠缠在“鸡虫得失”这样的小事上,而应该看得更远些。值得人们关心的大事很多,不值得为这些鸡虫得失的小事多操心,以免伤神费力。

一天加一成语(一天一成语鸡虫得失)(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