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汇治理疫情防控系统。本文图片 受访者供图
通过大数据碰撞,茫茫人海里精准锁定一名来沪人员不太难,居家隔离日常询问有“机器人”代替,灾害天气不仅可测还能一屏监管。
4月13日,上海召开全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推进大会。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此前的通气会获悉,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从人工低效管理向数字化高效管理转变。上海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理系统已建成1.0版。目前,上海已新成立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全面开展“一网统管”建设,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徐汇汇治理疫情防控系统。
“大海捞针”
疫情之后,外来人员入沪时需要填写个人信息进行申报,如发现问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该人员进一步核查,在这一过程中,简单的“打个电话问清楚”的步骤可能会因为口音、通讯设备等问题出现沟通困难。
一位基层社区人员在做人员信息核查时发现,近期接报的一位外地来沪人员的地址信息与实际情况不匹配,可能存在风险。他将此情况反映给了上级部门。
在“一网统管”平台,经过大数据碰撞,这名外地人员的实际地点最终得到确认。原来他在申报时出现了笔误,输入了一个错误地址。从发现隐患到警报解除,前后不足一天时间。
徐汇汇治理手机端界面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信息化管理处副处长冯骏介绍,在此次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上海市卫健委依托“上海健康云”APP平台建设与,市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实时交互,织就“来沪人员健康动态观察系统”,并于1月31日疫情初期火速上线。上下联动、高效精准的智慧化工作体系,让此前无异于“大海捞针”的工作,在效率上大大提高。
徐汇区介绍,疫情期间,该区率先推出基于“一网统管”的“汇治理”疫情防控系统,上线口罩预约登记、返沪人员管理、沿街商铺管理等十大功能,赋能社区精准防控和企业复工防疫。
在此系统支持下,徐汇区实现居民口罩“指尖上”预约购买,人员信息“家门口”快速登记,入境护航“全方位”跟踪监控。
此外,系统开发智能外呼机器人,居家隔离人员进入小区时,登记信息自动拷贝至机器人外呼模块,自隔离日起每日主动呼叫三次,询问体温、健康状况、是否需要帮助,实现隔离人员健康状况的远程上报,极大减轻了居委人员上门询问的工作负担。
浦东新区花木街道市民信息系统平台
风云可测
4月12日上午11时05分,市民江先生收到上海气象台大风蓝色预警,17时45分,又收到雷电黄色预警,18时35分,大风蓝色预警更新为大风黄色预警。这是上海今年首个“双色”预警强对流天气。
“上午收到预警的时候,风和日丽,觉得怎么可能,到了傍晚,双黄预警刚发没一会,真的是老天立刻变脸。上海的天气预报,真的越来越准。”江先生说道。
当天,在上海城运中心大屏上,降水大风实况、全市157个水位点、550个雨量点位、26个气象采集点的情况被悉数监测,数据和评估预测实时显示。相关应急工作人员值守一旁,连接在线的户外100多个防汛队伍和车辆整装待发。
上海市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杨捷介绍,以灾害性天气下的城市安全管理为例,承担全市预警发布的气象部门目前已经建设了一套气象先知系统。该系统中有各街道实况天气图,三维天气实况和预报。
上海市水务局信息中心主任黄士力介绍,目前,上海已有一张实时更新的“防汛中央地图”。在这张地图上,详细列出了全市1418个排水泵站,27493公里地下排水管网,736个疏散点以及64个积水点。
“遇到积水,系统会第一时间发送给公安和路政养护部门,全市100多台GPS定位的泵车随时待命,我们同时结合短时气象和道路积水预报,对积水点做出预判,派泵车及时前往精确排水。泵车上的摄像头也能将视频信号传回现场指挥中心。”黄士力说。
浦东新区城市大脑日常管理界面
“一网管全城”将升级2.0版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从人工低效管理向数字化高效管理转变。
上海市城运中心介绍,目前,上海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理系统已建成1.0版,对应86个一级指标,整合接入了包括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民防、气象、卫生健康等领域的22家单位共33个专题应用。这意味着,通过一块屏幕统观上海全市宏观运营情况,“一网管全城”的目标已初步达成。
为进一步加快“一网统管”推进工作,近期,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新成立了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这也意味着,上海全面开始“一网统管”建设,实现“一网统管”有体系、有机制、有亮点、有创新。
上海市城运中心介绍称,下一步,城运中心将重点加强中台建设,实现集约化、灵活化的联勤联动和智能应用,并紧盯城市管理重点领域和易发高发应急事件,加快预案智能化管理应用,推动城市治理从数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