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猫叔,今天咱继续聊安史之乱。按照时间顺序,前面咱说到,唐朝六十万大军由于缺乏统一协调和指挥,居然惨败于史思明的五万人手下。冷兵器时代的战场,那句“兵败如山倒”才最适用,由于事发突然,相互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几十万大军迅速溃逃,激烈的战场成了兔子跑步大赛,争先恐后往后方撤退。

史思明投降是哪年(智商依旧太感人)(1)

兵围邺郡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是一场敌我双方都不知道结局的战役。唐军往南跑、往西跑,史思明领着五万人往北跑,经过侦查,史思明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胜利者,这场胜利实在是来得稀里糊涂。不管咋说,此时,最大受益者当属邺郡城内的安庆绪了,毕竟,包围解除了,又可以多快活几天了。不仅如此,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也砸晕了安庆绪,由于唐军撤退突然,留下了大量的辎重和粮食,已经饿疯了的城内士兵和百姓,这次捡了个漏,总算是有了顿饱饭吃。一清点,好家伙,居然有七万石之多,够大家潇洒一阵子了。

史思明投降是哪年(智商依旧太感人)(2)

史思明返回

不久,史思明率军返回了邺郡,在城外驻扎。看了上期内容的朋友知道,当初,安庆绪被朝廷军队围了个水泄不通,请求史思明出兵援救的时候,开出的价码可不低,不是别的,正是这大燕国的皇位。如今,朝廷军队大败而退,邺郡之围已解,按理说,安庆绪也该兑现当初的承诺了吧。瞧,着急了吧,安庆绪可不这么想。

安庆绪耍无赖,对当初的承诺一字不提

收集了大量粮草的安庆绪,与往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嘛。这时候的气氛很诡异,安庆绪装傻充愣就是不提退位让贤的事儿,而史思明手握重兵,想要皇位,又不好直接硬抢。双方就这样,陷入了僵局,用俩字来形容最贴切:尴尬。

不过,史思明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而且,这是一位满肚子坏水的老狐狸,怎么可能就此罢休。既然安庆绪装糊涂,那么,大家都先糊涂一段吧。史思明也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整天就是犒赏将士,酒天肉地,让大家先放松放松。果然不出史思明所料,他坐得住,有人坐不住了。

史思明投降是哪年(智商依旧太感人)(3)

犒赏三军

面对僵局,心思活泛的张通儒和高尚跳了起来

不要觉得安庆绪这么装傻就能够蒙混过关,明眼人都知道,适逢乱世,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史思明手握重兵,而且心思缜密,保不齐哪天就会策划一个什么兵变出来,到时候,恐怕安庆绪这边就会血流成河。所以,安庆绪耍无赖实际上是在刀口上舞蹈而已。这货智商不够数,玩这么危险的游戏,可手底下这帮大臣肚子里还是有些墨水的,深知其中利害,不可能陪他殉葬。

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张通儒和高尚坐不住了,撺掇大家一起上书,把当初给史思明的承诺提醒了安庆绪。可是,到了这一步,安庆绪哪里还能要脸呢,所以,来了一个置之不理。已经急不可待的张通儒和高尚最终先迈出了关键一步。

史思明投降是哪年(智商依旧太感人)(4)

各怀鬼胎

史思明款待安庆绪手下重臣,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为了抱抱史思明的大粗腿,张通儒和高尚向安庆绪上书,以拜谢史思明为名,出城去了史思明的大营。不过,奇怪的是,安庆绪并未阻拦,大家心里都明白,何必戳破呢。

史思明见到二位重臣,自然是非常客气,赶紧摆下了宴席,几人推杯换盏,俨然成了铁哥们。临走,史思明还给这两位大臣准备了重礼,二人欣然接纳,欢天喜地进了城。很明显, 史思明是把他俩当成自己的说客了,拿人手短,不管咋说,这俩人拿了重礼,应该还是会劝说安庆绪退位的,这样,目的也就达到了。可惜的是,史思明左等右等,这俩人一点消息也没有。

史思明投降是哪年(智商依旧太感人)(5)

史思明剧照

已经急不可待的史思明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于是,又收买了一个说客——安太清。这位老兄是安庆绪手下的大将,掌握着兵权,所以,分量还是有的。实际上,城内并未闲着,连日来,张通儒、高尚、安太清一波接一波地向安庆绪建言,劝说他让位给史思明。这时,安庆绪有些松动了,毕竟,实力不济,这么赖下去也不是个长久的事儿。

安庆绪答应让贤,却被史思明挖了个坑

面对大臣们的轮番轰炸,安庆绪也有点绷不住了。皇帝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真是令人心碎,口口声声自称忠臣的这帮道德婊,关键时刻没几个人靠得住的。为了活命,安庆绪只有“委屈”一下自己了。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安庆绪先给史思明写了一道奏疏,在奏疏里自称“臣”,邀请史思明卸甲进城,接受大燕皇帝玉玺。史思明接到奏疏之后,自然是心花怒放,只是,这是一位虚伪的老狐狸,即使再高兴,他也得绷着。

史思明投降是哪年(智商依旧太感人)(6)

阴险的史思明

随即,史思明也亲自给安庆绪回了一封信,信中,他并未称呼安庆绪为自己的臣子,而是给安庆绪灌了一碗迷魂汤。他承诺,将与安庆绪结为兄弟之国,与大唐三足鼎立,共享天下。正常人看来,这明显是史思明故意试探安庆绪态度的,应该称之为“惺惺作态”。可是,安庆绪是个智商不够数的,居然信以为真,简直感激涕零,非要跟史思明歃血为盟,拜把子祭天。可是,他自己也不掂量掂量,当初,史思明跟安禄山称兄道弟,如今,你作为晚辈,居然想跟史思明成为兄弟,辈分都乱成什么了。

史思明翻脸比翻书还快,安庆绪在煽情中被斩杀

对史思明深信不疑的安庆绪带领三百骑兵出了城,来到了史思明的大营。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安庆绪赶紧下跪拜谢,说了一堆感激的话,这本来是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煽情主场,谁知道,泪水没等来,却等来了史思明的怒吼。

史思明破口大骂:“丢失两都,倒是小事,可你身为人子,居然弑父夺位,天地不容,今日,我要替太上皇(指的是安禄山)清理门户。”安庆绪一愣,看来,史思明是一位坏叔叔,居然把人家骗出来才翻脸,这没有按照剧本来啊。接下来,安庆绪更加肝胆俱碎,因为卫兵已经把他五花大绑,走向了斩首台。

史思明投降是哪年(智商依旧太感人)(7)

末路

史思明接过了大燕皇帝的接力棒

仔细一算,自从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骑兵开始,安禄山和安庆绪父子也就折腾了三年多时间。安禄山是帝国的缔造者,可仅仅当了一年的皇帝就被儿子杀死,安庆绪登基后也不过当了两年多的皇帝而已。看起来,大燕帝国皇位是受了诅咒的,谁当都不得善终,这次,史思明握住了这个接力棒,安史之乱进入了新阶段。

史思明投降是哪年(智商依旧太感人)(8)

称帝

公元759年四月,史思明在范阳称帝,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为顺天,定范阳为都城,接下来,安史之乱的主角从老安家转向了老史家。

好了,今天这一期咱就聊到这里,欢迎持续关注猫叔的唐史系列小文。

我是猫叔,坚持原创,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