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为满洲人使用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是一个不完善的小语种。其中存在着大量汉语,蒙古语,藏语和梵语等语言,尤其汉语的介词数量巨大。
1853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自称满洲。1625年,从辽阳迁都沈阳,辽东全部划入后金版图。1636年,建大清国,至1644年入关,满洲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接受新鲜事物。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向其他民族学习和借鉴是必不可少的,满语中大量汉语的出现就是顺应这种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清朝入主中原后,曾想在全国普及满语,却没有成功,原因很简单。满语的词汇量不够多,清朝皇帝在治国理政时,很多号令无法用满语完全表达。这令朝廷十分尴尬,为了能正常处理国事,不得不向汉人学习汉语,汉语在双方语言基础中处于强势地位。加之北京话的影响太大,没过几年,在北京住下来的满族人也会说北京话了。康熙看到汉语的普及,意识到满语会失传,为此专门下旨,要求满族官吏学习满语。
但似乎收效甚微,而且康熙皇帝自己就喜欢汉语,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皇太后是蒙古族。康熙的生母是汉族大臣佟图赖的女儿,所以康熙身上有满,蒙,汉三种血统。他喜欢汉语也是有原因的,康熙的儿子雍正帝也喜欢汉文化,自幼学习并使用一口流利的汉语。乾隆皇帝更是对汉文化钟爱有加,所以到了清朝末年,会说满语的人已经骤减,能读懂满文的就已经凤毛麟角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满文书院统计,全国才不到100人懂满语,而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
满语与汉语是互相影响的,只不过汉语处于强势地位,并不等于说满语对汉语完全没有影响。女真族乃至后来满清入关前,一直聚居东北,因此满语对汉语影响较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后来清军入关的华北地区。所以我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按照百科的解释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京语音中明显的特点就是轻声和儿化音,这其实是受到了满语发音习惯及因素的影响。汉语一些个别词汇至今在北方方言中都有所保留。例如,普通话中的膝盖,东北方言则为波棱盖儿。东北方言中把最小孩子称为老哥大也是满语音译过来的。隔夜饭有哈拉味,这也是满语。如今满语几乎消亡,但是他的一些词汇被汉语借用,至今仍保留在汉语中,如地名,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伊春,都为满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语并没有消亡,他还活在方言中,活在汉语的细枝末节中。
,